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性善恶混,修身为本

性善恶混,修身为本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扬雄的“性善恶混”论,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的一种调和。这种“调和论”自有其合理之处,但又有其片面性,即忽略了扬雄的“性善恶混”还有可能综合了道家“人性自然”的思想。扬雄的人性论思想,简言之,即人性本来无善无恶,善恶之别是后天产生的。

关于扬雄的“性善恶混”论(《修身篇》),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的一种调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调和论”自有其合理之处,但又有其片面性,即忽略了扬雄的“性善恶混”还有可能综合了道家人性自然”的思想。道家认为人性是自然的,并且这自然的状态就是理想的状态,因而强调返璞归真。这就是道家关于人性的根本思想。《庄子·应帝王》有一则关于“浑沌”的寓言。若从人性论的角度来理解,那么,其寓意就是崇尚人性原本纯朴自然的状态,反对后天人为的斧凿巧饰。扬雄,作为一个立足于儒家伦理思想立场,同时,又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哲学家——笔者认为,他是很有可能对“浑沌”思想进行批判吸收的:从吸收方面来讲,表现在“性善恶混”中的“混”字,它可以解作浑沌不分,因而“性善恶混”就是善恶无别,无善无恶,这就相当于道家认为人性浑朴自然的思想;从批判方面来讲,扬雄并不认为无善无恶的自然状态就是一个理想状态,他十分强调“学行”和“修身”,并且指出“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修身篇》)因而产生了善恶之别,有善有恶。这时,当然就可以把扬雄的“性善恶混”看作是孟荀观点的一种调和了。所以,扬雄的人性论思想,既调和了孟荀观点,又综合了道家思想。扬雄的人性论思想,简言之,即人性本来无善无恶,善恶之别是后天产生的。这种看法比较平实,易为一般人所接受,因而,在中国人性论思想史上自有其一定的意义和地位。

扬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修身为本”,它与上述人性论思想密切相关:“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学行篇》)这段话中所说的“视听言貌思”,可以理解为关于人性外在的具体表现。修其善,那么,视听言貌思就表现为正,表现为善;反之,修其恶,就表现为邪,表现为恶。那么,如何进行修身呢?在《法言·修身篇》里,扬雄首先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比喻:“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具体地说,就是要依照儒家伦理的“五常”准则来修行:“或问:‘仁、义、礼、智、信之用?’曰:‘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符也。处宅、由路、正服、明烛、执符、君子不动,动斯得矣。’”(《修身篇》)值得注意的是,扬雄对儒家伦理道德诸概念还作了统一的说明:“道、德、仁、义、礼,譬诸身乎?夫道以导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义以宜之,礼义体之,天也。合则浑,离则散。一人而兼统四体者,其身全乎?”(《问道篇》)这里扬雄讲“合则浑,离则散”,显然是把儒家伦理道德诸概念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实际上,孔子也曾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篇》),可是,孔子本人未曾明确地说明这个“一”指什么。扬雄讲“仁以人之”、“一人而兼统四体者”,显然是把孔子所说的“一”明确地规定为“仁”。这对儒家传统建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体系有极大意义。

最为值得注意的是,扬雄伦理思想中的“尚智”特色:“或问:‘人何尚?’曰:‘尚智。’”(《问明篇》)“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于礼义,入自人门;由于独智,入自圣门。”(《修身篇》)这里,扬雄明确提出“尚智”,又把“独智”置于“礼义”之上,这就表明了扬雄伦理思想不但以修身为本,而且兼具“尚智”特色。所以,它构成了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富有特色的关键一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