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理论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他提出了划分社会阶层结构的三重标准,即经济标准——收入和财富的多少,政治标准——权力,以及社会标准——声望。涂尔干认为,职业群体是社会群体的基础,社会分层应该以职业为维度。达伦多夫建立了关于社会分层、社会冲突的过程模型,这一过程模型表现了社会分层和冲突是如何一步步形成,以及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后果的全部过程。
社会分层理论_社会学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一、传统社会分层理论

1.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认为阶级起源于分工和私有制。自然分工导致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导致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出现以后阶级也就出现了。马克思主要是根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划分社会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是统治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的是被统治阶级。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他提出了划分社会阶层结构的三重标准,即经济标准——收入和财富的多少,政治标准——权力,以及社会标准——声望。

3.涂尔干的分层理论

涂尔干是功能主义实现的奠基人。涂尔干认为,任何社会都必须有分工。在任何社会的分工体系中,总有某些工作被视为比其他工作更重要,并且社会上的人各自之间知识、才能、技术各不相同。所以,让最有才能的人承担最重要的工作,让弱者承担较轻的工作。涂尔干认为,职业群体是社会群体的基础,社会分层应该以职业为维度。

二、新马克思主义的分层理论

近几十年,新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最重要的理论修正是有关中产阶级的各种论述,因而,新马克思主义取向的分层研究大多围绕着中产阶级这一主题而展开。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两极分化的结构并没有出现,中间阶级没有消除反而日益增长。正如达伦多夫(Dahrendorf)所指出的,老中产阶级(手工业者和小店主)的确像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在衰落,但由经理人员、专业人员和非体力工人所组成的新中产阶级则在发展壮大。新马克思主义者针对中产阶级现象提出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派观点仍坚持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两极分化趋势的看法,认为当今的中产阶级仍有无产阶级化的趋势;另一派则对原有的两极阶级结构模式进行修正,把中产阶级纳入阶级分类框架。

1.达伦多夫的社会分层理论

达伦多夫于1929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工人家庭,他先后拿过两个博士学位。他的成名之作《工业社会的阶级与阶级冲突》剖析了马克思以来的阶级学说和阶级冲突历史,而《现代社会冲突》着重研究了社会冲突而不是阶级冲突。

达伦多夫建立了关于社会分层、社会冲突的过程模型,这一过程模型表现了社会分层和冲突是如何一步步形成,以及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后果的全部过程。达伦多夫从强制的视角出发,他认为,社会组织的形成不是因为组织成员自愿的合作,而是由于另一些成员的强制、限制、约束。在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中,为了保证运行的效率,一些位置被赋予了权力,行使对于另一些位置的控制权。组织内部有一种不同地位的权力、权威结构的分布构成了社会分层的基础。这些不同权力、权威的分布则必然成为社会冲突的决定因素。

达伦多夫使用了“潜在利益”(latent interests)与“显在利益”(manifest interests)两个概念。所谓潜在利益就是指这样一种行为取向,即在组织内部,固有地存在两个地位互相对立的聚合体,虽然它们没有主观意识到这种对立。而显在利益则是指另外一种行为取向,即上述地位对立的两个聚合体的成员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对立,并且已经形成了相互对立的群体行为。所以,利益群体的形成是导致冲突非常关键的一步。

2.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沃勒斯坦把世界分为三种区域,一种是核心区域(core area)或称核心地带(core zoom),另一种是边缘区域(periphery area)或边缘地带(periphery zoom),而居于这两者之间的是半边缘区域(semi-periphery area)或半边缘地带(semi-periphery zoom)。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分工中,上述三种区域承担了不同的经济角色,它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从世界经济体系中获得的利益是大相径庭的。其中核心区域获利最多,边缘区域获利最少。半边缘区一方面剥削边缘区,同时又被核心区所剥削。核心区生产的产品价格昂贵,边缘区的产品价格低廉,两者之间存在“不平等交换”。

