首页 百科知识 由概念到实体的金砖国家

由概念到实体的金砖国家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奥尼尔这份报告出台后,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领头羊,受到世界广泛关注,“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由此风靡全球。外长会晤结束后签署联合声明,表明了四国在世界发展和国际安全迫切问题上的统一立场。“金砖四国”由概念走向了实体,实现了质的飞跃。2008年5月14日至16日,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了首次中、俄、印、巴“金砖四国”外长会议。
由概念到实体的金砖国家_时事热点问题聚焦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和政治多极化瞬息多变的国际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许多国家实现发展的有效手段。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受着严格的区域地理条件的限制,吉姆·奥尼尔打破常规思维,拟制一个不在同一空间,以一系列经济指标或经济特征把几个国家联系在一起,形成“金砖四国”概念。它不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但又有几分相似。那么它能由概念发育成实体吗?

一、概念的由来

“金砖国家”(BRICS)是以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为基础所形成的合作协调机制,后南非加入,也被称为“金砖五国”。其人口和国土面积在全球占有重要份额,并且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2001年他在《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金砖”》一文中首次提出“金砖”的概念,用四个国家的英文开头字母所组成单词BRIC,即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其发音类似英文的“砖块”(brick)一词,之所以称“金砖四国”,是因为四国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翘楚、佼佼者。吉姆·奥尼尔当时就敏锐地观察到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如1988—1997年和1998—2007年这两个十年期间,世界实际GDP的年增长率分别为3.4%和4.1%,而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分别为4.1%和5.9%,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其中,在这20年内,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10%,印度约为6%。新兴市场的增长速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更要高得多。在上述两个十年间,后者年均增长率分别只有2.9%和2.6%。即使增长率较低的拉美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率也高于这个水平。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谈到近几年世界经济的发展时说:“在老的发达国家,这是一个经济稳步增长但增幅不大的时代。在新兴世界,新兴经济体目前的经济增长是最快的。”因此,通过遴选、比对,在新兴国家中选取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四个国家,因为具有足够的含金量,故称“金砖四国”。

2003年,奥尼尔又在一份题为《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的研究报告中预测,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重新洗牌,“金砖四国”将超越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与美国、日本一起跻身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奥尼尔这份报告出台后,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领头羊,受到世界广泛关注,“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由此风靡全球。其实“金砖国家”的真正意义并不在其虚拟的概念,而在于其能发挥实际功能实体形式。奥尼尔“金砖四国”的概念也并非信手拈来、刻意附会,其背后确有深刻的经济逻辑和深厚的国际背景。

首先,从历史看新兴市场国家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都会出现快速发展。

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是生产力进步推动下的自然过程。农业经济是停滞的或发展十分缓慢的,只有实行工业化,转向工业经济,才会出现快速增长。现在的发达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有过跃进式发展。这就是它们实行工业化的时期。当时劳动力大量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业,工业生产迅猛增长。发展中国家独立之初,也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它们也面临着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韩国等亚洲“四小龙”就先走了这一步。今天更多的新兴市场国家也正在走这一步。

但是,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化的内容和完成工业化的标准也不相同,这些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当初英国实行工业化时,主要是发展轻工业和纺织工业。后来美、德等国进行工业化时,它们首先发展的也是轻工纺织业,但当时已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之时,它们以更大力量发展重化工业,以及当时作为新兴产业的电机、石油和更先进的机器制造业。美、德在19世纪末完成工业化时,不仅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而且这些新兴产业已获得长足发展,成为整个经济的主导产业,日本更是以汽车和电子工业为工业化过程的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其次,“金砖四国”国土面积广、人口多、市场容量大、工业化前期准备充分,这是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充要条件。

广袤的国土面积,提供了丰富的矿产和其他自然资源;大量的人口不仅为快速工业化提供足够的劳动力,而且也为产品消费创造了巨大的消费群体;同时由于市场容量足够大,相对节约了投资成本,这又成为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另外在世界真正迈进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商品、资本、服务、人员及科技信息在全球范围的流动规模扩大,各国都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对内实行适当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外不断加强国际间经济合作,跨国公司的新一轮发展对这些国家提供了有利的机遇。所有这一切机会和条件都为快速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最后,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尤其是金融危机后的国际形势,迫使金砖国家加强合作、形成集团力量。

全球化使世界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多极化又使国家政治卷入竞争,世界政治经济如此高度地交织融合,更使竞争白热化,区域化合作与各种类型国际合作正是这种竞争的结果。金融危机后世界又经历一场深刻复杂的变化,由于发达国家的内部矛盾的不断累积和尖锐化,引起了金融危机,但发达国家面对金融危机时,却想方设法转嫁危机,规避危机对自己造成破坏和影响。面对这样的国际背景,作为金融危机的受害者,必须团结合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抱团,所形成的正义力量才强而有力,也只有抱团才不会被各个击破,也只有抱团才能在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

