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迁移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状况

迁移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状况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下图中的人口金字塔显示了当前我国迁移流动人口的基本性别和年龄特征。从性别结构上来看,65岁以下各年龄组人口中,男性迁移流动人口的比重总体略高于女性,但二者比例十分接近,这表明我国迁移流动人口的性别结构已逐渐向常态人口性别比转变。与常住人口相比,迁移流动人口一般为年轻型人口。在各年龄组迁移流动中,男性人口所占的比重基本都在半数以上。2000年“五普”调查时,男性人口比重为57.6%,女性比重为42.4%,性别比为135.9。
迁移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状况_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发展

第四节 迁移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状况

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反映的是一国人口在结构上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地域结构和社会结构。作为人口的最基本的属性,人口的自然结构主要由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组成。下图中的人口金字塔显示了当前我国迁移流动人口的基本性别和年龄特征。

img21

图3-3 迁移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金字塔(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普查办公室。

从图3-3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迁移流动人口所占比重最高的年龄组为20—24岁年龄组,其次为25—29岁年龄组,接着是15—19岁和35—39岁年龄组人口,这表明迁移流动行为主要发生在青壮年人口当中。从性别结构上来看,65岁以下各年龄组人口中,男性迁移流动人口的比重总体略高于女性,但二者比例十分接近,这表明我国迁移流动人口的性别结构已逐渐向常态人口性别比转变。

一、迁移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

正如人口金字塔显示的那样,在全国分年龄组的迁移人口中,所占比重最高的为20—24岁年龄组的人口,表明迁移流动行为主要发生在20—24岁的年轻人当中,这一部分迁移行为集中表现为去外地求学或者工作。其次占比较高的是25—29岁和15—19岁这两个年龄组,分别为11.86%和10.85%。

与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20—24岁和25—29岁的迁移流动人口比重分别下降3.66个和6.15个百分点,而35—39岁和40—44岁年龄组的迁移流动人口比重分别上升3.13个和4.77个百分点。从劳动力资源的角度来看,15—49岁的人口占迁移流动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75.80%,从而表明迁移流动的主体主要是青壮年人口,迁移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化。

与常住人口相比,迁移流动人口一般为年轻型人口。“六普”数据的结果也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迁移人口以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20—35岁的迁移流动人口比重之和占到了劳动适龄人口的一半以上。流动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流入地对于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从而成为流入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另一方面,大量劳动适龄人口的流出,将会对于流出地,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结构产生不良的影响。

img22

图3-4 分年龄组的全国迁移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二、迁移流动人口的性别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迁移流动人口中男性比重一直略高于女性。1990年,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比重分别为55.8%和44.2%。“五普”时,女性比重上升到48.7%。而从表3-4和图3-3我们可以看出,“六普”数据中女性迁移人口占迁移总人口的比例为47.51%。在各年龄组迁移流动中,男性人口所占的比重基本都在半数以上。而女性人口在20—24岁这一年龄组中,超过了男性人口在迁移流动人口中的比重,达到了50.48%。另外在15—19岁和25—29岁这两个年龄组中,女性迁移流动人口所占比重也接近男性人口。

根据任远(2006)对上海市的分析,1988年的第四次抽样调查中,男性人口的比重为70.7%,男女性别比高达241.3,15—59岁流动人口中男性比重达到73.6%。2000年“五普”调查时,男性人口比重为57.6%,女性比重为42.4%,性别比为135.9。2003年,男性人口占57.3%,女性人口占42.7%,从而表现出流动人口的性别结构逐步向常态人口性别结构转变的这一趋势。

img23

图3-5 分年龄组的迁移流动人口的性别比重(单位:%)

女性人口自发性迁移的增加,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其社会地位的提高,但背后的原因可能恰恰相反。从图3-5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流动人口增加的更多的是15—18岁的年轻女性,而同年龄的男性往往在继续升学,这种青少年女性流动人口的增加所推动的性别比回归正常,实际可能隐含着的反而是女性社会地位的下降。这种人口性别结构模式对于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否可持续,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