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译经语料加速了汉语双音化的进程

译经语料加速了汉语双音化的进程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1.1 译经语料加速了汉语双音化的进程汉语在先秦已出现了双音化的倾向,翻译佛经的大量出现,加速了整个汉语尤其是书面语词汇双音化的进程。虽然“沐头(发)”在口语色彩较浓的中土文献中偶见一二例,但“澡”、“沐”、“浴”三词的双音化最终是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的翻译佛经中完成的,这可为翻译佛经加速了汉语双音化进程提供一个具体例证。

3.1.1 译经语料加速了汉语双音化的进程

汉语在先秦已出现了双音化的倾向(2),翻译佛经的大量出现,加速了整个汉语尤其是书面语词汇双音化的进程(3)。如表示“洗”义的一些语词“澡、沐、浴、洗”等,先秦时是以单音节形式出现的,由于诵读等需要,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的翻译佛经中,这些词的清洗部位逐渐从隐性转为显性,形成了“澡手、沐头(发)、浴身、洗足”等双音节表达形式。

3.1.1.1 “澡”的双音化情况

“澡”本特指“洗手”,《说文解字·水部》:“澡,洒手也。”在先秦文献中,“洗手”义是由单音节词“澡”表示的,东汉至唐的中土文献沿用这一表达,未见“澡手”,但在同时期的翻译佛经中,“澡手”已可检索到90处上下,最早一例为汉支曜译《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十者虽无钱财以用布施,常身自扫洒塔地,以净水浆给与众僧,澡手洗浴,以力为施,勤而不厌,是为凡女人在于贫困,而行是十事,不有懈怠。”(T15no630p457c23-26)唐以后的翻译佛经中,未见“澡手”。“澡手”在东汉至唐翻译佛经中的出现频率如下:

试举几例:

[1]但手执持,不亲余身,若未澡手,亦不敢捉,岂敢轻慢,枕于头下。(姚秦鸠摩罗什译《华手经》,T16no657p127c5-7)

[2]我时为师设饭,师谓我言:“且先澡手已乃当饭。”(刘宋沮渠京声译《摩达国王经》,T14no519p792c16-17)

可以说至西晋,在翻译佛经中,现代意义上的“洗手”义由双音化的“澡手”表示已不罕见了。

3.1.1.2 “沐”的双音化情况

“沐”本特指“洗发”,《说文·水部》:“沐,濯发也。”如《诗经·小雅·采绿》:“予发曲局,薄言归沐”(4)。汉时出现双音节表达形式“沐头”,汉刘熙《释名·释天》:“霡霂,小雨也。言裁霡历沾渍,如人沐头,惟及其上枝而根不濡。”南北朝时还出现了“沐发”。

[3]良久,乃沐头散发而出……了无相酬对意。(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5)

[4]阊阖殊未辉,咸池岂沐发。(南朝宋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6)

[5]太祖文皇帝雪旧君之耻,连西伯之功,始列鸿沟,初登函谷,公擢衣沐发,杖剑辕门撤洗足而相迎,下宾阶而顾问。(北周庾信《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7)

“沐头”、“沐发”在先唐的中土文献中用例甚少,其在同时期翻译佛经中的出现频率相对要高,详如下:

img7

分析语词的复音化情况时,应考虑语词的使用频率(8)。当“沐头”、“沐发”在翻译佛经中较多地使用时,双音化的程度才会逐渐加深。

3.1.1.3 “浴”的双音化情况

“浴”本特指“洗身”,《说文解字·水部》:“浴,洒身也。”唐以前的中土文献多用单音节词“浴”表示此义,我们尚未检索到双音节的“浴身”。

[6]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9)在翻译佛经中,“浴身”在汉可见3例,两晋以后零星出现。

[7]我应时对曰:“诸婆罗门,令我浴身,所众恶悉,当随水去,故坐思惟是事。”(东汉支娄迦谶译《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T14no458p440c16-18)

[8]或来口说义,浴身光去垢。(西晋竺法护《普曜经》卷五,T03no186p516c10)

“澡”、“沐”、“浴”本来都是单音节词,当它们各自隐含的清洗部位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的翻译佛经中呈现出来时,其双音化步履也就此展开,它们是以隐性语义显性化(10)作为双音化的手段。虽然“沐头(发)”在口语色彩较浓的中土文献中偶见一二例,但“澡”、“沐”、“浴”三词的双音化最终是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的翻译佛经中完成的,这可为翻译佛经加速了汉语双音化进程提供一个具体例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