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金砖国家研究动态

国内金砖国家研究动态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发现,中国与亚太国家和金砖国家贸易成本弹性均为正,说明中国与这些国家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均可提高各自的贸易量,中国与亚太国家和金砖国家具备一定的贸易潜力;扩大与金砖国家贸易,有利于实现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进入21世纪,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日俱增。最后,作者特别分析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对加强金砖各国间金融合作、协助发展中国家突破发展瓶颈的作用。

中国与亚太国家和金砖国家贸易成本弹性测度与分析[1]

在全球化的今天,贸易成本依然是阻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一些国家为了尽快恢复本国经济而采取了保护国内产业措施,贸易成本进而大幅增加,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对中国而言,亚太国家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的高频区;近年来中国与金砖国家的贸易额也迅速增长,《中国与亚太国家和金砖国家贸易成本弹性测度与分析》一书旨在借助诺维(Novy,2013)超越对数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亚太国家和金砖国家间贸易成本弹性进行测度与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中国与亚太国家和金砖国家贸易成本弹性均为正,说明中国与这些国家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均可提高各自的贸易量,中国与亚太国家和金砖国家具备一定的贸易潜力;扩大与金砖国家贸易,有利于实现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

该书共分四章:在第一章,作者首先对贸易引力模型的发展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并对贸易成本的概念和测算方法进行介绍和归纳;作者认为相对于传统的以CE效用函数(不变替代弹性)为基础的引力模型,诺维(2013)改进的超越对数模型更具有弹性需求体系,解决了采用CES效用函数所导致的贸易成本的替代弹性不变的问题,是测度可变贸易成本弹性的开创性贡献;本章最后,作者阐述了超越对数引力模型的具体推导过程和估计方程。第二章,作者利用超越对数引力模型,以中国与巴西贸易为例,对中国与巴西的21大类产品的贸易成本弹性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中国与巴西贸易成本弹性均为正,说明中国与巴西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均可提高各自的贸易量,产生贸易创造效应。此外,研究发现中国与巴西的不同类别产品的贸易成本弹性差异较大,中国对巴西平均出口贸易成本弹性与平均进口贸易成本弹性的差值为负,说明降低贸易成本巴西贸易扩大幅度将高于中国。最后,作者选取农产品贸易领域,根据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HS1992数据对中国与金砖国家间的农产品贸易成本弹性进行测度。测度结论表明,中国与金砖国家间均可通过降低贸易成本来提高各自农产品贸易量,因而中国与金砖国家在农业产品贸易领域存在一定的贸易潜力;从产品结构细分角度看,中国与不同的金砖国家贸易中进出口优势产品各异;作者认为中国可以与金砖国家在不同层次和环节加深和拓展农业分工与合作,优势互补,进而促进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考虑到现实世界的国际贸易不仅具有地理和经济意义,更具有政治意义,因为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内政治制度影响;因此,作者在第三章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把国内民主化程度引入超越对数引力模型,通过出口和进口两条路径对诺维(2013)的超越对数引力模型进行改进和扩展。在最后一章,基于改进后的超越对数引力模型,作者分别对中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国家、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成本弹性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测度结论为,对于RCEP和TPP国家而言,通过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量的受益幅度都大于中国;中国与RCEP国家互惠程度高于TPP国家;国别层面看,TPP和RCEP的成员存在高度重合,作者认为可考虑启动亚太自贸区(FTAAP)的可行性研究,实现亚太地区包容性整合。此外,作者研究发现中国在亚太地区通过与美国降低贸易成本获益最多,并且其差值绝对值接近于零,说明降低贸易成本对于中国与美国的进出口影响程度相当,出现贸易严重失衡的可能性较小,因而双边最容易达成自贸协定。利用改进后的模型对中国与美国以及中国与金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成本弹性再次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从总体而言降低农产品贸易成本使得美国比中国获益要多,作者认为美国应当更加有动力推进中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相似的,其他金砖国家也都从贸易成本降低中获益,相应带来的贸易扩大程度都大于中国;但就相对优势而言,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相比总体上不具有相对优势,因此中国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大对农产品的技术与资金投入,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摘要整理:杨 扬)

新兴大国的增长与转型:“金砖国家”经济研究[2]