因此奥尼尔“金砖四国”不是一语成谶,背后有其逻辑必然性。也正因为如此,当时间行至2008年5月14日,“金砖国家”外长首次会晤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了。外长会晤结束后签署联合声明,表明了四国在世界发展和国际安全迫切问题上的统一立场。四国外长会晤标志着“金砖四国”协调机制诞生。“金砖四国”由概念走向了实体,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形成

从2008年举行首次外长会晤算起,“金砖国家”合作已走过六年历程,初步形成以领导人会晤为主渠道,以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外长、常驻多边组织使节会议为辅助,以智库、工商、银行等各领域合作为支撑的多层次合作架构。六年对一个国际合作机制而言,这样的变化是令人惊叹的,人们不仅会问,这样速成的国际间合作机制,能为“金砖国家”间合作与协调发挥有效作用吗?让我们沿着其成长的足迹了解它的成长过程吧。

(一)“金砖国家”第一次外长会晤,标志合作协调机制开始启动

2008年5月14日至16日,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了首次中、俄、印、巴“金砖四国”外长会议。中、俄、印三国外长会晤近年来已多次举行。此次特别安排的“金砖四国”外长会晤吸引了外界更多的关注。会议期间四国外长就国际经济和金融状况、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裁军和不扩散核武器问题、国际贸易以及国际组织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金砖四国”外长会晤结束后将签署联合声明,这是四国在诸多国际问题进行协调的初步尝试,也是自身与国际社会间进行协调的第一次试水。外长会晤不仅为“金砖四国”协调机制搭建了部长级平台,也为首脑会晤平台做了必要铺垫,成为“金砖四国”机制建设重要的一部分,是机制建设的起点,此次会晤引起了北约和欧盟的高度关注。

(二)“金砖国家”首脑首次会晤标志着合作协调机制框架正式建成

2009年6月16日“金砖四国”领导人首次峰会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南非还没有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四国领导人在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呼吁落实20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共识,改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承诺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首次峰会的成功举行标志着“金砖国家”合作协调机制的骨干框架业已搭建完成,并为其真正运行奠定了基础。从此,高盛发明的主要目的是为投资者指明未来最具投资机会的国家或地区的“金砖四国”概念将发生质的变化,“‘金砖四国’不再仅仅意味着投资机会,而是作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受到关注。”

(三)巴西利亚峰会

2010年4月15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金砖四国”领导人举行了第二次会晤。会议结束后,四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就世界经济形势、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等问题阐述了四国的看法和立场,并商定推动“金砖四国”合作与协调的具体措施。这次峰会表明“金砖国家”合作协调机制初步形成。

(四)三亚主题峰会

2011年4月13日至14日,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等“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中国三亚举行会晤。2010年11月,20国集团领导人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作为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南非在此次会议期间申请加入“金砖四国”合作机制。2010年12月,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四国”变成“金砖五国”,这是南非第一次参加“金砖国家”首脑峰会,也是第一次使用“主题”的峰会,会议也因此更名为“金砖国家”(BRICS)。会议就国际形势、经济、金融、发展及当前关乎国际安全的热点问题等深入交换意见,规划“金砖国家”未来合作,并强调将进一步深化“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建设,使对话与合作更加常态化、制度化和深入化,以便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成员行共同签署《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框架协议》,这是“金砖国家”合作协调机制首个制度性协议,也是制度化建设的第一个收获。这是在吸收新鲜血液扩大国际代表性的基础上,“金砖国家”召开的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导人会晤,会议发表了《三亚宣言》,第一次使用了“宣言”形式。这表明“金砖国家”正在以坚定的姿态和稳定的步伐推动着国际政治民主化与国际经济秩序合理化。正像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东亚和上合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卢金所说“金砖国家代表的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是国际政治和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国际政治民主化和多极世界的坚定支持者。”这是这次会议表现出的一个明显信号。

(五)新德里主题峰会

2012年3月28—29日,“金砖国家”首脑出席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四次峰会。这次会晤的主题是“金砖国家致力于全球稳定、安全和繁荣的伙伴关系”,与会领导人就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金砖国家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会议发表了《德里宣言》。另外在与会各国领导人见证下,五国开发银行共同签署了《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多边本币授信总协议》和《多边信用证保兑服务协议》。相关协议为金砖国家各成员国提供了一个使用本币结算、投资的平台,这将便利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也有助于减轻对美元的依赖,防御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与会领导人还探讨了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可能性。会晤还形成了一份涵盖财金、经贸、农业、科技、卫生等诸多领域的17条行动计划,力求为金砖国家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新德里峰会使“金砖国家”合作协调机制更加全面、具体,其成果也开始显现。《德里宣言》还规划了下阶段的合作,宣布下次会晤2013年在南非举行。

