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做大做强楚雄彝族刺绣产业问题及对策

做大做强楚雄彝族刺绣产业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结合州委、州政府相关要求,通过调研,从楚雄彝族刺绣产业的发展现状中找出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所要采取的对策,以破解目前楚雄彝族刺绣民族民间手工艺在传承、保护和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保护和传承好楚雄彝族多姿多彩的刺绣传统工艺,发展彝族刺绣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楚雄民族文化旅游的一个亮点产业,已经获得各级党委政府的广泛共识。
做大做强楚雄彝族刺绣产业问题及对策_楚雄民族文化论坛(第八辑)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民族文化强州,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国梦在楚雄州的具体实践。保护和传承好楚雄彝族多姿多彩的刺绣传统工艺,发展彝族刺绣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楚雄民族文化旅游的一个亮点产业,已经获得各级党委、政府的广泛共识。笔者结合州委、州政府相关要求,通过调研,从楚雄彝族刺绣产业的发展现状中找出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所要采取的对策,以破解目前楚雄彝族刺绣民族民间手工艺在传承、保护和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关键词:楚雄彝族刺绣产业 问题 对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建设民族文化强州,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国梦在楚雄州的具体实践。保护和传承好楚雄彝族多姿多彩的刺绣传统工艺,发展彝族刺绣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楚雄民族文化旅游的一个亮点产业,已经获得各级党委政府的广泛共识。笔者结合州委政府相关要求,通过调研,从楚雄彝族刺绣产业的发展现状中找出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所要采取的对策,以破解目前楚雄彝族刺绣民族民间工艺在传承、保护和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一、楚雄彝族刺绣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组织推动,楚雄彝族刺绣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成效显著

彝族刺绣作为楚雄彝族服装和生活饰品、用品的主题工艺,颇具特色,刺绣题材丰富,工艺精巧,但长期处于自给自足、自做自用的状况。近年来,楚雄彝绣产业得以发展,尤其是2003年以来,为了抢救濒临消失的楚雄彝族刺绣文化,让农村妇女脱贫致富,楚雄州妇联组织专人深入到彝族集聚区进行调研,并于2004年成立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人,同时确定了以培训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先后在太阳历文化园、武定县、大姚县、永仁县等地成立了4个示范点,以点带面把刺绣品与市场、生活、旅游结合起来,以集中设计、分散加工、整体组合、以销定产的运作方式,使刺绣产业辐射并带动全州1万余名彝族妇女居家创业,走上了一条“妇联+刺绣协会+彝绣女”联动发展的好思路。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彝族刺绣产业,提升民族刺绣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品位,2006年至今,州妇联结合各自实际情况,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共举办了彝族刺绣培训班236期,培训彝绣女15547人次。从而大大提高了彝族刺绣的水平和商品经济意识,刺绣女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较大提高,产品档次也得以提升,为楚雄彝族刺绣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成立协会,强化服务,楚雄彝族刺绣产业发展平台粗具规模

在州委相关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各县成立了彝族刺绣协会,2008年9月成立了楚雄州妇女彝族刺绣协会,当时有会员80人,2013年10月进行换届,会员增至152人。全州10县市成立了协会、企业。协会成立为女能手之间互助协作、资源共享、宣传交流的平台,成为彝族妇女的“一座桥、一所学校、一个家”(一座桥:就是协会为了沟通会员与政府相关部门、女能手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一所学校:就是指彝绣协会成为培养提高女能手素质的培训学校;一个家:就是指把协会办成会员之家,为会员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目前,全州共成立46个刺绣协会,拥有会员3901人。辐射带动了3748人从事刺绣业,彝绣女1782人,彝绣女能手362人,培训彝绣经纪人126名。2013年彝绣经纪人销售收入1251万元。35家彝绣企业销售刺绣产品123700件,销售收入达1212万元,实现利润381.9万元,税金6.8万元,全州参与刺绣生产加工、经营销售队伍人数已达5万余人。

协会的成立成为刺绣女能手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过去单打独斗的局面得以改变,群体的力量得到发挥;过去产品单一的面貌得以改善,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

