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译经语料鉴别研究的目的

译经语料鉴别研究的目的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后人未经正确考订,就臆断这类失译经或缺本新得之经出自某家,以致误题。目前学界对失译、误题之经仍局限于个别考证,这在起步阶段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应通过对具体经的考证来揭示失译、误题之经的语言面貌和特点,探索隐藏其后的规律。

1.1.2 译经语料鉴别研究的目的

“在语言的历史研究中,最主要的是资料的选择。资料选择得怎样,对研究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8),太田辰夫先生这一精到的见解,说明了研究者对语料抉择的重视。理想的语料首先离不开真实,语料准确是立论的前提,是汉语史研究的根本,离开这一出发点,任何研究都将是空中楼阁。

汉译佛经以数量宏丰、口语性强而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古时期弥足珍贵的语料,但译经本身却是个非常庞杂的体系,“译师来自西域,汉语既不甚了解,笔受之人,语学与教理两皆未娴,讹谬浅薄,在所难免”(19),加上很多经本身就未作注,道安编撰目录时,已有“一百有三十四经,莫详其人”(20),僧祐有感于“年代人名,莫有铨贯,岁月逾迈,本源将没,后生疑惑,奚所取明?”(21)而编撰目录,并特立“失译经”录之。后人未经正确考订,就臆断这类失译经或缺本新得之经出自某家,以致误题。失译经与误题经,两者名虽有异,究其实质,当同为译人、年代尚未确切者,故合而称为“失译、误题之经”。至唐道宣,这些“失译、误题之经”已达451部,717卷,而东汉至宋,汉文佛典总数亦不过2148部,8726卷(22)

失译、误题之经富含罕见于中土文献的方俗俚语,语言学价值极高,数量宏丰。虽已有吕澂先生主要从佛教著录的角度对63部81卷失译、误题之经作了考察,方一新等亦已对十几部如《大方便佛报恩经》、《分别功德论》作了语言学的考证,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但相对于比例如此之高的失译、误题之经,实乃沧海一粟。如为确保结论万无一失,对失译经彻底封杀,一概弃之不用,很多模糊但极具价值的语料就会因此而永沉历史长河,中古语料尤其是口语性强的材料将更加有限,我们也无以明确各时期译经语言的真实面貌,无以明确各个译人真实的独有风格,汉语史研究的客观性、完整性无疑会受到影响。

目前学界对失译、误题之经仍局限于个别考证,这在起步阶段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应通过对具体经的考证来揭示失译、误题之经的语言面貌和特点,探索隐藏其后的规律。对失译语料的鉴别,不仅可为汉语史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语料,为全面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一时期的翻译佛经语料提供重要参照,而且语料鉴别本身就是一种自成体系的语言研究(23),鉴别过程触及词汇、语法、语音的方方面面,各种标准的把握、语料比勘时纵向演变规律的提取及横向差异的拿捏,能提供更加清晰的语言发展线索;同时,各种鉴别方法的形成,有助于构建完整、系统的语言研究方法体系。起步于具体考证的语料鉴别研究不能仅局限于个别的考证而被视为是对语言研究可有可无的补缺,它本身也应成为语言研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料鉴别研究应与译经语言本身系统的研究相辅相成,以改变目前集中于大量引用译经语料,集中于通过对译经语料作专人断代的研究来挖掘译经语料不同于传统典籍的独特价值,却忽略了对译经语料自身基本的甄别、整理所造成的畸轻畸重的局面,这对系统的汉语史的建构并无一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