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尼采与视觉隐喻的哲学传统

尼采与视觉隐喻的哲学传统

时间:2022-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基督教传统中,当哲学成为神学的奴仆时,思维自然就是沉思。笛卡尔仍然受到这种传统的影响,他把打算证明上帝存在的论著称为“沉思集”。这些都说明了西方思想的视觉隐喻传统对于思维的更高层次的现实的重视,尼采就用“真实世界”来标识这个真实存在,即柏拉图主义或西方形而上学的超感性领域。尼采挑战了这个视觉隐喻的哲学传统,这为他的视角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哲学术语“理论”一词来自希腊语的“旁观者”(theatai),在几百年以前,“理论”这个词仍然表示“沉思”(noeomai),也就是从外面、从位于参与演出和完成演出的那些人后面的角度来观察某东西。沉思最初是在眼睛感知的意义上被使用的,然后转义为精神的感知,最后成为用来表示思维的最高形式的一个词语。尽管现在很少有人认为作为视觉器官的眼睛和作为思维的器官的精神是相同的,然而词语本身表明,眼睛与被看到的物体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精神与它所思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能产生同样的明证。这种相似性,就是我们所说的视觉隐喻。沉思是心境的最高状态这种观念和西方哲学一样古老:按照柏拉图的说法,我们在自身中进行无止境的对话——仅仅在于打开灵魂的眼睛,甚至亚里士多德的努斯(nous)也是认识和把握真理的工具。在基督教传统中,当哲学成为神学的奴仆时,思维自然就是沉思。笛卡尔仍然受到这种传统的影响,他把打算证明上帝存在的论著称为“沉思集”。如此等等。这些都说明了西方思想的视觉隐喻传统对于思维的更高层次的现实(“真实存在”)的重视,尼采就用“真实世界”(wahre Welt;real world)来标识这个真实存在,即柏拉图主义或西方形而上学的超感性领域。他在《偶像的黄昏》中以“‘真实世界’如何最终变成了虚构故事”宣布了这个历史过程的“终结”。尼采挑战了这个视觉隐喻的哲学传统,这为他的视角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