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国过去怎样描述规律

外国过去怎样描述规律

时间:2022-09-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有些当时没有用 “规律”一词的概念反映,但所论述的都与规律有关,指的都是规律。因为 “规律”所代表的,正是他们所论述的万物的始基、本原和推动物质产生、变化、灭亡的东西。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无定形的无限的 “空气”是万物的始基。他从万物的分解复化认识到规律现象的存在。数的始基是物,规律也是物。自然就是这样按照自身的规律变化着。

关于规律的问题,即事物的本原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力量是什么的问题,在中国争论不休的同时,欧洲的古希腊哲学古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英国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18世纪法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直至后来的马列主义哲学都提出了这个问题。尽管有些当时没有用 “规律”一词的概念反映,但所论述的都与规律有关,指的都是规律。因为 “规律”所代表的,正是他们所论述的万物的始基、本原和推动物质产生、变化、灭亡的东西。

(1)水、火、土、气、无限、逻各斯。

对于万物的始基、本原和推动物质产生、变化、灭亡的这 “东西”,古希腊早期米利都学派的主要哲学理论家泰勒斯 (约公元前624年—前547年)、阿那克西曼德 (约公元前610年—前546年)、阿那克西美尼 (约公元前570年—前526年)就提出:“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寻找万物的 ‘始基’,把某种特殊的物质作为万物的本原。”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关于 “始基”的观点是不一致的。泰勒斯认为 “水”是万物的 “始基”。万物由水所生,又复归于水,水是万物不变的本体。但他又认为万物充满 “神”,像磁石一样,“磁石有灵魂,因为它能吸动铁”。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 “始基”不是具有特定性质的水,而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没有特定性质的不生不灭的原始物质。他称这个物质为 “阿派朗”,意即 “无限”。他说: “存在物的始基是 ‘无限’,因为万物都从无限中产生,而又消灭复归于无限。”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无定形的无限的 “空气”是万物的始基。他说:“一切存在物都由空气的浓厚化或稀薄化而产生。”

古希腊早期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 (公元前530年—前470年)认为万物的始基是 “火”。他说:“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万物是借着浓厚化和稀薄化而从火产生,又重新分解而为火,一切都复归于火。”他从万物的分解复化认识到规律现象的存在。把这个现象称为 “逻各斯”。认为:“万物都根据这个 ‘逻各斯’而产生。”

(2)数的始基。

古希腊大希腊学派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创始人毕达哥拉斯 (公元前580年—前500年)认为数是万物的始基,万物都从数产生;数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数的摹本。他说:“数的始基就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数的始基是物,无物无数。数的始基是物,规律也是物。

(3)神和存在。

柏拉图 (公元前427年—前347年)认为世界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神创造出来的,是神按照“它的那个永恒不变的和最完美的模型创造出来的”。他说:“造物主既不创造两个世界,更不创造无限数的世界,而是永远只有一个唯一的世界,就是这个被创造出来的世界。”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年—前322年)认为,“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运动是没有的”,但 “第一推动者”或 “不动的推动者”叫作 “神”。爱利亚学派的色诺芬 (约公元前430年—前354年)说:“神是全视、全知、全听的”,“神的实体是球形的,与人的实体毫无相似之处”,“世界就是神,神就是宇宙。”他认为,可感知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他说:“一切都从土中生,一切最后都归于土。”又说:“一切出生和生长的东西都是土和水”,“我们都是从土和水中生出来的”。巴门尼德 (约公元前515年—前5世纪中叶)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存在,“只有存在物是存在的”,“非存在物的存在则不可能。”高尔吉亚 (公元前483年—前375年)认为:“我们既不能思想到也不能感知到存在。”

(4)宙斯、赫拉、爱多纽和讷斯蒂。

古希腊中期原子论哲学先驱恩培多克勒 (约公元前483年—前435年)认为世界万物的本体是由四种不同的根源构成的。他说:“一切事物有四种根源,照耀万物的宙斯,养育万物的赫拉,以及爱多纽和讷斯蒂 (即:火、水、土、气),它们让自己的泪水成为变灭的东西的生命泉源。”阿那克萨戈拉 (公元前500年—前428年)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性质不同、形式不同的物质微粒构成的,他称这些微粒为 “种子”。他还认为,推动物质微粒种子运动的是一种比种子更精细的种子—— “奴斯”(即心灵)。

(5)原子和虚空。

原子论的创始人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460年—前370年)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既不是水、无限者、气,也不是火,而是原子和虚空。他说:“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只有原子和虚空”,“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虚空并不比实体不实在”。他说永恒运动是原子的属性,“一切都由必然性而产生”。

(6)人的理智。

古希腊智者派普罗泰戈拉 (公元前490或前480年—前420或前410年)认为存在不存在由人确定,“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前399年)认为:“那些为某种有用的目的而存在的东西一定是理智所产生的”,“只有神才是最聪明的”。

(7)“普纽玛”。

古希腊晚期的伊壁鸠鲁 (公元前341年—前270年)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永恒的存在,既不是被创造出来的,也不会被消灭。他说:“从不存在的东西不会产生出任何东西来,因为如果有事物产生的活,一切事物便是从一切事物产生出来的,并不需要种子。而如果消失的事物消毁成为不存在,一切事物就会都毁灭了,因为它们分解而成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更进一步说,宇宙过去一向就和现在一样,将来也永远如此。因为它不能变成任何另外的东西,因为在宇宙之外没有任何东西会走进宇宙,引起变化。”斯多葛派宣称 “义”为理性和神的 “普纽玛”是万物的本原,又是宇宙的原始动力,一切生命和运动的源泉。

(8)原子。

古罗马的卢克莱修 (公元前99年—前55年)认为,“无物从无中生”,“无物能归于无”。认为,无不能生有,有也不会变为无,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一物的消灭是原子变成别的事物,并不是变为无。自然就是这样按照自身的规律变化着。

(9)太一。

古罗马的普罗提诺 (205年—270年)描绘了宇宙的形成。他认为:“一切都从 ‘太一’中派生出来”,“创造万物的 ‘太一’本身并不是万物中的一物”。“‘太一’不能是一切事物,因为如果它是一切事物,它就不再是 ‘太一’了;它也不能是心智,因为心智是一切事物,如果它是心智,它就是一切事物了。它也不能是存在,因为存在就是一切事物。”他还认为 “太一”是无形状的东西,是 “哲学沉思的对象”,“太一”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既不是性质,也不是数量,既不在空间中,也不在时间中。所以,不能用有限属性说明它,不能用真善美去形容它,它 “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名状的”。他认为 “太一”神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世界,宇宙是经过几个阶段从 “太一”的无限威力中“流溢”或 “漫溢”出来的,就像水从过满的容器中漫溢出来一样。“太一”首先流溢出世界理性,即 “奴斯”,第二步流溢出灵魂,最后流溢出物质。

后来的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16至18世纪初英国哲学和初欧洲大陆派哲学、18世纪法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甚至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在关于世界本原和物质变化原因上的认识,都没有超出上述宇宙是固有的和非物质创造的几种观点。只不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 “规律”一词,把物质的运动、变化、产生的原因和本原阐述得比较准确而已。但是,关于 “规律”的认识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也没有完全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