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生学与共生哲学

共生学与共生哲学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3.1.2 共生理念的哲学意义共生理念揭示了人与宇宙、自然、社会互依共存、共辱共荣的普遍性和本质性特征,为我们理解人生、价值、意义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与理性标尺。
共生学与共生哲学_共生翻译学建构

1.3.1.1 共生理念的哲学维度考察

从哲学视角考察共生,自然要从宇宙、自然、社会、人类协同发展的普遍性与规律性以及人生、价值、意义的理性判断上进行考察,并通过实践检验后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共生已成为一种哲学理念。于真先生认为,共生理性是共生哲学的科学基础,即“把思维方法上遵从科学理性和在人生哲学价值判断上以人类共生为最高价值”[7]。袁年兴教授在其《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一文中,从共生的进化理念、共同理念、合作理念、互惠理念和相变理念五个层面对共生进行了哲学本质的剖析,使共生哲学研究的内涵进一步具体化和系统化[8]。卢风先生揭示了传统的主客二分与共生理念的对立性和对抗性,认为僵硬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导致了人类作为主体的扩张性、侵略性和宰制性,造成了自然、环境及生态的失衡[9]。吴飞驰先生对共生理念进行了哲学层面的反思,认为“人类因共生存而彼此之间具有‘互主体性’,‘我’与‘他’彼此互依,自由共在”[10]

李思强先生在其《共生建构说》一书中提出世界和谐、共荣、共生三个基本原理,他从社会学维度系统地论述了共生的四个层次,即在经济一体化格局中的人类共同利益导致人类共生;不同民族异质文化共生;不同个体的自由个体共生;电脑技术和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机共生”“人网共生”[11]。这样,共生的审视对象进一步具象化、现实化、时代化。他还将美国哲学家怀特海提出的“过程哲学”引入共生视角,使这一现代西方颇有影响的哲学命题与共生哲学建立联系,以揭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协同关系。他的共生建构理念就是要“融汇整合中西长处的新哲学”。

朱建国先生的《共生主义初探》在共生观念与佛教理念之间建立起联系,提出了共生主义的15个常识,对共生主义的宇宙观、伦理观等做了界定,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易经》中存在共生主义的哲学基础。钱宏先生的《迎接世界社会共生主义时代》提出,“世界社会具有去国家化、去区域化的趋势,世界社会所奉行的思想理论、道德情感与现实交往再没有比共生主义来得实在”。在《从共产主义到共生主义——马克思的历史观的新发现》(2002)一文中,刘巧燕、胡爱生先生指出,研究共生就是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就是要“从对社会、历史、宇宙的共生现象的认识开始,因为共生现象是活着的辩证逻辑,是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的基本形式”[12]

日本学者对共生的哲学内涵理解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共生的共同”,即异质共生。这种共生理念认为共生是在承认种种异质者“共存”的基础上旨在树立新的结合关系的哲学,是向异质者开放的社会结合方式。代表人物有山口定和井上达夫。另一个是“共同的共生”,即同质共生。黑川纪章则认为,共生的理想是“力图承认相互的圣域的思想。即涵盖了信仰、民族传统和文化,主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必须承认相互的圣域才是共生的理想”[13]。尾关周二综合了异质共生与同质共生的特点,认为人本来是在同质性和异质性的交织中生存的,因而必须以此为前提实现人性化。另外,池田大作与水谷幸认为,21世纪人类的指导理念是共生,与佛教里的“生命一如”朝向是一致的。

1.3.1.2 共生理念的哲学意义

共生理念揭示了人与宇宙、自然、社会互依共存、共辱共荣的普遍性和本质性特征,为我们理解人生、价值、意义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与理性标尺。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飞跃突进,机械的主客二分哲学主宰了人类的世界观,人高贵于自然、主宰自然的狂妄所带来的对立与对抗无处不在,人类理性的萎缩和主体性的无限扩张与膨胀造成了人口爆炸、资源衰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行为失范与良知泯灭。自然的人化导致大量的生物物种急速绝灭,人的大社会化导致了大量自然村庄的消失,语言生态尤其是方言生态被严重破坏,甚至消亡。进入21世纪,人的异化所导致的自然异化灾难频繁发生:土壤沙化、全球变暖、火灾频繁、旱涝不均、河流干涸、酸雨雷暴等。自然异化对人类带来的直接间接惩罚也无处不在:食物中毒、基因变异、生物病变、暴力犯罪、蔑视生命等。人类已无法不思考自身与后代的未来。

在当下的时空坐标中,人类急需一种理性光芒为其扭转沦丧的车轮,而共生恰好为人类重拾理性提供了哲学工具。人类要重回自然,“把自然的一草一木都看成是与人一样有生命的,都是人类情感生命的体现”[14],这不仅是对“自然人化的拯救,而且还是人与自然的解放,是人与自然向更高境界的提升”[15]。当然,人类对重回自然化一定会赋予新时代的崭新意义,不会背叛科技,退守到低级的动物性本能,被动地适应自然周遭的一切;恰好相反,它意味着“超出自身生物族类的局限,主动地与整个自然的功能、结构、规律相呼应,相建构”[16],即意味着人对自然的超越性回归与理智性共生。

“哲学的基础是自身所处的时代。”[17]自然人化与人类生存的科技化使人类不仅脱离了自然的怀抱,也迷失了自己的心灵;人要重返自然化,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生存状态,共生是必然选择。

总之,21世纪的共生哲学试图用科学和理性导引人类的心灵,约束人类的欲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