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案例概述及媒体选择

案例概述及媒体选择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05秒,甬温线浙江省温州市境内,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车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事故遇难人员赔偿救助标准为91.5万元。美国社会学家盖伊·塔奇曼认为,当新闻报道了某一件事,其实就是使一个事件公共化,赋予了其公共特点。“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再次把突发性的灾难新闻报道推倒了公众面前,新闻媒体高度聚焦这一不可思议的特大交通事故。
案例概述及媒体选择_新闻平衡报道研究

一、案例概述和选取原因

(一)案例概述

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05秒,甬温线浙江省温州市境内,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车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事故导致D301次1、2、3列车厢侧翻,从高架桥上坠落,毁坏严重,4车厢悬挂桥上,D3115次列车第15、16车厢脱轨损毁严重,动车组车厢报废7辆、大破2辆、中破5辆、轻微小破15辆,事故路段接触网塌网损坏、中断行车32小时35分,事故造成40人(包括3名外籍人士)死亡,17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9 371.65万元。[1]

事发之后,温家宝总理2011年7月28日上午实地察看事故现场并召开中外记者会。事故遇难人员赔偿救助标准为91.5万元。2011年12月2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认定为这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刘志军、张曙光负主要责任。

(二)案例选取原因

对媒介平衡报道的实践考察,本章选取“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作为个案研究,原因如下。

1.事件公共化

美国社会学家盖伊·塔奇曼认为,当新闻报道了某一件事,其实就是使一个事件公共化,赋予了其公共特点。[2]经新闻媒体的报道,立刻成为全社会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引发新闻媒体及公众等各方积极参与,成为公共议题和事件。“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是一起重大灾难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震撼性、社会性和扩散性等特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严重损害,一时间黑色七月笼罩全国,也再一次震惊了世界,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此次事件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们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度,公众也将矛头直指铁道部及相关部门,追究其在此事件中的责任和行为,而对灾难信息的公开和处理,显示出政府的危机公关能力和执政能力,国内外都予以高度关注。

2.极具新闻价值,媒体高度聚焦

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认为:“对新闻媒介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3]灾难新闻中包含着诸多新闻价值的要素,其新闻主题也由众多“反常”和“冲突”构成,出现灾难事件时,媒体历来重视,因而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享有重要地位。

目前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危机事件以其不可预知的突发性、爆发的罕见性、代价的惨重性成为了媒体争先恐后报道的焦点。“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再次把突发性的灾难新闻报道推倒了公众面前,新闻媒体高度聚焦这一不可思议的特大交通事故。此次事故,我们看到了铺天盖地的报道,不仅传统媒体以大量篇幅集中关注,对此事件进行追踪报道;新媒体尤其是微博的影响力更加凸显,借助于微博,动车事故影响和关注度瞬间扩大,从国内扩展到国际社会,动车事故也使得全世界开始关注微博的力量。

3.引发强烈争议

“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有关动车追尾的原因、死伤数字、现场处置、事故赔偿、责任归属以及高铁未来发展等问题都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引发了强烈的质疑和争论,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不仅媒体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我们也看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谴责和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质疑,看到了无力的辩解,看到了前后不一的说辞,看到了无数的假说,看到了反复的说明却仍然是普遍的不理解,看到了力图沟通对话的努力,却仍然是“不信者恒不信”……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