进入21世纪,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日俱增。有数据显示,2010—2011年,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贡献率超过50%,金砖国家经济的崛起改变了200多年来世界经济主要依靠发达经济体驱动的历史。《新兴大国的增长与转型:“金砖国家”经济研究》一书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事实的研究成果。

欧阳峣、易先忠等教授从“发达大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分析”、“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转型路径”、“金砖国家外贸的共享式增长”、“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平台构建”几个方面做出分析,试图探讨是什么造就了金砖国家经济如此可观的增长,而金砖国家经济的显著增长是否能够长期保持。

作者主要通过引入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大国的经济增长案例,指出技术进步在微观层面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在宏观层面能够推动需求结构改变、加快就业结构改变、促进新兴产业兴起,从而整体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另外,作者对金砖国家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稳定性、收入分配、全要素能源效率四个方面做出测度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当前金砖国家经济增长面临的困境及转型路径,提出金砖国家的经济困境首先在于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其次在于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从而建议金砖国家应当增强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作出积极引导,同时应当开拓内部市场,用内需引导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调整,以期达到经济的平稳型增长。

拉动内需固然重要,但增强外部贸易合作也不可忽视,而金砖国家内部可以形成无间的共享式发展。金砖各国的贸易结构具有高度的互补性,虽然存在一定的竞争,但通过产业链的“雁行”布局,可以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最后,作者特别分析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对加强金砖各国间金融合作、协助发展中国家突破发展瓶颈的作用。通过阐述设立金砖银行的现实依据、理论基础、宗旨、制度设置与业务运作,作者也点明了金砖银行的设立对于维护金砖国家金融稳定、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整理:韩雯雯)

金砖国家引进FDI效应比较研究[3]

外国直接投资(FDI)在金砖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早已成为了学术界的共识。然而,当我们关注金砖国家中某个单一国家引进FDI的成果、或对FDI引进在金砖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总体效应进行定性时,很少有人就金砖国家引进FDI的效应进行细致的定量的横向比较。鲍洋博士的《金砖国家引进FDI效应比较研究》一书正填补了这一空缺。本书对于金砖国家引进FDI的效应展开了多维度的横向比较研究,包括引进FDI的业绩指数与潜力指数比较研究,以及引进FDI的六大效应——资本形成效应、经济增长效应、技术溢出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对外贸易效应、环境效应——的比较研究。通过这一系列比较研究,我们得以深入了解影响金砖国家引进FDI业绩与潜力、诸项效应的关键变量,从而形成优化FDI引进的对策。

本书共有十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叙述了本书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等。第二章就金砖国家引进FDI的发展历程逐个进行简述,其中每个国家的历程都根据各国引进FDI的政策及FDI的增速等分为了三至五个历史阶段,并且各金砖国家目前都出于高速或稳定发展阶段。此外,在规模、产业分布、来源地、进入方式这四个方面,本章还对金砖国家引进FDI展开了初步的比较分析,并指出近年来金砖国家引进FDI规模占全球比重大幅上升,同时产业分布不均衡、来源地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等也是不容忽视的现状。第三章至第九章则是本书比较研究的重点部分,其中第三章展开的是引进FDI的业绩指数与潜力指数比较,而第四章至第九章分别就引进FDI的六大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第十章的内容是在前面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比较分析的结论及对策建议。

金砖国家引进FDI的业绩指数与潜力指数比较研究依据的是UNCTAD提出的引进FDI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这两个指标,作者不仅通过计算2000—2012年之间的数据对金砖国家的引进FDI业绩和潜力进行了横向比较,还展开了金砖国家与其他位列引进FDI前20位的16个经济体的比较,从而能够更直观地检测金砖国家引进FDI业绩和潜力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作者还对UNCTAD的潜力指数中所包含的变量进行了一定修改,如将“出口占GDP比重”调整为“对外贸易依存度”,并新增了“商业成熟度”、“金融市场成熟度”、“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可获得性”三项变量,如作者本人在前言中所言,这一分析模式上的创新“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价金砖国家引进FDI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

在金砖国家引进FDI效应比较研究的部分,作者采用了模型设定、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结果估计与分析这三项基本的分析模块。以经济增长效应比较研究为例,作者在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加入经济结构和制度创新变量,从而建立了衡量FDI效应的经济增长模型;选取资本存量、劳动投入、技术进入、人力资本、经济结构、制度创新为变量,数据则来源于联合国贸发会议FDI数据库和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研究结果表明金砖国家引进FDI均产生了正向经济增长效应,且经济增长效应与各国的引进FDI相对规模、FDI的来源地有关。

