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德悲剧的消解与道德进化

道德悲剧的消解与道德进化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道德悲剧的消解与道德进化所有的悲剧对人来说都不是好事,应尽量避免。这个问题很重要,事关人类道德的今后走向与进化。

第四节 道德悲剧的消解与道德进化

所有的悲剧对人来说都不是好事,应尽量避免。那么,道德偏离人的需求的历史悲剧究竟能否避免或消除?又该如何避免或消除?这个问题很重要,事关人类道德的今后走向与进化。

一、避免道德悲剧的可能与方法

根据前面对三种类型道德历史悲剧之根源的揭示,可以知道,不同道德历史悲剧的发生,有其不尽相同的原因。既然如此,只要再进而分析这些原因是不是必然存在且不可克服的,就可以知道道德历史悲剧是否可以避免。

道德因人而异的原因只有一个,它是社会分裂为不同的利益集团之后,其中的强势利益集团利用道德扩张自己利益的结果。这个情况表明,只要有不同利益集团的存在,就有可能出现道德因人而异的悲剧。由于不论哪种性质或主义的现代社会,都既存在由种族、民族、性别、辈分等自然因素划分出的天然利益集团,也存在由资产、分工等社会因素划分出的后天利益集团,而且这些利益集团还会长期存在,其中的某些利益集团如性别利益集团、辈分利益集团还会与人类社会永远同在,这就说明,道德因人而异的悲剧不论在现代社会还是未来社会都仍有可能发生。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当代许多国家,就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族歧视、民族歧视、性别歧视、辈分歧视等因人而异的道德。

不过,说道德因人而异的悲剧在今天乃至未来“仍有存在”或“有可能发生”,不等于说它“必然要存在”或“必然会发生”。这里的关键是,社会能否防止任何一种利益集团成为拥有绝对权力的强势集团,能否用社会共同目标统一或取代不同利益集团的目标。如果能,就能避免道德因人而异悲剧的发生。因为如果做到前者,任何一个利益集团即使想用道德为自己扩张利益,在客观上也做不到;而如果做到后者,则意味着对抗在利益集团之间已经不复存在,各利益集团都愿意通过对共同社会目标的追求而获得同等的发展,于是道德不再服务于任何利益集团的目标而只需要服务于社会共同目标。已有的一些经验证明,现代社会是有办法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的,这个办法就是民主政治;同时,现代社会也能通过民主政治的方法确立起超越集团利益的统一社会目标。

道德反客为主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社会方面的,与道德因人而异的原因相同,也是强势利益集团利用道德扩张自己利益的结果。这个原因一如上述,是可以通过民主政治的方法来予以消除或避免的。另一个则是认识方面的,是出于证明道德真理性的考虑,以使人们无可置疑地遵从道德。这个原因也是可以消除的。道德规范的真理性问题从古至今都没有得到理性的真正证明,这不是由于人类理性的有限,而是由于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假问题,因为对道德本质的揭示告诉我们,道德作为人为的规定,关涉的根本不是是否与某个客观对象相符合的真假问题或真理性问题,而是如何满足人之需求的价值性问题,合乎人的需求的道德规范可谓合理的道德规范,反之则为不合理的道德规范。因此,只要我们能还原道德与人的真实关系,并且以此为据构建出真正合乎人的生存发展所需的道德规范系统,人们或所有的主体就都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并遵循这种道德。这时,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神秘道德就都不会有市场,各种“为了道德而道德”的主张也将被人们抛弃。

道德顾此失彼的原因也有两个,一为人有多元需求,一为人有多元理性。与对待导致其他道德悲剧的原因有所不同,对于人的多元需求和多元理性,即便是能予以消除也不可以消除。这是因为,让人只有一元需求的唯一可能就是让人退化为动物,只有生存需求,不再成其为人;而要消除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之分殊的唯一可能,就是让人类放弃类聚、放弃社会,结果还是退化为动物。显然这样的结果是不能为我们接受的,所以人有多元需求和多元理性的状况就得永远存在。既然如此,道德顾此失彼的可能也就会永远存在,也不可能被彻底规避。

尽管如此,我们对道德顾此失彼悲剧的发生并不是无可作为的。虽然人有多元理性的状况不可以消除,但让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在价值取向上尽量相互靠拢乃至趋于一致还是有可能的。而达到这个目的的基本方法,仍然是寻找并确立起一个共同的社会价值目标,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将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价值取向统一起来。同样,虽然人有多元需求的状况不可以消除,但尽量让道德兼顾人的多元需求也是有可能的。因为道德文化对人的需求或社会目标的顾此失彼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体现为,道德文化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然对社会目标顾此失彼。而且,在不得不顾此失彼的时候,一点儿不顾或完全舍弃某个社会目标的情况也极为罕见。因而历史上道德文化对社会目标的顾此失彼,基本上都只是以重一个轻一个的形式发生,而不是以留一个弃一个的形式发生。