(三)搭建展示平台,以展促销,扩大宣传,为绣品开拓市场

搭建了彝族刺绣产业的销售平台,以展促销,扩大宣传。早在2004年妇女节,楚雄州就组织了“楚雄民族服饰展演”,并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以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提高楚雄民族服饰影响力和知名度。紧接着,在火把节期间组织武定、永仁、大姚等县参加云南省首届民族民间文化博览会,2006年8月31日至9月8日,在楚雄工人文化宫举办了首届彝族刺绣作品展览,作品涉及全州6个彝族支系。2007年,州委、州政府抓住“昆交会”这一难得的平台,通过洽谈,销售了4000多元彝绣产品。2008年“火把节”期间,州妇联开展了“楚雄十大彝族刺绣女能手”培训表彰活动,并在彝人古镇举办了以“弘扬彝族传统文化,展示传统技艺”为主题的第二届彝族刺绣作品展示。2010年6月,州妇联推荐了自主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樊志勇参加了全国妇联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的中国妇女创业创新成果博览会,受到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的亲切接见,2010年10月,又推荐参加了全国妇联在浙江义乌举办的女经纪人培训班和“市场带千村”项目成果展洽活动暨义乌小商品博览会,获得了很好的收益;樊志勇还创办了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2013年实现销售额380万元,纯利润90万元。2013年9月21日,永仁县莲池彝绣女李济雁、李芬、李丽凤、李如秀带着自己亲手绣制的产品参加“2013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暨中国南亚和平发展论坛”,并向代表进行了展示,巴基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国的嘉宾购买了彝绣挎包、钱包、手机包、绣花鞋、荷包等产品;2013年10月,大姚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专业合作社社长罗臖、永仁县莲池乡彝族刺绣协会会长李济雁参加了全国妇联在浙江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期间组织的妇女创业就业成果展示展洽活动。通过多年来州妇联及社会各界的努力,楚雄州彝族绣品的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民族认同度也不断得到提高。

为了更好地扶持彝绣女能手发展彝绣产业,州县两级妇联利用妇女发展循环金、鼓励创业“贷免扶补”等项目,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协会及成员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吸纳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和促进扩大再就业,全州10县市已经呈现出了“绣女+专业村+协会+经纪人”的彝绣产业发展格局。

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楚雄彝绣产业从2003年起步,不断发展壮大,刺绣服饰品也从单纯的服装、绣花凉鞋、绣花鞋、虎头帽、火草衣、绣花马甲、绣荷包等发展到各式各样形态逼真、内涵丰富的刺绣壁挂饰品和桌布刺绣、绣花纸巾盒、绣花手机套、绣花平安结、草垛套、椅子坐垫套、月亮包等多类生活用品的产业格局。但是作为楚雄州的一个朝阳产业,楚雄州在如何做大做强彝族刺绣产业的发展上还有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去面对,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去克服。

二、楚雄彝族刺绣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楚雄彝族民风淳朴,彝族刺绣不仅历史悠久,特点突出,观赏性强,而且还融彝族的历史、风俗、宗教为一体,并保持了不少古代图腾崇拜和原始绘画素材,具有较强的开发价值,但目前楚雄彝族刺绣产业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刺绣产业企业规模不大,创新意识不浓,文化品位不高,工艺简单(色彩和图案)

楚雄目前虽然已经有彝家公社、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也带动广大农村妇女分散加工,统一销售,但由于公司起步晚,龙头企业资金投入不足,经济、技术实力弱,数量少,规模小等原因,楚雄州彝族刺绣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小作坊”初加工阶段,离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二)产品质量差,材质粗糙,对现代生活的适应性不强、竞争力弱

彝族刺绣这一古老的活化石艺术虽然在传承和保护上面临较大难题,但还能流传至今,关键还在于它源于彝族的生产生活,每一种刺绣图案的变化都与本民族的历史变迁、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等有着密切关系,是彝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并以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把人们喜爱的图、形、色等用刺绣这一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进行创造、记载、积淀、凝练、物化的产物,释放了许多彝族正史中记载不详的历史。彝族刺绣工艺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随着彝族地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物质、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时俱进地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目前从事彝族刺绣工艺经营的公司和从业人数虽然已经大幅增加,但有经济实力、高中以上文化、有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强有力地带动整个彝绣产业发展并有效促进扩大就业的企业比较少,使彝族刺绣产品的彝族文化元素与精华的挖掘和提升,产品的宣传、包装档次等受到制约,研发、生产、管理、营销一体化的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制度尚未形成,使彝族文化元素刺绣产品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加之现有的彝族刺绣大多产品质量差,主要表现在:设计差,样式很难取悦大众;制作差,刺绣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有待改变。因此,楚雄彝族刺绣对现代生活的适应性不强,难以融入更多人的生活。