3.马尔库塞有关工业社会劳动阶级变迁的理论

马尔库塞认为在工业社会,工人阶级的决定性变化有四个:第一,发达工业社会的机械化、自动化使得工人体力劳动的数量和强度大大下降,工人过起了比较富裕的生活,工人生存条件的危机消失了,工人的革命性也就消失了。第二,在职业分层中出现了同化现象。在重要的产业部门,蓝领工人的队伍在不断减少,白领劳动者队伍在不断扩大,人们的职业差异在减少,地位在趋同。第三,发达工业社会劳动特点和技术工具的变化,改变了工人的阶级态度和意识,工人参与管理,在解决生产问题上发挥积极性,工人在企业中获得了既定的利益。由于工厂内、物质生产过程的一体化,必然造成社会意识的一体化,这样,人们的需要、愿望、生活标准、政治见解也会变得一体化,劳工阶层与资本主义社会一体化了。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否定地位,老板也在发生变化,过去是统治现在是管理,阶级统治消失在合理化的外表下面。

三、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凡是按照韦伯的社会分层思路提出的理论,我们就称其为新韦伯主义的分层理论。

1.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

吉登斯提出了“市场能力”(market capacity)的概念。市场能力是可以带到市场上增强其讨价地位的各种形式的相关属性。吉登斯提出了三种重要的市场能力,即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对于教育或技术资格的占有,和对于体力劳动的占有。由此产生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基本阶级:上层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下层阶级或称工人阶级。

吉登斯认为,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劳动力都可以在市场上讨价还价。从市场能力的角度分析,工资劳动者也拥有特殊的“财产”:“就是他带到契约关系中等待售卖的劳动力。”这样,财产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所有者资本家与技术、技能的所有者雇员就处在市场的平等竞争关系中。他们之间不存在谁控制谁的问题,而是取决于谁是“稀缺价值”。如果生产资料在当时的市场上是稀缺价值,那么资本家就处于有利地位;如果技术、技能在当时的市场上是稀缺价值,那么工资劳动者就处于有利地位。

2.帕金的社会分层理论

帕金认为,应该将体力、非体力的区分看做两种生活机会和机遇不相同的群体,而不是对立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阶级群体。

社会屏蔽(social closure)是帕金社会分层理论的主要概念。各个社会集团都试图将获得资源的机会的可能性归属到具有某种资格的小圈子里,社会屏蔽就是为此设定的这样一套资格的程序,具有资格者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于是,就必须选择某种社会的或自然的属性,作为排斥他人的正当理由。历史上所有社会都采取了一定形式的社会屏蔽,比如等级制、血统制、贵族制等。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设计了两种精巧的排他制度,据此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第一是设计了财产制度,这涉及一系列关于收益、报酬、经济权利的法律制度;第二是专业资格、技术证书制度。技术证书监管着劳动分工的关键职位,决定谁可以进入这些职位,谁不可以进入。所以,所谓专业化本身就是社会屏蔽和社会排他制度,为某些职业设置门槛,限制进入者的资格和人数,用这种办法来保障该职业的市场价值。社会屏蔽同时也是阶级再生产的工具。

3.洛克伍德的社会分层思想

洛克伍德(David Lockwood)的阶级地位概念是其社会分层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所谓阶级地位,是由三方面构成的。第一方面是市场地位(market situation),狭义上是指经济地位,主要指经济收入,也包括经济机会和所有福利型经济指标。它由三个指标来测量,一是测量收入的来源与多少,二是职业的保障性,三是向上层职业流动的机会;第二方面是工作地位(work situation),是指一套社会关系,在这些社会关系中,个人的地位由他在劳动分工中的地位所决定。工作地位涉及就业者个人的分离与集中,与他人的一致或不一致造成孤立、敌对或团结的感觉;第三方面是身份地位(status situation),或者说个人在全社会声望等级体系中的地位,包括社会地位、出身、教育地位、通婚情况。在现代社会中,作为身份地位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是企业家、专业技术阶层以及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具有最广泛影响的声望标准是,个人的职业成就越高,社会声望就越高。在这里职业是核心,职业所需要的教育、收入和所承担的责任,也就成了个人社会地位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四、新涂尔干主义的分层理论