这就说明,我们至少可以从程度上减少道德顾此失彼的发生率和负作用。减少发生率,就是预防那些完全由于认知上的误判而本不必然需要实施的道德顾此失彼的发生。比如,不要认为在任何时候对富裕、效率的追求,都必然要以对平等、公平的完全舍弃为代价,都必然要与不公相伴;也不要认为在任何时候对平等、公平的追求,都必然要以对富裕和效率的完全舍弃为代价,都必然要与贫穷相伴。而减少负作用,则是指在道德不得不顾此失彼时,也要想方设法尽量兼顾那个受伤害的社会目标,把道德顾此失彼的负作用降至最小。比如在市场经济社会,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去校正、弥补由市场的“无形之手”导致的贫富差距就是一种减少市场经济不公之处的做法。

尤其是在道德顾此失彼基础上出现的道德因小失大这种悲中之悲,更是可以控制的。鉴于道德因小失大的根源是规则代价意识的丧失,而规则代价意识的丧失又由四种认知原因导致,那么,我们只要恢复自己的规则代价意识,记得不要把道德的惯性当做必然性,不要把道德工具看成目的,不要对已有道德规范作出错误的解释,不要让社会权威独构道德规范,而是让大众也参与道德规范的设计,并且在道德不得不顾此失彼之时,认真权衡计算一下何种顾此失彼的方案可能带来的利弊之比最有效益并加以选择,就可以大大防止各种道德因小失大状况的出现。

二、道德进化及其标尺

如果可以确认,道德偏离人的需求,发生变异,上演历史悲剧的过程可谓道德退化,那么,与之相反的过程,即让道德复归于人的需求,并成为人越来越好用的工具的过程,就可确认为道德的进化。

道德进化是于人有益的事情,自当积极推动,而且也只能由人来加以推动,因为道德作为由人创造的工具,与其他任何工具一样,都不会自行改进。

推动道德进化需要掌握道德进化的标尺。如果我们无法判断一个具体社会或具体时代的道德,与前面的社会或时代的道德相比究竟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也就等于我们既没有方向也缺乏方法去推动道德进化。反之,如果我们掌握了如何判断道德进化的标尺,就可以同时知道,该向哪个方向推动道德进化和该从何处入手推动道德进化。

根据前面对道德退化的分析,可以将判断道德进化的标尺总结为以下几个。

其一是道德历史悲剧的消解程度。它是指在历史上业已形成的各种类型的道德历史悲剧延续至今之后,在当代的社会中是否得到消解或得到何种程度的消解。如果这些历史遗留的道德悲剧被消解得越多、越彻底,表明道德进化的力度越大、步伐越快。相反,如果这些历史遗留的道德悲剧没有任何改变,则说明道德没有任何进化。

其二是社会目标取代集团目标的程度。道德因人而异、道德反客为主都与以集团目标冒充社会目标并让道德文化为之效力有关。为了预防类似的道德悲剧在当代重演,必须用社会目标取代所有的集团目标,并让道德文化只服务于社会目标。因此,社会目标对集团目标的取代也属于道德进化的标志,它意味着可以保证道德总是所有人的工具而不是某些人的工具。不过由于可能存在社会目标虽然可以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没有代表所有人利益的情况,道德进化在这个方面仍会有一些程度方面的差异,即道德文化效力的社会目标越接近于代表所有集团或所有人的利益,则该道德文化在这个方面的进化程度就越高。

其三是社会理性与个人理性的协调程度。社会理性膨胀会形成压抑个性的道德文化,个人理性膨胀会导致无政府主义的道德文化。这两种道德文化都不是健康的道德文化。为此每个时代的社会都需要协调社会理性与个人理性,使二者之间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因此,能否协调社会理性与个人理性并在多大程度上协调二者,也是判断道德进化的一个标尺。换言之,在这个方面,道德的进化程度随二者的协调度而或高或低。

其四是设计、解释道德规范的合理程度。在社会目标取代了集团目标、社会理性与个人理性达到适度协调之后,还是会有道德偏离人的需求的可能。这是由于认知方面的原因导致对一些新道德规范的设计不够恰当,对一些已有道德规范的解释存在偏差或错误。这些都会影响整个主流道德规范系统的合理程度。所以,一个健康社会的主流道德规范体系中的不合理道德规范的不断减少,也是判断道德进步的一个标尺。显然,不合理道德规范在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所占比例越小,就表示道德进化的程度越高。

