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黑格尔与胡塞尔

黑格尔与胡塞尔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概是因为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多元论倾向与胡塞尔早年的一元主体论格格不入,直到《笛卡尔沉思》时期胡塞尔明显察觉有必要超越先验主体的唯我论倾向时,他才开始引证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为其主体间性建构理论所用。[110]至少胡塞尔和黑格尔都可以被称为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将自我主体转变为既是实体又是主体的绝对精神,主体已经扬弃了个体自我的意义。

第五节 莱布尼茨、黑格尔与胡塞尔

与维特根斯坦自语独白相反,胡塞尔处处表明他的思想与伟大的传统理性大师们的思想英雄所见略同,认为现象学继承和发展了以柏拉图——笛卡尔——康德为主线的欧洲理性主义的真谛。而与上述哲学家包括休谟在内的名字频频出现在胡塞尔作品中不同的是,有两位哲人尽管确实对胡塞尔思想构成内在的影响,可他们的名字却很少在胡塞尔作品中提及,这两位哲人便是莱布尼茨和黑格尔。

一、莱布尼茨与胡塞尔

胡塞尔一直到晚年才谈到莱布尼茨及其单子论学说。大概是因为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多元论倾向与胡塞尔早年的一元主体论格格不入,直到《笛卡尔沉思》时期胡塞尔明显察觉有必要超越先验主体的唯我论倾向时,他才开始引证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为其主体间性建构理论所用。

事实上,莱布尼茨单子的封闭性、自足性与胡塞尔先验主体的本源性、惟一性也有着内在精神上的某种契合。莱布尼茨的单子无广延、不可入,是充满活力的精神实体(牟宗三先生将“单子”(Monad)一词译为“心子”),胡塞尔的先验自我亦是独立自足、不依赖于外在前提的单一性主体。莱布尼茨的单子“没有供事物出入的窗子”,但单子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宇宙全体的面貌,胡塞尔的先验自我虽然通过现实有限的自我表现出来,但它却是整个现象世界的逻辑性统一的前提。莱布尼茨单子的单一性与胡塞尔《观念》Ⅰ时期思想中一元先验主体的自足性亦是相通的。“胡塞尔对莱布尼茨解释实在的‘单子’并没有什么兴趣……他只是借用单子这个形象来强调对心理领域的任何外部的因果性否定。”[105]

胡塞尔在《笛卡尔沉思》中开始较频繁地借用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来进行其“主体间性”理论建筑。但其单子与莱布尼茨的单子有较大的出入。莱布尼茨的单子与单子之间互不影响,是通过外在的上帝的“前定和谐”才呈现出统一的发展与和谐的。而胡塞尔的自我单子与他我单子之间则是因为共同体现着一个无限的宇宙逻辑上的先验自我单子,而呈现出一种和谐与逻辑同构的。胡塞尔的单子是开放的、交互作用的[106]

尽管“胡塞尔一再从17~18世纪的理性主义那里汲取灵感”[107],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抛弃经验内在明证性的独断论思辨方式是胡塞尔所无法接受的。自笛卡尔实施主观转向以后,真正的哲人都羞于在直观与明证之外去言说本体与终极存在,这也是胡塞尔不愿承认他与莱布尼茨传统有重要理论渊源关系的原因,这一点似乎也同样适合于胡塞尔对黑格尔的态度。

二、黑格尔与胡塞尔

黑格尔哲学建立在思辨的基础上,“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传统,是运用形式逻辑乃至于数学、几何学的方法,去构筑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体系,黑格尔是这一传统的集大成者”[108]。而现象学却自始至终立足于直观和明证性的基础,所以胡塞尔一直讳言黑格尔哲学。施皮格伯格说胡塞尔“只是偶然地研究过黑格尔,并且是按照他老师布伦塔诺的方式研究的,布伦塔诺把黑格尔看作是‘人类思想极端堕落’的一个实例……在他(胡塞尔)晚年著作中,他只有一次在这方面明确提到黑格尔或黑格尔哲学,几乎完全不提起黑格尔这个先例”[109]。但黑格尔哲学作为传统理性主义的集大成者,不可能不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胡塞尔,而且不管黑格尔是否真正接近了现象学思维,他确实有一部《精神现象学》的名著遗世。“虽然德国现象学运动从来也没有把黑格尔看成是完全意义上的现象学家,但是现今的法国现象学者却似乎认为把黑格尔包括到现象学运动中是理所当然的事。”[110]

