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过去怎样描述规律

中国过去怎样描述规律

时间:2022-09-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早就对引起事物产生、灭亡、运动、变化的规律作过猜测和描述。从中国古代神话和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就可以看出,中国人民早就猜测到万物的本原是物质的联系。实际上,太极图的黑白两半就是物质,两半物质联系和联系形成的结果就是规律。“理”,中国哲学史上通常指原理和规律,也指按规律做作。中国哲学的 “理气”论有多种观点。他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规律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

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认识到事物的产生、灭亡、运动、变化,存在着一种原因、力量和本原。这种原因、力量和本原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 “规律”。什么是规律呢?人类早就对引起事物产生、灭亡、运动、变化的规律作过猜测和描述。

人类最早用来描述规律的是 “太极”“道”,后来用 “理”“气”“性”“心”“法”“法则”“原理”“天命”“自然”“逻辑”等来描述规律。这些描述主要有以下方面。

(1)“太极说”。

早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就有 “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兄妹相婚,制八卦、规矩分阴阳太极”的说法。“太极”是中国古代认为派生万物的本源。《易经·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南宋朱熹认为:“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北宋张载认为:“一物两体,气也”,“一物两体,其太极之谓与”。从中国古代神话和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就可以看出,中国人民早就猜测到万物的本原是物质的联系。但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人们不可能把这种联系归结为物质的原因。实际上,太极图的黑白两半就是物质,两半物质联系和联系形成的结果就是规律。当然,有的规律不只 “一物两体”“两物一体”,有的还是 “一物多体”“多物一体”。因此,“太极”只能说明宇宙中的事物联系规律,不能证明宇宙的起源是非物质和无。因为太极是 “有物混成”的联系。无物无太极。但有的认为 “太极”是非物质的 “无”。这是错误的。

(2)“道源说”。

关于 “道源说”,春秋战国时期,一本叫 《老子》的书中就讲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 ‘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二十五章》)意思是说:在天地还没有的时候,有个混成物存在,她是天下万物的母亲。天下万物是她生养的。这个混成物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只好勉强给她取字叫 “道”,取名叫 “大”。《老子》的 “道论”是矛盾的。既认为道是 “有物混成”,又认为道是 “无”。实际上,一切认为物的本原是非物的,一切认为物质来源于非物质的,都存在这种矛盾,都不能自圆其说。战国韩非 (公元前280—前233年)认为:“理者成物之文也。”又说:“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意思是说 “理”是形成物的纹路,各种物都具有不同的理;“理”和 “道”有区别。

(3)“理气论”。

“理”,中国哲学史上通常指原理和规律,也指按规律做作。把理看作宇宙的本原,始自宋朝程颢程颐、朱熹等人。二程说:“理在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需是质之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二程 《遗书》)朱熹说:“有是理便是气,但理是根本。”(《朱子语类》)“理先气后”,“理在气先”,“理生气也”,“理是最根本的”,“‘气’是从 ‘理’所产生的”。

“气”,中国哲学史上通常指极细微的物质。战国时道家已有 “万物由气形成”的思想。庄子认为:“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但道家认为宇宙的根本乃是道。明确地把气看作宇宙根本的,是东汉的何休、郑玄等人。如何休在 《春秋公羊解诂》中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北宋张载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王延相、王夫之持 “气”是根本的观点。柳宗元认为 “元气”是物质的客观存在,他根本否认在 “元气”之上还有最高的主宰。明末的刘宗周 (1578年—1645年)反对 “理生气”的说法,认为理气不可相离:“理即气之理,断然不在气先,不在气外”,“盈天地间一气也。气即理也”(《刘子全书》)。

中国哲学的 “理气”论有多种观点。比如:“理就是气”观点,“理是规律,气是物质”观点,“理气合一”观点,“理先气后”观点,“气即器”观点,“气就是道”观点;朱熹等的 “理先气后”论,王夫之的 “理在气中,气非无理;气在空中,空无非气,通一而无二者也”论,戴震的 “在天地则为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谓道”论 (《孟子字义疏证》),程颢、程颐的 “道亦器,器亦道”论 (《二程遗书》),朱熹的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论 (《朱文公文集》),以及他们认定气外无虚托孤立之理,离开气理就不存在论等就包括这些观点。

