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思维方式具有多样性

思维方式具有多样性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直观性,经验性、形象性、模糊性、情感性。根据哲学研究问题的特点,哲学思维方式是以终极性、无限性、形而上等内容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因此哲学思维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思辨性、无限性、超验性。科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思维方式都属于理性的反应形式,都是通过人的观念活动达到对现实世界的掌握,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人的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般来说,可以将思维方式分为三大类,日常思维,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这三个思维方式反映了人的认识中感性、知性和理性的三个过程。在正常的思维活动中,这三类思维方式其实是互相渗透在一起的,并不是完全单纯的只依靠其中的某一种,但是这并不影响对它们进行严格的分类。它们都是人类观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活动。对它们的性质、特点进行分类,区别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的特点,有助于人们自觉地进行思维活动,发挥每种思维活动的最大优势。

日常思维活动是一种最通常使用的思维方式,也是最多样化的,最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是现实的反映,现实生活是复杂多样的,既包含物质生活的内容,也包含精神生活的内容,既有基于理性的思考,也有率直的感性想法,日常生活所面临问题的复杂和多样涉及人们关于价值观念、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信仰追求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因此人们的思维活动不可能只用一种思维方式来判断和分析问题,它们总是会触及到更加广泛多样的思维领域。当然这并不影响在具体的思维活动中人们会不自觉地根据不同的问题和要求而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比如,对于一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常见的现象不会用理性思维的分析方法,而是简单地进行经验判断从而做出决定,表现出或者是,或者不是的感性判断特性,不追求系统化、理论化、逻辑性等严格的思维原则;而对于一些严格的理论问题、深层意义,比如对深奥的理论问题的分析,对于价值意义关系的判断,进行价值评价,对事情的发展过程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判断,就一定要使用理性的思维方式,不能以处理日常生活问题那样的经验方式来进行,而是一定要上升到严谨的哲学思维层面来思考。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直观性,经验性、形象性、模糊性、情感性。

科学思维活动的认识过程要求要有明确的目标,严格准确的认识方法,预期获得的认识结果,从而达到对认识对象运动变化规律的真正掌握,要依据科学研究的方式而进行,有特定的思维目标、思维方法、思维原则和程式,有些科学研究还要遵循符合专业特点的分析过程,比如演绎和推理就是科学研究中经常遇到的主要方法。相比之下,哲学思维方式与以上两种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哲学研究问题的特点,哲学思维方式是以终极性、无限性、形而上等内容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因此哲学思维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思辨性、无限性、超验性。哲学思维方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突出的表现在它的思辨性、非实证性。哲学思维一方面必须超越经验思维的模式,不以实证和现实的方式说明问题,但是它又不能绝对地脱离现实和经验层面的事实。可以说,哲学思维方式一方面必须基于现实事实为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超越于现实事实。哲学思维的中心话题从中外哲学史来看,都无法脱离世界的本质、本源和对世界的终极说明,而不是只关注现实和经验,因此鲜明地表现了它的非经验性和超验性。比如哲学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世界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关于宇宙的产生和发展、关于事物的本质属性等问题,都不是在经验层面能够说明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到,日常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都从不同的层面对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事情和关系做出解释,但它们的说明方式和目的又都是明显不同的。日常思维方式关注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问题,它的方法在于让人们能够实际地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现实背后的深层的理性分析。科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目标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抛开表面多样的外在表现,深入到事物的深层和内部,达到对事物内部运动关系的掌握,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利用规律。哲学思维方式则更进一步,它不停留在具体认识的层面,不以获得有用的知识为目的,而是从世界的整体,从事物的全局出发,对世界的存在进行终极的形而上的追问,展现事物内容的联系和关系,它更主要的表现为一种对世界存在方式的解释和说明。