新涂尔干主义者采用“职业共同体”概念取代常规的阶级分析范畴。第一,职业群体对于位置比其低的下层职业群体的集体行动战略是屏蔽战略,其目的是限制下层人进入该职业位置。第二,对待同层的战略是职业协会与劳动分工功能位置之间的竞争。第三,集体行动对待上层的战略是,从国家和雇主那里获得职业特殊利益(如垄断保护)。

格伦斯基与索伦森主要从阶级认同、社会屏蔽和集体行动等方面论证阶级聚合体的分化。他们认为:①阶级认同已经弱化。许多调查已经证明,多数工人并不认同阶级概念,很多人否认阶级的存在,但是他们却认同具体的职业群体,职业已经深深嵌入发达工业社会的机制里;②社会屏蔽机制形成了职业群体。产权、证书、许可证等是社会屏蔽的制度化手段。职业群体有代表自己的组织——职业协会。

五、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它之所以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普遍存在,是因为社会运行过程的需要。涂尔干和帕森斯等社会学家都持有这样的思想。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K·戴维斯和W·莫尔发表《分层的一些原则》,阐述了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观。戴维斯和莫尔认为:第一,任何社会中都有一些职位(如医生、律师、工程师、政治军事领域的领导人等)比另一些职位(如司机、厨师或者垃圾清运工等)更重要,需要有特殊才能和技术的人去承担;第二,这些能人从事工作之前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并为此付出代价;第三,与此相对应,他们将来的职位就必须具备吸引人的特殊价值,例如更多的报酬或更大的权力;第四,社会在回报上对这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予以倾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会因此获益;第五,这些职位报酬的不同,就是社会分层所谓的地位差距;第六,因此,表现在稀少物品享有和地位声望上的社会分层差异,对社会具有正功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在美国影响很大,涌现了一批拥护者和开拓者。其中,社会学家彼得·布劳、邓肯和丹尼尔·贝尔是杰出代表。

布劳和邓肯合作研究,在1967年发表《美国的职业结构》一文,论述了“职业地位”及其对社会分层的意义。布劳和邓肯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无论是声望阶层组成的等级秩序,还是经济阶级组成的等级秩序,以至政治权力与权威所组成的等级秩序,其根基都在于职业结构。虽然职业并非包含阶层概念的一切方面,但职业却是决定阶层占有经济资源和获得利益的首要因素,它是阶层的最好的单独指标。因此,一个人的职业地位越高,收入越高,声望越大,他的阶层地位就越高,反之,其阶层地位也就越低。后工业论者丹尼尔·贝尔十分赞同布劳和邓肯的观点并指出:“在很大程度上,职业是划分社会阶级与阶层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1.沃纳的杨基城六阶层理论

20世纪40年代,沃纳在韦伯的基础上将分层标准进一步细化和可操作化。W.劳埃德·沃纳及其学生和同事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30至40年代。他们考察的第一个对象是美国新英格兰的一个小镇:Newburg Port,该镇只有17000人,一度是贸易、捕鱼的中心。在发表成果时他们将之命名为“杨基城”,杨基城的居民基本属同一种族,只有极少数例外。有的家族在那里已生活300多年了。城中半数的居民是在社区出生的,只有1/4来自新英格兰和美国的其他地方,其余1/4来自加拿大法语区、爱尔兰、意大利和东欧。

沃纳从他的访问和观察中得出的结论是:声望等级是包括财富、收入、职业,也包括社会行为与生活方式中不同互动模式及相关特征的不同变量的综合结果。最重要的互动模式之一是由家族关系来决定的。

他们十几个研究人员经过几年的考察,对城里99%的家庭等级进行了评定。沃纳宣布,有六个群体界限明确,足以被称为阶级:[2]

①上上层阶级,占全部人口的1.4%。这个群体是古老的名门望族,拥有大量财富,在最好的地方拥有深宅大院。但这些家族对财富的拥有已不止一代人了,这种代际的延续使基本的社会价值得以传承,从而确定他们是属于这一门第。

②下上层阶级,占人口的1.6%。这一群体一般较上上层富有一点,但他们的金钱是新近赚取的。因此,他们的风度没有那么的优雅,其门第观念和安全感较少些。

③上中层阶级,占人口的10.2%,是商人和专业人员及其家属,他们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不及下上层阶级富有。对这一阶级的成员来说,某些教育和良好的修养是必要的,而门第并不重要。