基于这一系列定量的比较研究,作者在各章小结和全书总结中提出的关于优化FDI引进、提升FDI效应的对策建议便不再是空谈。如作者提出要优化FDI的产业布局,即与书中对金砖国家引进FDI的产业分布比较分析及产业结构效应比较研究息息相关。其他诸项提议,如提升引资门槛、调整FDI来源地结构、优化FDI区位分布、完善FDI与金砖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传导机制、推动金砖国家间投资便利化进程,也都在实证的基础上对于金砖国家的FDI引进具有切实的意义。无可非议的是,FDI引进今后仍将在金砖国家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金砖国家吸引FDI的潜力能否得到释放、金砖国家能否推动FDI在其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还将视这些国家对于引进FDI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定,本书在具体的比较研究中确定了影响FDI业绩、潜力和效应的诸多变量,正为此提供了可供依循的蛛丝马迹,并为我们在更广泛的层面探讨发展中东道国如何引进FDI奠定了基础。

(摘要整理:王 蕾)

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体系的可能

——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设立看世界秩序变革[4]

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既为国际金融制度的更新换代提供了战略机遇,也为一种开放、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体系的打造带来了契机。金砖国家对于国际制度和体系的包容性改进,对于新型国际关系体系和世界秩序的构建具有显著的启示意义。《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体系的可能——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设立看世界秩序变革》一文以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为切入点,论述了国际关系体系在权力和制度层面变迁进程的若干特点和条件,提出了关系金砖国家国际制度建设方面的政策建议。

作者首先指出金砖五国倡议设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是中国等新兴国家推进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重大契机,也是建构新型国际关系体系的重要举措。在全球治理制度,特别是全球经济治理复杂无比却难掩合法性和有效性不足的制度体系里,它们虽然只是初创性制度倡议,却可能昭示着国际体系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变数与新局面。

随后作者分析了现有国际关系体系变迁的特点:一是世界性制度变迁与权力交替的统一体,而且其变动趋势乃是世界权力与制度体系的大规模重组,而非仅仅是既有国际治理体系的小修小补。二是在国际治理,特别是国际经济和金融治理方面出现了更具包容性的新理念。三是在当前的国际体系变迁进程中,欧洲国家与新兴国家共同反对美国金融霸权的局面有可能形成并强化,这涉及新时期多元国家行为体在国际治理规则权限上和规范上的磨合与分化问题。四是在国际体系大转型的新时期,金砖国家在政治上的“共同声音”逐渐开始与经济合作上“共同声音”相协调。

最后,作者提出关于金砖五国制度建设的三点思考:在世界秩序的革命与改良问题上,应当继续推进包容性改进方式,逐步推进IMF体制改革;在IMF改制的进程中金砖五国究竟是应该站在前台还是后台的问题上,应当更多地发挥综合性国际组织或机制的作用,而不是由金砖国家担负过多的国际责任和保持过高的外交姿态;在吸收新成员国问题上,慢接纳应该是优先方案。作者指出,与现存以西方传统和理念为基础的国际制度体系不同,中国、金砖国家和许多新兴国家拥有气质独特的文明和文化资源,在新型国际关系体系建设中有着较大的作为空间。可以预见,在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新模式下,一种新型的国际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形成。

(摘要整理:侯筱辰)

后危机时代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发展困境及其突破[5]

新兴国家尤其是金砖国家(BRICS)在21世纪的突出经济表现,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存在的“北强南弱”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然而,当前全球经济正面临“低增长”困境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和世界经济不稳定的背景下,多数新兴经济体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经济增速普遍下滑;金砖国家显然也受到了世界经济下行的影响,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重重阻碍。《后危机时代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发展困境及其突破》一文着重分析了后危机时代金砖合作面临的困境并给出了解决思路。

作者首先指出在金砖合作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取得过机制扩容和利益协调共同发声的成绩,也面临着金砖国家自身发展问题阻碍机制深化、发展阶段相近加剧竞争、共同利益不完全吻合、传统大国的分化瓦解政策的困境。关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困境的突破,作者提出需要加强其内部的政治互信度,夯实经济合作基础,拓宽合作领域和扩大共识,并推动金砖国家间的合作日益规范化、机制化四条路径。