至少胡塞尔和黑格尔都可以被称为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者。在对象方面他们都持本质主义观点,重理想观念(理念)和一般本质,把特殊个体看成为一般本质的特殊实例,反对以个体为实在抽象出一般本质。在哲学体系的出发点上,他们都强调意识或主体性的优先地位。尤其是在这个既作为其哲学的逻辑开端又作为其哲学的目的,亦即作为其哲学的基础的绝对精神(黑格尔)和先验自我(胡塞尔)上,他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着亲和力。黑格尔将自我主体转变为既是实体又是主体的绝对精神,主体已经扬弃了个体自我的意义。黑格尔所关注的“纯思”作为一种绝对主体的逻辑精神,已超越了笛卡尔实体意义上的“我思”和康德人类学层面上的“先验主义”之“思”,因此它已经达到了无限意义上的普遍必然性。同样,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所强调的是超越个人及人类心理现象的纯粹意识,它是相对于绝对主体而呈现的观念世界、理想世界的纯粹现象。就此而论,他们二人都是在主体主义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自我学范围,其自我主体成为了一种超验的、纯粹的、非人身的精神,这种绝对的精神保证普遍必然确定性的知识的可能,同时这种绝对精神又是内在于主体的。当然这种主体在多大程度上还具有自我明证性是我要在第四章中重点讨论的内容。虽然黑格尔注重一种逻辑体系的建构而忽视明证性问题(黑格尔在《小逻辑》§61~78中亦强调过直接知识和直观知识,但从现象学的立场上看,黑格尔的直观自明性已容括了思辨和文化生成过程,已不是一种无前设的绝对自明性),胡塞尔则一直强调明证性,但后者却在这种自我主体的绝对追求中使自我主体异化为一种黑格尔绝对精神式的东西。换言之,每当胡塞尔想要顾全自己哲学的体系性,想要凭借某种逻辑化的关系而自圆其说(例如解决“主体间”的协调问题)时,他就不得不求助于黑格尔的思路,尽管他极不情愿。

【注释】

[1]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60页。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3页。

[3]The Philosophical Works of Descartes,VolumeⅠ,p.157,Cam-bridge 1911.

[4]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63页注①。

[5]参看本书第10章第2节。

[6]参见张世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第1章,第1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7]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2~283页。

[8]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劳尔导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29页。

[9]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劳尔导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29页。

[10]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11]The Philosophical Works of Descartes,VolumeⅠ,pp.145-146,Cambridge1911.

[12]The Philosophical Works of Descartes,VolumeⅠ,p.44,Cambridge 1911.

[13]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4页。

[14]舍斯托夫:《在约伯的天平上》,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8页。

[15]《庄子・齐物论》。

[16]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27~128页。

[17]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90~91页。

[18]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97页。

[19]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60页。

[20]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21]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劳尔导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61页。

[22]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23]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5~26页。

[24]参见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7页。

[25]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0页注②。

[26]《圣经・创世纪》第1章,第31节。

[27]《圣经・创世纪》第6章,第3节。

[28]《圣经・创世纪》第6章,第6节。

[29]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8页。

[30]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7页。

[31]《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49页。

[32]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9页。

[33]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0页。

[34]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0页。

[35]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8页。

[36]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页。

[37]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

[38]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页。

[39]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页。

[40]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页。

[41]《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85页。

[42]贝克莱:《海拉和菲伦诺对话三篇》,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72页。

[43]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6页。

[44]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8页。

[45]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9页。

[46]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2页。

[47]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0页。

[48]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54页。

[49]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页。

[50]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93页。

[51]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70页。

[52]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1页。

[53]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劳尔导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9页。

[54]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劳尔导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9~20页。

[55]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页。

[56]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页。

[57]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页。

[58]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3页。

[59]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1页。

[60]参见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7页。

[61]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2页。

[62]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2~283页。

[63]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5页。

[64]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9页。

[65]《国外康德哲学新论》,求是出版社1990年版,第157页。

[66]参见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60页。

[67]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6页。

[68]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20页。

[69]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929页。

[70]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页。

[71]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7页。

[72]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11页。

[73]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0页。

[74]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10页。

[75]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0页。

[76]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14页。

[77]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2页。

[78]《国外康德哲学新论》,求是出版社1990年版,第159页。

[79]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页。

[80]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30页。

[81]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8页。

[82]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82页。

[8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7页。

[8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71页。

[8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48页。

[8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42页。

[87]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页。

[88]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劳尔导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30页。

[89]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44页。

[90]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劳尔导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48页。

[91]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16页。

[92]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19页。

[93]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劳尔导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39页。

[94]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劳尔导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42页。

[95]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20页。

[96]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25页。

[97]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27页。

[98]参见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47页。

[99]参见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44页。

[100]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13页。

[101]德布尔:《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54页。

[102]参见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劳尔导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39、47页。

[103]《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69页。

[104]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47页。

[105]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95页注①。

[106]参看《胡塞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16页。

[107]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63页注①。

[108]邓晓芒:《思辨的张力》,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3页。

[109]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9页。

[110]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