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哲学专业学的真的是哲学吗

大学哲学专业学的真的是哲学吗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年来,东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紧紧围绕学校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积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面向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面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目标,重组优势,加快改革,加大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文科院发表具有较高档次学术论文的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并且被引用次数较多,这表明了研究活跃程度较高
东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十年来,东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紧紧围绕学校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积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面向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面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目标,重组优势,加快改革,加大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总体情况

1.基层组织与学科建设

东北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多科性教育部直属高校,拥有文法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及体育部等人文社科学院,涵盖文、法、经、管、语言、艺术、体育等学科及领域。学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学校人文社科发展坚持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为中心,在保持和发扬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优势的同时,大力支持和发展科技哲学等特色学科。目前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哲学)和7个辽宁省重点学科(1个重点培育学科),设有教育部“985工程”二期科技与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科技部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等科研建设平台。2006年,东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22;2007年,在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名列科技哲学专业第一名,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打破了我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没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局面;哲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申报成功;教育部“985工程”二期建设及科技与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通过了国家的阶段性验收。

2.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目前,学校拥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辽宁省创新团队)2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学校确立了师资队伍建设计划,采取积极的人才引进培养措施,引进或培养国内一流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启动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设立专项培养基金,选派青年教师出国培训,为学术团队培养后备骨干人才。发挥博士点的积聚作用,吸引有学术潜力的博士到本学科学习深造,优化学术团队的学缘结构。邀请国外学者来校访问合作、担任兼职教授或讲座教授,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建设高水平学术团队。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明确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在教学科研中培养高层次人才;深化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改革;利用国外学术资源联合培养研究生。目前通过系统建设,学校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现已形成多支学术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佳的学术队伍。

3.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十年来,东北大学不断凝练研究方向,强化科研功能,学校在科技哲学、供应链管理、公共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物流管理与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科研水平逐年稳步提升。十年来,学校人文社科院承担的科研课题逐年增加,科研经费不断增加,科研成果日益增多。

在社会服务方面,在国内大中型制造企业、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中,为沈阳浑南经济区、沈北新区规划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大力推进上海宝钢集团、北京首钢集团、徐州矿务局集团、鞍钢集团、辽化集团、抚顺石化等大型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ERP等的科学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4.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校注重与国内外大学、院所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的一些知名大学进行了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多次举办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例如,2005年,成功主办了第11届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国际学术会议;2006年9月,主办第4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2009年,邀请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专家学者,成功举办全国公共管理博士生学术论坛。此外,我校一些文科系、所、中心还邀请了国外学者来校讲学。学校设有专项经费资助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条件。

二、主要成绩与经验

2001年,为了适应学校教学科研型大学建设的需要,促进学校由教研型逐渐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文科院配合职称和岗位津贴的评聘工作,采取评选优秀论文并对其给予奖励的有关措施,鼓励教师在搞好教学本职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科研活动。并以自筹方式开展课题立项,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2003年,为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重新修订了《文科院科研发展基金管理条例》,对申请到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金立项不资助的项目,加大学校自身资助力度;并设立了“博士启动基金”,以鼓励青年拔尖人才的成长。

2005—2006年,文科院学术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和基层学术组织,主要根据SSCI、CSSCI等收录的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以及“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论文量化标准”,筛选制定了学院“一级学术论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标准”。2007年以后,学校积极凝聚人文社科学科力量,汇聚创新研究团队,组织申报、搭建教育部、辽宁省人文社科综合研究基地(平台),新增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技哲学研究中心与先进管理研究中心。

2008年以来,学校人文社科科研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学校首次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项目都有新的突破,近几年,学校每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约20项;文科科研经费,也从2001年的不到100万元增至2010年的1000多万元;平均每年发表A、B级论文200篇左右,尤其是近年来,每年发表SCI、SSCI检索国际期刊论文30篇左右,出版学术专著70余部。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呈现出如下良好局面:

(1)学术梯队建设成果显著。近年来,学校加强以博士生导师为核心的研究所建设,凝集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的优秀青年教师,形成了年龄和素质结构更趋合理、团结进取、研究力量集中的学术梯队。

(2)研究方向明确、稳定,具有前沿性。近年来,始终跟踪国际上哲学、管理、经济等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注重对中国实际的哲学、管理经济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凝聚学科力量,如在科技哲学、运作管理与优化、决策理论与应用、公共管理及金融工程等研究方向上具有稳定性。

(3)研究活跃,在发表论文方面突出。近年来,文科院发表具有较高档次学术论文的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并且被引用次数较多,这表明了研究活跃程度较高和较好的研究成果质量。

(4)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近年来,在供应链模型与优化、基于多种偏好的群决策方法、公共事业管理、资本市场模型与复杂性等理论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实际应用研究方面,面向重大经济、管理实践,面向国家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国家钢铁、石油、煤炭等大型企业中的管理问题,完成了许多企业实际咨询项目,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学科建设方面,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名列科技哲学专业第一名,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打破了我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没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局面;哲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申报成功。

(2)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拥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辽宁省创新团队)1个(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2005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人(2010年)。

(3)在科研项目、成果方面,2008年学校首次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项目都有新的突破;平均每年发表A、B级论文200篇左右,在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Information Sciences等国际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SSCI检索),近年来每年发表SCI、SSCI检索国际期刊论文30篇左右,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被许多国外知名学者引用。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1.凝练学术方向,学科建设上水平

以国家“985工程”三期建设为背景,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瞄准国际经济、管理哲学等学科领域的理论发展前沿以及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着力实现重点突破,加快推进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一级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

2.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学校将多渠道培养青年教师,加强人文社科科研团队建设。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海外博士,同时,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表率作用,采取以老带新,定期研讨,公开授课、示范观摩等具体措施,发挥带头人的引领、传带功能,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才;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条件帮助青年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到国内外研修,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其他学术交流活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并为他们发表研究成果创造条件(提供论文版面费等),培养青年教师过科研关;成立项目组,构建论文指导导师组,配备年轻教师为副导师,为青年教师学术成长搭建阶梯;借助我校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省“科技哲学研究中心”与“先进管理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平台,积极为广大青年教师创造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继续加强教师队伍优化和外校知名教授的延聘,重点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学历和研究水平的提升。

3.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教研条件

充分发挥学校“985工程”建设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完善基地基础条件和环境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大文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并增强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改善教师和研究生的工作空间。同时,继续加强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资料库和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经费由学校和学院统一筹划分配,图书由学科专家选购,改善图书内容陈旧、数量稀少的现状,社会调研中心采购先进的配套设备,使调查研究效果达到最大化。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及地方政府、社会各界等在资金方面给予的长期、大量投入,针对文科建立专项资助计划,为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水平提供支撑条件。还应支持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论文发表,选择立意新、实用性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的科研项目进行重点资助和奖励。

4.创新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

学校人文社科发展应面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目标,瞄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前沿问题,以国家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需求及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动力,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开拓新视野,进入新境界,创造新的成果,得出新结论,实现新突破。一是当前国际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既呈现出多元性质,又有一体化趋势,协调、发展各国经济、科技、文化面临很多难题,人文社科研究要以国际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前沿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对实时性、现实性问题的回答;二是应加大中国转型时期重大问题、突出问题、亟待回答的问题的研究,要致力于研究发展中国特色。譬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在重视西方理论研究的同时,要加大发掘中国历史遗产研究和西方理论本土化研究立项;三是提倡和组织跨学科的合作,尽管国家提倡交叉学科发展,但学术界观念、知识、资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交叉学科发展缓慢,应鼓励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同时,应鼓励文科院的教师改进研究方法,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定量分析,进行充分的实践考证,为国家、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做好决策咨询服务,真正达到实用目的,从而产出更多科学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