对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建设应当以务实合作为主,夯实各国彼此间的政治互信和共识,积极构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基本框架,同时配合对未来合作愿景的分析与研究,以期增强合作机制对参与国的内在向心力和感召力。具体而言,作者指出主要有以下四项基本工作:第一,完善和推进包括领导人峰会在内的各层次合作机制。在巩固既有合作成果的同时,不断充实和扩大合作内容和领域,构筑多层次的机制框架。第二,在具体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以问题为中心的合作形式,即由合作所涉及的部门和单位按照实际问题的需要,直接主导具体的合作。第三,尽可能发挥多种参与主体的积极作用,在官方主导合作进程的同时,充分调动民间力量的积极性,扩展非官方渠道的交流与沟通,形成官方和非官方渠道良性互动的局面。第四,增强金砖国家在当前主要国际治理机制(主要是联合国和二十国集团)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门论坛中的会前协调和会后对话,利用现行国际机制和论坛提供的适当场合,努力提高成员国之间政策立场的同步性,通过加强金砖国家间国际立场和行动的一致性,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共同发声和协调行动,从而提升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中的整体力量。

作者表示,只要金砖国家能够保持互利共赢和更加务实的合作态度,同舟共济,积极维护和拓展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基础,及时协商和调整相互间的矛盾冲突,倡导共同理念追求,培育利益共同体,落实好重大成果倡议和重点合作领域,充分发掘各自的优势和潜力。同时继续致力于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二十国集团内部强化磋商和协调,增加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代表性,金砖合作机制的前景和国际影响力还是十分被看好的。

(摘要整理:侯筱辰)

金砖银行的战略定位与机制设计[6]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首个由发展中国自主创立的新型多边发展银行,金砖银行的成立吸引了世界的注意。由此,《金砖银行的战略定位与机制设计》一文就金砖银行战略定位及发展机制做出了分析。

文章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朱杰进。作者从“创立金砖银行的原因”、“金砖银行的战略定位”以及“金砖银行的机制设计”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文中指出,通过发达国家及其掌控的现有多边银行已经难以填补发展中国家投融资的巨大资金缺口,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新南南合作”来弥补这一不足,从而打破发展瓶颈。

作者认为,“新南南合作”是金砖银行的本质特征和战略定位。而金砖银行之所以被称为新发展银行,主要在于其融资来源新、融资领域新、融资机制新,具体表现在:金砖银行的资金来源于发展中国家,金砖银行的业务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及可持续发展领域,以及金砖银行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另外,机制是指各行为体之间的一整套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作者将金砖银行机制设计的五大原则概括为:“平等治理原则”、“市场化运营原则”、“‘不干涉内政’但坚持‘高标准’的原则”、“本土化原则”以及“建设性补充原则”,强调金砖银行的成立不是为了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或整个世界经济秩序,而是为了实现全球减贫和共享繁荣对现有多边银行进行“建设性补充”。

最后,作者总结道:金砖银行的成立是多极化世界多样性的全球治理模式的反映,金砖银行的发展也将展现“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国家精神。

(摘要整理:韩雯雯)

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金砖国家经济脆弱性研究[7]

2014年美国正式宣布退出持续6年的非常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这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广泛而深刻。李天国的《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金砖国家经济脆弱性研究》一文通过政府总债务、汇率下降幅度以及经常项目收支等指标分析金砖国家面临的困境,解读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并提出金砖国家探索防范系统性风险新模式,以及完善金砖开发银行功能与国内经济改革方面的建议。

作者首先阐述了当前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与新兴经济体发展形势,他指出此前新兴市场经济高增长,以及发达国家低利率、超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为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动的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随着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形势普遍放缓,不同经济体出现债务规模扩大、出口疲软造成的经常账户余额减少和汇率大幅贬值等一系列问题,进而损害了资本流入的动力。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减少了由于货币供给极度膨胀而带来的投机需求,进一步激励资本流动逆转,进而使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市场发生不同程度的动荡。为了探究金砖国家在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下所面临的不确定的潜在宏观经济风险,作者选取政府总债务、汇率下降幅度以及经常项目收支等宏观经济指标加以分析;为了把握金砖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并与传统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比较,除了金砖国家以外,作者还选取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选取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代表,选取阿根廷、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等作为其他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共同比较分析。作者认为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虽然债务规模和比重上低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但也需要有步骤地收紧融资规模,确保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尽量较少地受到削减财政支出的影响。与此同时,作者也指出金砖国家在政府财政预算、国内金融和对外经济领域存在各种问题。其中,俄罗斯和南非的货币贬值情形相对较为严重;而巴西和印度的政府总债务问题相对比较深刻;中国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