(六)德班主题峰会

2013年3月26日至27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在德班举行,在“金砖国家与非洲:致力于发展、一体化和工业化的伙伴关系”主题下不仅是加强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更主要是加强金砖国家与非洲的合作,大力推动非洲的发展。此次峰会务实进取,成果丰硕,发表了《德班宣言》。五国元首就加强“金砖国家”伙伴关系、深化“金砖国家”与非洲合作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并就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立初始规模为1 000亿美元的应急储备基金以及成立“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等具体事宜作出了决定。上述每一项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建立将为“金砖国家”、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筹集资金,成为对全球增长和发展领域的现有多边和区域金融机构的补充。应急基金的设立将帮助“金砖国家”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提供相互支持,为抵御金融风险增添了一道新的防线,从而对现有国际外汇储备机制、全球金融安全网起到重要的补充和加强作用。中国与巴西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为期三年互换规模达到1 900亿人民币/600亿雷亚尔。这是中国与“金砖国家”其他成员国签订的首个货币互换协议,它将有效地帮助两国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扩大本币结算和融资,利好双边经贸往来。此外,五国还签署了《金砖国家贸易投资合作框架》、《可持续发展合作和联合融资多边协议》、《非洲基础设施联合融资多边协议》等一系列多边合作文本。

德班峰会的另一大亮点表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以空前的热情和关注度协调与非洲大陆的合作规划。峰会前后,金砖国家领导人同非盟领导人和十余位非洲国家领导人举行对话。这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立以来第一次明确涉及“金砖国家”以外的地区,它表明“金砖国家”怀有强烈愿望积极开展与这个“希望大陆”的广泛合作,这也预示着彼此间的务实合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德班峰会把“金砖国家”的合作协调机制推向新的高度,十余年来,“金砖四国”变成了“金砖国家”,不仅国家数量发生了变化,其间更有质的飞跃。“从一个经济学概念发展成为一个跨国合作机制,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自身行动力不断增强,正在由一个务虚的对话平台向真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过渡。从《叶卡捷琳堡联合声明》到《巴西利亚联合声明》,从《三亚宣言》到《德里宣言》,再到此次的《德班宣言》,金砖国家稳步走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一次峰会上一个台阶,越走越坚实,越走越自信!”

三、“金砖国家”强大的发展动能

二战后,一大批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寻求强国之路,纷纷踏上工业化道路。然而绝大多数国家由于战略选择的错误和相对不利的国际环境,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强国之梦并未因此而终结。20世纪80年代,一股强劲的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曾经的梦想又被点燃,几乎所有的非工业化国家都被唤醒,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工业化行列,其中“金砖国家”是其佼佼者。虽然俄罗斯早已实现工业化,但由于经济转型对经济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以及原有结构本身具有的重大缺陷,所以其工业化任务依然繁重。因此与其他国家一样,一旦进入快速工业化通道,就会被激发出巨大的发展能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建设规模庞大

工业化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置换,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进而引起城市化的过程。这就需要工业建设以及道路和市政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印度为例,印度商工部长夏尔马先生在会见中国记者团时表示,在电力、通讯、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部门,印度政府未来五年间将投入空前的1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在中国,水利部官员2011年1月20日透露,经初步测算,未来5年,中国仅水利建设总投资规模约达2万亿元人民币。这巨大的投资会迸发出巨大的经济能量,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二)庞大的人口数量孕育巨大的消费能量和发展所需的劳动力

需求会对经济产生拉动作用,而消费是需求主要方面。消费能力的高低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人口规模;二是收入水平;三是消费在收入中占比。其中人口规模最为重要,尤其在收入不断增加的时候。据统计“金砖国家”人口之和占世界人口的42%,而以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占50%。这表明“金砖国家”拥有巨大的人口规模,是世界最大的消费群体,蕴育着无限的市场潜力。这个消费市场一旦被激活、被启动,所产生的经济腾飞效应无法估量。事实上,这个能量正在被唤醒,它是“金砖国家”合作协调机制效果的初步显现,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以中国为例,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最大奢侈品市场。英国的食品行业分析机构——英国杂货配发协会(IGD)研究数据显示,以销售额衡量,中国在2011年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食品和杂货市场。中国消费者又一次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考虑到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看到我国经济的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所以总量上的指标一个个上去,都是很正常的。”这正是人口带来的发展动能。

人口不仅蕴含消费能量,而且还给快速发展的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给规模不断扩大的经济持续注入活力,保证了可持续发展。巨大的人口红利是中国乃至“金砖国家”维持繁荣的重要支撑,是大家共享的资源。

(三)以“金砖国家”为核心,联动新兴经济体,整合世界发展能量

“金砖国家”是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在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还存在缺陷,相对不利于新兴经济体的时候,“金砖国家”还应与其他广大新兴经济体展开积极互动,既要为它们代言,也要开展合作,以“金砖国家”为平台,合作协调机制为纽带,共同繁荣为目标,密切合作、共同努力,力求使所有新兴经济体共同实现工业化,共赴现代化。这是一个涉及数十亿人口的现代化,它所携带的能量无与伦比,为此世界绝大部分人口将会被带入现代工业文明,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社会转型。因此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所推动的合作发展其意义将超越西方工业化,它给人们展示了无比辉煌的前景。“金砖国家”发展所带来的能量不止如此,它也会给发达经济体创造巨大的发展机会,发达经济体会乘新兴经济体工业化之波浪实现更大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