其五是兼顾多元社会目标的智慧程度。在社会目标取代集团目标、社会理性与个人理性达到高度协调的时代,从理论上讲,人的多元需求或多元社会目标这时应该是可以同推并举、得到兼顾的。但事实上,道德文化这时只是大致上可以兼顾多元社会目标或再不会完全舍弃任何一个社会目标而已,而不是再不会面临多元社会目标中该重谁轻谁或何者优先的问题,因为在实践层面要想对各种社会目标做到绝对同等同步的兼顾实属不易。这不仅可以从当代西方社会有关公平与效率、平等与自由的激烈论争中得到印证,也可从我国改革以来的实践中得到体验。因而在任何时代,道德文化都有如何对多元社会目标进行优先选择或轻重排序的问题。由于对多元社会目标并不是任意的优先、任意的轻重排序都会收到相同的效益,而是有的优先选择或轻重排序会利大于弊,有的优先选择或轻重排序会弊大于利即因小失大。这就说明,用于优先选择之智慧的高低,也与道德进化的程度有关。优先选择的智慧越高,优先选择的失误就越少,道德文化产生的负作用也越小;优先选择的智慧越低,优先选择的失误就越多,道德文化产生的负作用也就越大。

在上述五个标尺中,鉴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统一社会目标的牢固确立,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道德悲剧终究会被彻底消除,道德因人而异和道德反客为主的悲剧也会被彻底杜绝再度发生。由此可知,前两个道德标尺,只是一定历史阶段衡量道德进化的标尺,或曰道德进化的相对标尺。后三种标尺,才是衡量道德进化的永久性标尺或绝对标尺。因为后三种标尺反映的问题,是在任何时代都会存在的问题。

从人类历史看,道德从满足人需求的工具到偏离人的需求,发生变异,上演道德历史悲剧,是从阶级社会开始的,并在阶级社会的等级制时代即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达到顶峰。这时不仅道德因人而异、道德反客为主和道德顾此失彼这三种类型的道德悲剧全部同时存在,而且道德因人而异的范围也最为广泛,普遍存在于种族、民族、阶级、职业、性别、辈分等所有的利益集团之间。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后来出现的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偏离人需求的状况开始有所好转,主要体现为道德因人而异的历史悲剧开始缩小范围,首先是道德在阶级、职业间的因人而异不复存在,接着是道德在其他利益集团间的因人而异状况也在逐渐得到缓解。虽然宗教道德的反客为主依然存在,但宗教道德已不是在社会中唯一起作用的道德文化。道德顾此失彼也在尽量兼顾各种社会目标的观念关照下变得不再那么偏执一端。这就是说,道德这个人类工具自诞生之后,走的是一条“U”字形的演化轨迹,在等级制时代它退化至谷底,从资本主义时代开始则由谷底回升,踏上了逐渐进化之路。

最后有必要指出,道德进化与道德进步、道德退化与道德退步不是相同意思的概念。道德进化与道德退化这对概念是就道德文化本身的状况而言,即道德进化是指道德文化越来越符合人的需求,越来越好用;道德退化是指道德文化越来越偏离人的需求,越来越于人不利。而道德进步与道德退步这对概念则是就大众或各类道德主体所具有的道德水准而言,是指社会道德风尚的上升与下降。

弄清了这两对概念的所指,进而就可以知道,人们经常提到的所谓“道德与历史的二律背反”,其实是指社会历史进步与道德退步的二律背反,即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明显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却是人们的道德水准的普遍下降或社会道德风尚的总体“滑坡”。而不是指社会历史进步与道德文化本身退化的二律背反。事实上,这样的二律背反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历史的经验表明,每个国家在其历史中的每次社会经济大发展,都与该国家的道德进化即道德文化变得更加符合人性或人的需求有关。换言之,一个不断退化的道德文化只会妨碍社会经济发展,而不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思 考 题

1.什么是道德退化和道德历史悲剧?它们有哪些类型?

2.简述道德因人而异的表现和根源。

3.道德异化的实质是什么?

4.什么是异化道德?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5.在等级制社会,为何说主流道德不全是异化道德?

6.简述道德反客为主的实质与根源。

7.简述道德顾此失彼的实质与根源。

8.“规则代价意识的丧失”的含义和原因是什么?

9.如何消解道德悲剧?

10.试论判断道德进化的标尺。

【注释】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50页。

(2)《礼记·王制》

(3)《礼记·曲礼下》。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5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7)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8)董仲舒《春秋繁露·郊语》。

(9)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10)董仲舒《春秋繁露·天辨在人》。

(11)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12)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

(13)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14)朱熹《朱子语类》卷一。

(15)朱熹《朱子文集》卷五十九。

(16)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17)《论语·里仁》。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19)戴茂堂、江畅:《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20)《论语·季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