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器”与“道”的张力

“器”与“道”的张力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技术是推动人类进步的车轮,而“礼”与“理”是历史前进的方向盘,执掌着前进的方向,维护着一定的秩序。“理”与“礼”所彰显的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也是中国古代“器”与“道”的范畴中重要的方面。“器”与“道”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客观世界进行本体分析和本质探索的范畴。道器之间的张力把握在于人本身。

五、两种文化:“器”与“道”的张力

“理”是“礼”的根据,“理”乃一切道德之根基,法治之旨归。因而,子夏与孔子所说的“仁义”,正是“礼”的逻辑前因。“礼”,只是为实现“理”或“仁义”才衍生的种种规范。因之:就有了“礼法”一说,并且“礼”先于“法”,这是中国古代“德主刑辅”思想的体现。

人类的身体技术、工具技术之外只是承载了社会运行的一个方面,自然技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之必需的,但不是全能的,人类的历史发展还要靠文化的跃迁,还要靠“礼”与“理”。技术是推动人类进步的车轮,而“礼”与“理”是历史前进的方向盘,执掌着前进的方向,维护着一定的秩序。如果说技术反映了人的自然的动物本性需求,而礼承载了人类的美好理想,担当起人文使命。“理”与“礼”所彰显的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也是中国古代“器”与“道”的范畴中重要的方面。

“器”与“道”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客观世界进行本体分析和本质探索的范畴。“器”指有形的事物或名物制度;“道”是指无形的法则或规律。最早提出这对范畴的是老子,《老子·第二十八章》中有“朴(道)散则为器”,认为道在器先。《周易·系辞传》中讲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认为道在器前。在这里,“道”:意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一意为人生观、世界观,在《论语·公冶长》中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宋代以后对道器关系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近代郑观应主张道本器末,以道指中国封建伦理纲常,以器指西方科学技术,谭嗣同以体用关系论述道器关系:“故道,用也;器,体也。体立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短书》”,以此做为变法的依据。物化形态文化对于人的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况,不仅扩大了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范围,而且提升了人的生存质量。人有比任何动物都广阔的生存空间。“技术可以说与有形的、物质的东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造物既是技术的手段也是技术的目的。三维实物是对技术的充分表现,就像一幅画或一件雕塑是对视觉艺术的充分表现一样。”[33]但“一项发明的意义并不仅仅是靠它的技术坐标参数来决定的——它不可能是自在自为的东西,可以自己说了算。只有当一种文化把一项发明说成具有极高价值时它才能称上‘伟大’。与此相似,它的发明者的声誉也是与其文化价值相连的。”[34]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与“道”和“器”的关系密切相关的。科技文化是依据道而求器的文化;而人文文化是基于器而求道的文化。道器之间的张力把握在于人本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