(三)市场定位不明确,缺乏专业设计队伍和有市场营销能力的优秀经纪人

彝族刺绣品市场的开发离不开对市场目标的定位,发展楚雄彝族刺绣文化产业,首先要明确定位:“这是一项文化产业。”既然是文化产业,就必须对其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并进行科学分析。楚雄彝族刺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要开发刺绣文化产业,就要针对市场,把服装手工刺绣和各种饰品、用品的手工刺绣产品综合起来加以考虑,将服装刺绣工艺、饰品刺绣工艺、用品刺绣工艺作为综合刺绣艺术产品进行开发,而且应该走精品化、工艺品化之路,才能提高竞争优势,在开发和保护中建立高质、高价、高附加值的产品形象。

楚雄彝族刺绣要走向市场,还需要细分市场,细分消费群体,了解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的需求。比如,国外消费者喜欢用土布制作、用传统手工刺绣的原汁原味的绣品,针对这一消费人群可以重点研究适应国际市场的精品。而对于国内、州内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如果楚雄彝族服饰只停留在土布、土样式上,没有创新,肯定就不会有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急剧变化,着装正向简洁、美观、实用、方便等方向发展,刺绣产品在面料选择上也应趋于现代化。但是我们透过目前市场上纷繁复杂、五彩缤纷的彝族服饰刺绣品仔细审视现有市场的刺绣产品,各种粗劣的作品比比皆是,许多人在创新设计、开拓品种以扩大市场的同时没有注意服饰的生活背景和劳动背景,实用性和功能性受到制约,成为影响其市场开拓的一个主要因素。

(四)彝族文化元素刺绣研究人才缺乏,彝族刺绣能手后继乏人

虽然楚雄彝族刺绣从2003年就起步,至今从小到大,不断发展,成绩喜人,也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了一批彝绣女能手、经纪人和龙头企业,但是作为具有潜力的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现有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需求。目前,楚雄对彝族刺绣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多处于较为传统的初级生产、销售阶段,仅限于各生产企业根据市场销售需求在传统的基础上稍作些创新设计,有浓郁彝族文化元素的刺绣并未真正得到宣传、研究、开发并融入产品生产、销售。

由于楚雄彝族刺绣协会、企业经济实力弱、产品市场空间狭窄,销售渠道不畅、产品费工费时还获利不多等原因,企业条件待遇不具吸引力,很多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妇女宁肯选择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学习彝族刺绣技术或销售,导致掌握彝族刺绣的工艺技术人才流失,彝族刺绣传承、保护、发展、创新人才面临断层危机,后继乏人。

目前,楚雄彝族刺绣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发育不完善,自身还不具备造血功能,需解决的问题还较多,今后的发展思路应该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设计理念,使之大众化、日常化、穿戴方便;大力扶持创办民族服饰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创新经济效益;建立研究机构,培养专业服饰刺绣研究和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创名牌产品;不断探索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以发展、壮大彝族民族服饰刺绣产业……

三、楚雄彝族刺绣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民族文化消费品潜在的国际、国内市场都非常大,前景广阔。以楚雄彝族刺绣产业发展为例,要发展、壮大其产业,拓宽产业发展新路子,需要在以下方面不断探索努力。

(一)统一思想,实施楚雄彝族刺绣文化产业化发展战略

各级党委、政府需在《楚雄州民族文化强州建设实施意见》的统领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职责,严格考核,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由于传统的彝族刺绣工艺历史的传承性意义较为重大,它是历史、文化和智慧的象征,要将其做成民族文化产业,提高民族认同感非常重要。如同其他少数民族手工艺一样,楚雄传统的彝族刺绣行业目前还是一个弱势行业,它的壮大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扶持与鼓励。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正确引导,提高对开发楚雄彝族刺绣在发展楚雄民族旅游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从发展规划、政策指导、信息咨询、产品开发、市场培育等方面为楚雄彝族刺绣的生产、销售提供服务职能。在政策上从工商、税务上给予优惠,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激励效应。

各职能部门还需制订彝族刺绣产业发展工作计划,落实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充分调动民族文化研究者和彝族刺绣爱好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具体措施,通过调查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创造条件对专业人才进行培训,尽快培养一支有真才实学的彝族刺绣文化研究人才。关注彝族民间刺绣艺人的培养和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定期表彰奖励在彝族刺绣传统工艺传承和保护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引入市场机制,以消费带动产业发展,在发展彝族刺绣文化中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二)以市场为导向,走传统与现代结合之路,培育市场精品

