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审美感悟的直观把握

审美感悟的直观把握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更多的情况下审美感悟是一种直觉,即人类直观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在这个审美感悟过程中,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是重要的。[39]审美感悟遵循的是情感逻辑,是对对象外在感性和内在意味的整体性直观把握。这其实也是读者对“葬花吟”的感悟,由此也可以反观原词叙写内容太广,旁逸斜出太多,反而淹没了葬花的主旨。

黑格尔指出:在感性上是美的东西,也正是精神性的。审美感悟也是一种认识,“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35]

这里牵涉到思维方式。奥尔德里奇认为物理客体和审美客体是物质性事物的两个方面:“同一个物质性事物,在人们的知觉中,或者实现为物理客体,或者实现为审美客体。这就关系到两种不同种类的知觉方式。”因而他将其分为“观察”和“领悟”,“领悟也可以说是一种‘印象主义的’观看方式,但它仍然是一种知觉方式,它所具有的印象给被领悟的物质性事物客观地灌注了活力”[36]。审美经验既然是对物质性事物的领悟性知觉,因而也可以具有客观性。感受观念性即感受美的形象中所蕴藏的人的思想感情。美感是与许多复杂观念联系着的精神愉快,感受美,在深层意义上就是感受人的思想感情、意识状态。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我们用耳朵不只听到流水潺潺和树叶瑟瑟的声音,而且还听到爱情和智慧的热情的音调。

1.审美直觉

有时,审美感悟也和其他认识活动一样,是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的一个过程。“初观莫测,久视弥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说明审美感悟要经历一个过程。更多的情况下审美感悟是一种直觉,即人类直观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

审美直觉指主体对事物不经过推理过程就能即刻作出判断的一种心理能力,是“充满敏感的观照”,“在感性直接观照里同时了解到本质和概念”[37]。审美是以全部经验为基础的对形式的一种洞察,直觉是离不开积淀着人类理性成果的经验的。因为形式感中渗透着社会理性、社会经验,因此由形式直观中就可以产生人生领悟,不经过逻辑推导而又可以导致逻辑的理解。直觉是多种思维功能综合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感性直观中洞彻事物本质的领悟能力。从表面上看,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并没有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的过程,往往在审美感觉过程中,仅凭生动鲜明的第一印象,就不假思索地感悟到对象的审美价值属性。其实,审美直觉在思维的具体程序和过程上被简化了,省略了许多中间环节和连接点,是一种压缩了逻辑程序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形式上突出表现为不假思索的直接性,具有了当下判断的显著特点。

审美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的一种综合能力,通过对形式的整体把握,领悟隐含在形式中的意味,在对对象的感性把握中联系人生的情趣意味。当人们把注意力投向审美对象的整体形象时,就能够解除理性分析中的框架秩序等因素,以情感和想象去统摄整体形象,并与之融为一体,使内在情感与外在形式汇合,精神与物质相会。直觉特别富于预见性。审美直觉的这种整体感受在审美中有时会表现为一种超乎寻常的直觉敏感,能够唤醒意识中的隐层次,这种潜意识有助于产生对宇宙、社会、人生意味的某种深刻的美感领悟。审美感悟力比逻辑推理更为复杂,它是一种情感与理智的同体思维、精神与物质的同体思维,所以西方有人将这种多层次、多方面的思维称之为两面神式的思维。

审美感悟具有科学认识那样的功能,对生活有一种认识的穿透力。审美感悟之所以具有这种功能,是因为五官的感觉的形成乃是整个世界历史的产物,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变成了理论家,即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理性认识逐渐积淀在感觉之中而形成了审美感悟力。“眼前所得到的经验,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一个人毕生所获取的无数经验当中发展出来的最新经验。”[38]

2.难以言传

审美感悟的性质使它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时间上说是来不及言传,从感悟本身说是没必要言传,从交流上讲有时是无法言传。

从交流上讲,直观形象与词语相结合,两种信号系统相互作用,在审美感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冯骥才的绘画作品《老夫老妻》,画的是风雪交加中树林枝头两只相依相靠的小鸟,观画者对此可以有各种感悟,而画题则是画者的审美感悟的言传。它所揭示的内容,比画中形象直接提供的东西远为深刻强烈。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农民战争》组画中的《战场》,描绘了农妇寻找她牺牲了的儿子的尸体的场景,鲁迅先生评论道:这处所,恐怕是她先前扶犁的地方,但现在流着的却不是汗而是鲜血了。在这个审美感悟过程中,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是重要的。在感觉对象外部特征不很确定的情况下,语言文字有助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文字对于人是自然的,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整个的心灵,所以把人凭资禀和修养本来就有的那些文词、思想、行动以及美与和谐的意象都鼓动起来,通过文字本身的声音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把作者的情感传到听众的心里,引起听众和作者共鸣。”[39]

审美感悟遵循的是情感逻辑,是对对象外在感性和内在意味的整体性直观把握。对于审美对象,尤其是对艺术作品的感悟,有时从常规常理上讲是不通的,不能限于耳闻目见,只能是“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40]。仍以“葬花吟”为例来看,林黛玉对落花的感悟在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在时间上没一日好过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在空间上也没一处安身之地。因而“红消香断”的结局是必然的。既然如此,那就“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净土掩风流”。这其实也是读者对“葬花吟”的感悟,由此也可以反观原词叙写内容太广,旁逸斜出太多,反而淹没了葬花的主旨。至于“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志死时”的感悟,就不能以生活常理去套。否则,不仅解释不通,还会感觉荒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