在人类认识史上,科学和哲学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古代人们的认识活动开始,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在自然哲学的框架下进行的,有些对自然界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就包含着对世界的哲学认识,同样,一些对世界的哲学性解释又包含着科学的成分。这种方式在对自然界进行认识的时候虽然简单直观,但是却也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有时候会模糊了哲学和科学的界限,会把具体的科学问题上升为宏观的哲学问题,也会把抽象的哲学问题降低为具体的科学规律的问题,因而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人们对世界、对自然规律的正确了解。从近代开始,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科学成了一种独立的认识形式,科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科学和哲学有了不同的认识对象和方法,这就意味着出现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思维方式都属于理性的反应形式,都是通过人的观念活动达到对现实世界的掌握,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对于人们的认识来说,尽管科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思维方式作为人们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各自遵循着不同的认识规范和程式,具有不同的认识目的,但是也不应该将它们绝对的隔离开来。对于科学家来说,也许他们可能承认或者不承认哲学观念对他们科学研究的影响,但是事实上,任何对自然规律的研究都是要受到一定的哲学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的,科学家不可能绝对地脱离一定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而单纯地依照科学思维进行科学研究,当科学研究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抽象程度的时候,形而上学的哲学意义就会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形而上学的哲学意义又会反过来制约和影响科学研究活动。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自以为科学研究是中立的,不会受到哲学世界观的影响的观点,这些观点认为科学研究和科学思维独立于哲学影响之外,强调实证和现实的作用,尤其是近代的经验论者,在他们看来,科学理论和科学原理都是来自于经验事实,他们注重经验的、实证的方法,把科学定律的获得认为是通过大量收集素材又经过归纳而获得的,拒斥一切形而上学。由培根倡导的科学实验方法开辟了科学研究的崭新时代,的确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但是这只是在有限的条件下是正确的,但是当科学家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时,科学家就不得不突破这种局限,这时候科学家的思维必然是多维的,他会调动一切可能的理性的或者非理性的方式。同时,科学家也会寻求更多样化的认识范式和模式,有时候问题可以在更加多样性的联系和过程中得以解决,这时候对问题的解决远远不是简单的实证能够解决的。但是当他们这样声称时,其实已经就在鲜明地为他们所主张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辩护,实际上就是以一定的观念为基础,已经构筑了自己的形而上学前提。“他们同样做了哲学的奴隶,而且遗憾的是大多做了最蹩脚的哲学的奴隶,而那些辱骂哲学家骂的最厉害的人恰好成了最蹩脚的哲学家的最蹩脚的庸俗残渣的奴隶。”[2]事实证明,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是无法脱离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不同的只是,他们愿意受这种或者那种哲学形而上学的影响罢了。对于哲学思维方式而言,科学思维方式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材料。许多科学不会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最终都交给了哲学去研究、去说明,哲学思维成了人们认识世界无法回避的理性领域。恩格斯非常精辟地指出:“就哲学被看作是凌驾于其他一切科学之上的特殊科学来说,黑格尔体系是哲学的最后的最完善的形式。全部哲学都随着这个体系没落了。但是留下来的是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关于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无止境地运动者和转变者的、出于生成和消失的不管过程中的世界的观念。现在不再向哲学、而是向一切科学提出这样的要求:在自己的特殊领域内解释这个不断地转变过程的运动规律。而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留给它的继承者的遗产。”[3]随着科学思维触及的理性领域越来越大,哲学思维却更加凸显了它存在的意义和对世界解释方式的独特和智慧,使得哲学思维的空间和领域愈益扩大。通过对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不同方式的鉴别,清楚地表明了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各自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式和领域,它们相互之间不是拒斥的关系,而是有着不同的研究的对象,是相互为基础,相互印证的过程。当然在合理地使用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时候,既要避免拒斥形而上学问题,回避哲学说明的那种单纯实证性观点,也要防止简单地用哲学思维方式取代科学思维方式的偏颇,要分清楚作为世界观的哲学思维方式和作为认识手段的科学思维方式之间本质区别。科学思维要求对自然界的认识应该本着真实准确的反映自然的面貌,发现事物内部运动的规律性,在具体的认识活动中科学思维更多的关注的是认识的对象本身,表现出直接性、局部性,这种方法在认识简单的、具体的认识对象时非常有效的,但是对于复杂的、非直观性的认识对象,科学思维方式就表现出它的局限性,这时候恰恰是辩证的哲学思维方式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承认事物总是处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