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产业新城兴起的背景

我国产业新城兴起的背景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个过程中,产业新城的兴起逐渐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形式。这一举措引起了产业的聚集,促进我国的工业化发展。目前,在产业和人口大量向开发区积聚的情况下,只有实现将经济要素向新城区的转变,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的建设,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开发区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新城的迅速成长,使得大城市边缘区成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最为迅速的地区。
我国产业新城兴起的背景_中国城市化发展与反思

第二节 我国产业新城兴起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发展的问题。2000年以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城镇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转型也提到了政府的议事日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充分显露出我国前期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从而促使我国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城镇化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在这个过程中,产业新城的兴起逐渐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形式。

一、产业新城是我国开发区发展的新形态

开发区建设源于西方早期工业化国家,最早是以工业园区的形式出现的。它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很多国家的开发区从以发展工业为主的模式逐步转向了综合性开发。这时的开发区的内涵已非常广泛,它不仅有工业生产,还有商贸、金融、技术研发、服务业等产业。如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20世纪60年代起,纷纷建立起技术城、创业园、出口加工区、工业加工区、经济特区等各种形式的开发区。一些新兴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也紧随其后,大量设立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形成了遍及全球的开发区热。我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就开始在城市郊区建设开发区。这一举措引起了产业的聚集,促进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我国现代意义的开发区最早建立于蛇口。从广义上来看,开发区是以一个行政区域为单位整体对外开放,采用一套特别的经济、税收、管理制度与政策,进行经济开发与开放。而狭义意义上的开发区是指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划出专门的区域,将工业企业集中在一起,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开发。

我国工业园开发区的发展已走过了四个阶段,即劳动密集型园区、资本密集型园区、技术密集型园区、产业新城。全国早期的开发区仅仅是经济功能规划区,区域功能单一,只能作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工业园区而存在,其中工业用地占了很大比例。园区内往往是一些加工制造等低端产业的聚集,发展模式粗放,产品附加值低,对环境的污染也比较严重。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又开始相继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逐步推行产业升级。但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仍仅仅是产业的粗放聚集,建设内容也只侧重于工业园区,并不涉及生活居住、人口聚集、生态环保等内容,城市生活配套设施缺乏,投资环境的建设难以满足长期发展的需要。目前,在产业和人口大量向开发区积聚的情况下,只有实现将经济要素向新城区的转变,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的建设,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开发区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建设,我国许多开发区已经实现了新城拓展,扩大了区域面积,吸纳了大量的城乡人口,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承接了特大城市产业人口的外溢,推进了各地的城镇化进程。目前,北京、天津、青岛、大连、广州等城市的开发区都扩展了面积,对开发区重新进行了战略和功能的定位,将它们发展为产业新城。例如天津提出建设滨海新城、大连提出建设新城区等。

二、产业新城是我国郊区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式

郊区城市化,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剧增,带来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压力、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引起一定的人口、企业、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郊区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落,只是说明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城市空间在扩张,城市人口在增长。产业新城的兴起是郊区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50%,达到6.9亿人。这意味着我国进入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历史时期,也意味着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无数的小城镇正在变成初具规模的小型城市,原来的小型城市发展成中等城市,而许多地市级的城市开始将自己建设成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特别是近20年间,资源要素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大城市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它们的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区,酿成不同程度的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目前,我国在大城市地区正经历着城市功能和城市结构的重大调整。它们在中心城区进行更新改造、功能整合的同时,也需要寻求新的拓展空间,从而推动其边缘区域城市化的急剧扩张,由此诞生了大量的新城——尤其是以产业活动为主的产业新城。产业新城的开发建设,对大城市总体城市结构的布局调整及人口和产业的向外转移提供了新的空间和载体。产业新城的迅速成长,使得大城市边缘区成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最为迅速的地区。它对于推动大城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影响巨大,已成为当代中国卓有成效而又极富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一。

三、产业新城是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的修建和高铁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城镇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新趋势。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正逐步打造成了环渤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三大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如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正在崛起。城市群的发展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的体现,必将成为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目前,全国已谋划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各地大中小城市产业新城的建设构成了城市群和城市网络体系的一部分,这对于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压力,强化中小城市的产业聚集功能,增强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产业新城是我国县域经济的新拓展

在我国,由于特大城市的土地、人力、材料、环境等综合成本的提升和产业发展外溢趋势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趋向在二、三线城市布局,这一趋势促进了我国中小城市的快速发展。产业投资和城镇化发展转向中小城市的新趋势,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的表现,也是产业集群不断升级的明证,为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县域经济已进入了由产业主导型向综合型转变的发展阶段,即县域经济根据自己的特色,在城镇新区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并利用政策、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条件形成自己完整的产业链,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由此可见,工业化与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发展县域经济的主题。产业新城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产业新城的建设,不但实现上下游产业的集中连片,降低运输成本,同时也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以此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五、产业新城是国家生产要素区域转移的新载体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地域空间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所以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应当是由东向西,按技术梯度,使“先进技术”地带逐渐向“中间技术”地带推移。20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经济建设实践的需要,在区域发展战略上,我国采取的是梯度推移发展战略,即让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先进技术、人力资源、经济基础的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将生产要素逐渐向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转移。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已逐渐发展起来,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正处于更新换代时期,其各种生产要素正在实现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在这种情况下,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产业新城建设正是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蓄水池”和新载体,它们对于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的有序转移、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上述五条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全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