(4)“道论”和 “太一论”。

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纠合门客编撰了 《吕氏春秋》。该书承认 《老子》的 “道”论,吸取了《庄子·天下》篇称老子 “建元以常有,主之以太一”这句话中的 “太一”观念,把 “道”和 “太一”等同起来,并以 “道”或 “太一”为世界万物的总根源。书中说:“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为之太一。”(《吕氏春秋·大乐》)南宋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象山全集·杂说》)王守仁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传习录》下)“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他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春秋战国墨子认为,一类事物的法则,可适用于此一类之任何个体。《墨子·经下》:“一法者之相与也尽。”即按照同一法则去做,必能得出同样的结果。《墨子·经上》:“法,所若而然也。”如依据画圆的法则,即把脑中圆的概念,用圆规画出圆来,则皆成圆形。推理合乎法则的是正确的,不合法则的是错误的。《墨子·小取》:“效也者,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礼记·中庸》认为:“天命之为性”,“性即理也”。

(5)“天命说”。

“天命说”最初发生于殷周时期。从古器物发掘中所见到的甲骨卜辞、彝器铭文,说明了当时统治者自称 “授命于天”,或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天的命令,称之为 “天命”。在孔子学说中,还保存 “天命”观点。如说:“五十而知天命”,“畏天命”。(《论语》)《中庸》中提出:“天命之谓性。”宋明理学家把人性和道德意识也看做是天所 “命”给人的。总之,在唯心主义看来,宇宙的一切变化是按上天的命令做的,是上天安排的。他们不认识 “命”的物质性、联系性,从而认识命。实际上,“命”用于说明规律,并没有什么不妥。规律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生命就是规律产生的。规律包含联系结果的生命和死亡

(6)“自然论”。

“自然”原指天然的,非人为的。实际上,人为的也是自然的。所以,现在指一切包括人为的、必然的、符合规律的。王充 (27年—约97年)的 《论衡》的 《自然》篇用 “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观点否定董仲舒鼓吹的 “天人感应说”,“天是有意志的主宰论”。实际上,《老子》一书的思想也存在 “规律就是自然”的思想。如 “道法自然”之说

(7)“原理论”。

辞海》注释:“‘原理’通常指某一领域,部门或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科学的原理以大量实践为基础,故其正确性为实践所检验与确定。从科学的原理出发可以推演出各种具体的定理,命题等,从而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实际上,原理就是原有的道、理,原有的规律。即原有的事物联系和联系结果。

(8)“逻辑论”。

“逻辑”一词,据说始自近代严复,为英文logic一词的音译。导源于希腊文的logos,原意为思想、思维、理性、言语。《辞海》:“逻辑一词是多义的:①思维的规律性;②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即逻辑学;③客观规律性,如 ‘事物的逻辑’,‘中国革命的逻辑’。”实际上,“逻辑”,是用巡逻和编辑的形象比喻说明事物联系和联系结果的反映。“逻辑论”就是论这种反映,“逻辑学”也就是学这种反映。“逻辑”反映事物联系和联系结果,也就是反映规律。逻辑反映事物联系和联系结果的规律是由思想、语言、文字反映的。思想、语言、文字反映不同的事物联系和联系结果也就是不同的逻辑。所以,不同的逻辑也就是不同的规律。

就是说,因为事物联系和联系结果的过程、顺序、结果,即规律的过程顺序结果正如巡逻和编辑的过程顺序结果,所以叫 “逻辑”。逻辑是反映辩证规律的。任何科学都运用逻辑。正确的逻辑必须是逻辑反映的思维语言文字反映形式与被反映的规律相符合,即与事物的联系和联系结果相符合。“逻辑”一词,是反映规律的思想语言文字反映形式,即规律的名。规律是事物的联系和联系结果,因此,规律的名的 “规律”“逻辑”反映的也就是事物的联系和联系结果。

(9)上帝、天主、真主、神。

佛教于67年,伊斯兰教于7世纪中叶,基督教于7世纪和16世纪传入中国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新教)都借用中国原有语词对其信奉的神进行了译称。天主教译作 “天主”,伊斯兰教译作 “真主”。基督教译作 “上帝”“神”和 “道”,《圣经》称:“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并称:“上帝创造世界。”“太初”,古代谓形成天地的元气。《列子·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后用以称 “天地形成前”的时期。这与佛教的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的梵天创世说和伊斯兰教信仰的 “大”(大仁大慈、赏善罚恶,无形象、无方位、无所不在的宇宙唯一主宰——安拉)是创造万物的造物主相矛盾。

(10)路和数。

俗话说:“干什么都有个路数,都得有个路数,不然就干不成。”这个 “路数”就是用道路和数理逻辑比喻的道、理、规律。即用道路和数理比喻事物的联系和联系结果,不按道、理、规律干就干不成事。把数当规律的名人是毕达哥拉斯。毕达可拉斯说:“数是万物的始基。”即万物的根本、起始、本原。这话不无道理,因为万物生于规律,数理也是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