④下中层阶级,占人口的28.1%,是小商人、中学教师和工厂里的监工。该群体倾向持有与清教徒的原教旨相近的道德伦理。他们包括常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积极的联谊会参加者、党派和宗教派别中的激进分子。

⑤上下层阶级,占人口的32.6%。他们是些严肃的、受到尊敬的劳动者,喜欢保持住房的清洁,避免卷入纠纷。

⑥下下层阶级,占人口的25.2%。他们是“丢人现眼的”或受到鄙视的人,常常蓬头垢面,沉默寡言,靠公共救济过日子。

沃纳坚持认为除了下中层阶级与上下层阶级之间外,其余阶级等级之间的界限都是泾渭分明的。另外,在沃纳小组早期进行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应答人倾向于在声望等级中靠近他们自己地位的地方确定更多的阶级分界;反之,确定较少。各阶级等级中,流动家庭的划分同样困难。

2.帕森斯的社会分层理论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社会分层理论十分丰富,李强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在分层体系中,一个人的地位、身份由他人的道德价值观评价决定;第二,判断地位高低的依据是共同价值体系;第三,这种共同价值体系是由首要的社会制度、机构塑造的,哪种制度能够成为首要制度,由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决定;第四,实践了这种价值观的人会得到较高地位,并得到较好报酬。

帕森斯认为地位或者荣誉是社会分层最重要的维度,人们根据他人在社会中实践主流价值的好坏来被评价和划分社会等级,不管这些价值是什么。为了详细说明人们在分层系统中的位置安排,帕森斯对社会上最受人尊重一直到最不受人尊重的那些角色和任务进行了等级划分,这其中也包括对主流价值系统进行细分。帕森斯首先提出一个社会系统内的四个主要功能子系统:①适应环境;②目标获取;③整合;④潜在模式维持(或简称AGIL)。按照顺序排列,通常用以实现这些功能的先决条件的“具体”制度分别是,经济、国家、法律系统或有时是宗教以及家庭、学校和文化制度。就像一个身体器官,每一种制度都为整个器官——换句话说社会的健康提供一种功能。举例来说,经济制度的功能就是从环境中汲取资源并生产人类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国家或政治制度的任务是制定目标并提供朝向这些集体目标的方向;法律和宗教制度通过规则和道德标准有助于提供社会系统的整合;家庭和教育一类的制度通过对个体成员的训练和社会化并且为他们的个人需要提供服务的模式维持,以便它们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功能。

帕森斯宣称,上述几点对于理解社会分层的重要性是双重的:①这些制度的不同任务引导它们强调不同的价值(或模式变量);②社会对于四类制度的不同尊重是主要的(适应、目标获取、整合或潜在模式维持)。在一个一种制度占据主要位置的社会里(比如说,目标获取或者政治),共同价值体系将最大限度地向这些制度强调的方面倾斜。因此,只有那些最好地实践了被一种或几种主要制度所强调的价值的个体才能获得更高的地位,从而获得与这一社会地位相联系的次级回报,如财富等。

3.戴维斯—莫尔的分层理论

依据美国社会学家金斯利·戴维斯(Kingsley Davis)和威尔伯特·莫尔(Moore)的观点,某些社会角色需要由难得的天才或经过长期训练的人来扮演,一个社会要有效地行使功能,就“必须想方设法吸引那些有天才、有能力的人来扮演这些角色”,“必须向它们的扮演者提供财富、权力、声望,或三者兼而有之,以鼓励人们去承担这些角色”。在当代平民化社会中,人们完全凭借良好的出身或优越的背景而“身居上层”,成为杰出人物(如英国历史上的贵族)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多数社会精英则是因为在本领域具有卓越才能并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才获得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合法的优越地位而成为精英人物的。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现代社会的精英,实际上是在民主政治、理性精神和社会分工潮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特有历史现象;现代精英人物也属于少数群体,但与历史上的极权领袖、贵族等少数群体不同,它更多的是在民主、知识和大众文化背景中,通过开放的、流动的社会竞争机制脱颖而出形成的卓越阶层。