对于应对金砖国家如何应对经济脆弱性问题,作者提出来发展和合作机制策略建议。他认为,首先金砖国家已经具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条件,因而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共同治理,形成以政府为主、民间力量为辅的金融合作机制。金砖国家需要通过均衡成员国的传统与非传统利益,挖掘各自利益交汇点,利用成员国之间各不相同的优势产业和贸易互补性,积极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成经济贸易和金融合作的良性互动,并通过增进政治互信和交流,在全球性议题,如能源、气候、粮食和反恐等方面强化制度性合作。其次,需要完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功能,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可以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世界银行等其他国际合作组织进行配合和协调,既要学习已有国际合作机制,也要有别于这些国际组织,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制度保障。最后,对于金砖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困境,俄罗斯和南非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摆脱对能源的过度依赖;政府要改善投资环境,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外国投资者形成良好投资心理预期;印度需要强化汇率政策,避免汇率下跌波及国内通货膨胀水平,防止两者成为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而中国政府需要加强对影子银行和地方债务的管理,严控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摘要整理:杨 扬)

金砖国家与“保护的责任”[8]

“保护的责任”是金砖国家处理国际事务时绕不开的一个议题,也是观察金砖国家对待既有全球秩序的一个切入点。金砖国家扮演的角色,事实上既不是“保护的责任”的颠覆者,也不是其被动接受者,陈拯《金砖国家与“保护的责任”》一文试图向我们展示金砖国家作为“保护的责任”推进者和修正者的形象,它们在近年来的国际事务实践中积极参与“保护的责任”相关讨论,意在防止“保护的责任”的滥用,以其自身诉求推进这一国际概念的规范、稳妥发展。同时,作者还试图探讨在拥有部分相近或共同诉求的同时,金砖国家间在这一议题上存在的微妙而深刻的态度差异。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动态而复杂的“金砖国家与‘保护的责任’”的图景。

全文共有六节。在第一节简介了“保护的责任”概念在国际关系领域兴起的过程之后。第二节就金砖国家自“保护的责任”兴起之初至今对于这一议题的态度的变化过程进行了逐个讨论,彰显了金砖各国在对待“保护的责任”上都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都是由早期的反对转向了近期的谨慎或有保留的支持。在第三节中,作者以利比亚危机和叙利亚危机为例,阐述了金砖国家在这两个具体的案例中对于“保护的责任”所采取的态度:其中作者探讨的重点在于,由于情势的差别,金砖国家在两次事件中的态度不仅出现了前后差异,也表现出了它们互相之间的不同选择。这一案例分析为第五节对金砖国家间差异的解释奠定了基础。本节中作者逐个分析了现实的外交战略和利益对于金砖国家态度与主张的影响。在第四节中,作者通过巴西提出的“保护过程中的责任”论证了金砖国家以自身诉求积极影响和修正“保护的责任”的观点。第六节是全文的观点总结,作者指出,金砖国家态度的差异及其当前所表现出的补充而非颠覆“保护的责任”的立场表明了在可预见的将来,金砖国家不太可能在阻碍或破坏“保护的责任”上形成联合阵线。

(摘要整理:王 蕾)

【注释】

[1]周丹:《中国与亚太国家和金砖国家贸易成本弹性测度与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版。

[2]欧阳峣、易先忠:《新兴大国的增长与转型:“金砖国家”经济研究》,格致出版社2015年版。

[3]鲍洋:《金砖国家引进FDI效应比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4]郭树勇、史明涛:《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体系的可能——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设立看世界秩序变革》,《国际观察》2015年第2期。

[5]臧秀玲:《后危机时代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发展困境及其突破》,《理论视野》2015年第8期。

[6]朱杰进:《金砖银行的战略定位与机制设计》,《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7]李天国:《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金砖国家经济脆弱性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15年第3期。

[8]陈拯:《金砖国家与“保护的责任”》,《外交评论》2015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