彝族服饰日常化、普及化是彝族服饰刺绣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同时还要在普通和一般的服饰品中,研究如何出市场需求旺盛的精品,因为一般的服饰品固然需要普及,但传承传统文化还要靠市场精品,社会经济效益的获得也要靠市场精品。所以在保护和传承彝族服饰刺绣传统工艺的过程中,必须将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加以思考。服装的设计样式图案要由专业人士设计,服装款式一定要既保留楚雄彝族服饰的传统风格,又要适应现代审美观念、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图案的设计必须具有楚雄彝族文化内涵,培养、召集一批有刺绣手艺,又有文化基础的绣女为之刺绣,防止品种杂乱、质量低劣的产品扰乱市场。研究开发一批公务活动规范民族服装精品;开发大量旅游、商店、饭店等服务行业职业彝族服饰精品;大量开发让现代人想穿、喜欢戴、喜欢用的彝族服装饰品,为发展彝族传统刺绣文化产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创新设计理念,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宣传,走品牌创新之路

品牌创新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市场相信品牌的力量。把刺绣产业文化做大做强,关键要在市场开发上下功夫。一要加强刺绣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搞好理论指导。依托高等院校、刺绣文化单位、刺绣研究专家,再吸纳文化骨干和刺绣文化实业家成立刺绣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全面深入开展楚雄彝族刺绣文化的挖掘、保护、整理和进一步的开发研究;研究楚雄彝族刺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传承和保护、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实现形式,研究彝族传统刺绣保护和适应现代市场如何创新之间的实现形式;研究楚雄彝族刺绣文化产业化发展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拓展对外交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平台和义乌商品交流会契机,以促进产品的宣传和社会化运用的广度。二是积极引进国内外实力较强的服饰集团的资金,引进一些知名的策划人、经纪人参与楚雄彝族刺绣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打破地域分割状态,实现资源整合,在城区景区聚集,迅速做大刺绣产业。要与现代服饰相结合,提高其技术含量、增加手工刺绣含量,从而增加产品附加值,设计制造出具有楚雄彝族刺绣特色的服装品牌和刺绣饰品、刺绣用品知名品牌。

发展特色文化品牌,离不开优秀的刺绣文化产业人才,人才是彝族刺绣产业文化发展的基本竞争力和根本创造力。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使现有人才得以充分锻炼和提高,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采用聘任制、聘请制、挂靠制、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服饰文化经营人才来彝族地区从事刺绣文化产业开发工作。要完善楚雄彝族刺绣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政策,开辟绿色通道,为人才施展才华创造良好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增强对刺绣文化人才的吸引力。加强培养和造就从事彝族刺绣产业的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和网络人才。

(四)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功能,加强职业素养培训,为楚雄彝族刺绣产业提供一批技术精湛的女能手

早在2006年,楚雄州就组织举办了彝绣女能手培训班,2008年在州妇联的组织下,成立了彝族刺绣协会,改变了过去彝族刺绣女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群体力量得以充分发挥,协会成为绣女之家。在民族文化强州建设的东风下,在州委、州政府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楚雄彝族刺绣文化政策的引导下,协会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凸显,协会连接绣女和商家的桥梁纽带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发挥。因此,协会对绣女职业素养的培训工作需进一步加强,以便为楚雄彝族刺绣产业提供更多懂技术、懂市场的彝绣女能手。

刺绣女能手对于发展楚雄彝族刺绣产业来说是一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力量,是刺绣产业得以发展的宝贵人力资源。相关部门应该对这些女能手的有关资料建立详细的档案,并对这些女能手进行跟踪调查、指导,还要搞好其中业务较为突出女能手的刺绣文化知识的培训及充电工作,使她们不断提高刺绣水平的同时还能够对市场有一定的把握,还要注意老中青人才的梯次培养,与时俱进地开发刺绣产品,在产品的保护、传承和适应市场方面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五)大力扶持彝族刺绣生产企业,加大营销力度,拓展旅游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营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目前就楚雄来说,一些地方,刺绣主要运用在服饰上,彝族带刺绣服饰的穿着者大多集中在深山,生产厂家不多,民族手工工序制作落后,效率低,制作出的刺绣服装大多是自产自销,外在市场难以拓展。所以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当地彝族刺绣生产企业,通过相关的职能机构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销售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另一方面要大力拓展旅游市场,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通过加强国际营销来提高其影响力,以消费促生产,产业发展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楚雄的刺绣产业也才能走出深山、走进市场、走向世界。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依托一些旅游景点和景区开设彝族文化游乐场所,吸引来自各地、各国的游客参与民族风情体验游戏,在彝族风情游乐场所,加以丰富的彝族歌舞表演,以增加游客游兴,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创新经济效益。

(六)加快民族文化产业的立法进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进一步保护,使保护和开发二者相辅相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