4.辛普森的分层理论

辛普森(Richard L.Simpson)提出了社会分层理论上的“供需论”。辛普森认为,社会位置承担者的需求和供给决定了社会分层地位的高低。在一个社会,对于某种位置承担者的需求越高,则他们的报酬就会越高。同样,能够承担这些位置的人越少,他们的报酬也会越高。所以,一方面是人才的供应曲线,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人才的需求曲线,社会对位置承担者的需要,两条曲线相交叉,就决定了某种社会位置的报酬水平。因此,我们要研究哪些因素影响了人才需求曲线,哪些因素影响了人才供应曲线。

辛普森认为有三类因素影响人才需求,五种因素影响人才供给。影响人才需求的三类因素:①文化价值观。如崇尚宗教的社会,牧师或僧侣有较高的需求;②技术。技术发展并创造社会位置体系;③权力。权力可以设立位置并决定报酬。影响人才供给的五种社会因素:①某种位置所需要的训练和天赋决定人才的供给,即需要的天赋越高,训练越难,人才的供给就越少。②利用权力限制人才供给。垄断人才可以抬高该种人才的报酬,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利用权力垄断某些职位或严格控制进入该类职位的人数。③特殊技艺、才能。④人们的职业选择倾向。比如人们对某种职业趋之若鹜,于是供给就会增加。⑤职业流动。职业流动的障碍越多,某种人才短缺、不平衡的局面就越难以纠正。

六、社会分层理论的新流派

1.桑德斯的社会分层理论

桑德斯(Peter Saunders)在赞同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以后,认为一个社会也可以存在均等地分配收入、财产、资源、地位等,但是这种均等化的做法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失去经济的奖励和惩罚之后,唯一能够替代的办法就是采取威胁及管理上的强迫手段。因为如果允许人们摆脱他们本应该承担的工作,那将会损害整个体系,会降低其他人的责任感。

2.布迪厄的后现代文化分层理论

自20世纪中后期起,西方发达国家步入了以知识化、信息化和大众消费为特征的后产业时代。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用“资本”概念作为阶级分类的标准。在他那里有四种资本:①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是指用于生产商品、服务的金钱和物质资料;②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指借助教育的行动所传递的文化物品。文化资本内容广泛,包括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程度、格调、生活方式,以及人际交往、待人接物等。文化资本可以制度化为资格证书、教育文凭等形式。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第一种文化资本是身体化的形态,与人自身相联系,比如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具备的修养、习得的知识。第二种文化资本是其客体化的形态,表现为文化物品或文化商品的形式,如文学、书籍、绘画、工具、机器等。第三种文化资本是“制度化的形态,这种资本表现为体制的、制度的安排,比如对于教育资格、证书的一套规定和认证程序等;③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持久的人际关系网络。一个人所占有的社会资本数量由关系网规模的大小所决定,并且取决于关系网中每一个人所占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象征资本的数量。④符号资本,也称做象征资本,是指运用符号使占有不同形态的其他三种资本合法化,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通过符号而获得合法化的形式。布迪厄认为这四种形态的资本并非完全独立,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会发生相互转换。

布迪厄认为,社会上不同阶级、不同群体占有的资本总量和占有四种资本的形态是不一样的,所以四种资本的总量和类型决定了阶级地位和阶级结构。布迪厄认为现代工业社会分为三大阶级或阶级集团:支配阶级、中间阶级和下层阶级。支配阶级占有四种资本的数量最多,中间阶级占有的数量相对少些,下层阶级占有的数量极少。

布迪厄使用“社会空间”来说明他的阶级概念。他利用二维空间——将资本总量作为纵轴,而将资本结构作为横轴(经济资本较多而文化资本较少,或者文化资本较多而经济资本较少等)——来表现资本的分配状况。在此情形下,社会空间便成为一个包含由不同资本总量和资本结构所决定的,各种位置的多元空间。而“阶级”则指社会空间内不同行动者之间的位置差异。在此,“阶级”成为一个表示社会空间内各行动者相对位置的差异,反映等级秩序的概念,如图7.1所示。

图7.1 资本总量和资本结构决定的社会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