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赤子之心,行人间正道

以赤子之心,行人间正道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 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 译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不仅如此,老子还多次在《道德经》中歌颂“婴儿”“赤子”。这就是所谓“精之至”“和之至”,这样就在“婴儿”“赤子”与“含德之厚者”之间沟通起来,“婴儿”“赤子”成为老子得道者的一个非常美妙的形象。老子赞美婴儿、赤子,说他们具有纯真自然的天性,没有利害得失的计较打算,最符合老子道德的理想。

原 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五十五章》)

意 译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

人生智慧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可以看作老子唱给婴儿的赞美诗。老子用了整章的笔墨来描述着自己心中的偶像,这个“大人物”就是小“婴儿”。不仅如此,老子还多次在《道德经》中歌颂“婴儿”“赤子”。可见,这位哲学家的心中经常有婴儿、赤子的形象浮动着。这样一来,他的心态当然能不断地校正,他的人生当然长寿,当然超脱,当然潇洒!

是因为小孩子幼滑的肌肤和可爱的笑容才惹得老子迷恋吗?不是。老子羡慕和赞美的并不是小小的婴孩本身,而是他们的赤子之心。

老子对于赤子的赞颂大约是最突出的了,他实际上是用赤子来比喻含有厚德、明白天道的人。从婴儿虽然柔弱但紧握的拳头中,从婴儿整天号哭但是喉咙却不嘶哑中,老子将观察与体悟都渗透到“道”的内核中去了。这是因为得“道”的特征是:专一、纯真、不争、无为;内部精气充足,并且达到极致,因此能顺合自然,无为无不为;精气和谐到极点,因此能趋于自然,有益于人生。这就是所谓“精之至”“和之至”,这样就在“婴儿”“赤子”与“含德之厚者”之间沟通起来,“婴儿”“赤子”成为老子得道者的一个非常美妙的形象。

这里再深入下去,就更有意思。老子所说的“婴儿”“赤子”是浑然元气初生之儿,是天真未凿的幼儿,但是到了后来这些心灵就起了变化,比如在生命的进程中,有的向往仕途,有的希望发财,有的想拥有美色等,慢慢地,这些先前的婴儿成了欲望的俘虏,于是一味地意气用事,一味地霸道逞强,一味地贪欲扩张,都与最初呱呱坠地的婴儿、赤子那种浑朴、真纯、柔和相去越来越远了,最终被异化到危险的境地。老子在这里剖析了又一种与婴儿、赤子相对立的生命状态,两相对照,不失为警世之举,醒世之言。这是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人生哲学!

但是,我们不免疑问: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人人都有生命中的婴儿、赤子状态,然后进入金色的童年,朦胧的少年,火热的青年,成熟的中年,然后是如歌的老年,这不是一种生命的自然生态,亦是一种生态的自然吗?人怎么能够永远停留在赤子的婴孩状态?那岂不是弱智?

其实老子说的是深层哲理,不是表面的肤浅情况,这是一个内心修养的要求,是高境界生命状态的要求。老子是教诲人们,通过深厚的修养,使“德”升华到高深的道德境界。这就是能“精之至”,即心地真挚,精神饱满,生机勃勃。这就是又能“和之至”,即心灵纯洁凝聚,和谐寡欲。这样就能够自然、天真、活泼、恬淡、充实,离“天道”“本性”更近,离婴儿、赤子那种生命状态就近了。这种要求当然很高,很难完全做到,但是现代人却确实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与智慧。

老子献给婴儿、赤子的哲学诗篇,我们还可以从审美角度加以解读。老子赞美婴儿、赤子,说他们具有纯真自然的天性,没有利害得失的计较打算,最符合老子道德的理想。而这种生命状态,也正是老子所提倡的“涤除玄览”所需要达到的精神状态。明代的李贽、袁宏道等人就多次赞美赤子、稚子的天真,一切出于自然,最符合审美的要求。袁宏道说:“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而无往而非趣也。”所以,一个人整天为生计奔波,算计金钱和权力,忽略了其他美丽的风景,他能不痛苦吗?

“赤子”可爱,“赤子”需要保护,老子赞美并提倡的那种“赤子”生命状态尤其需要我们去修炼一番,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处世的哲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