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

“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荀子在战国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条件下,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提出“天人相分”的理论。荀子明确提出,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荀子以“能参”和“所以参”为基础,提出“制天命”的思想。荀子从“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出发,批评世俗迷信。人们之所以举行祭祀,进行卜筮,只是出于礼节仪式的考虑。

第二节 “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

荀子在战国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条件下,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提出“天人相分”的理论。它吸取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而否定其中的消极无为成分,吸取墨家重视实践经验的思想而抛弃墨家“天志”“明鬼”的主张,相当彻底地否定了传统天命思想,是对先秦天人关系争论所作的一个有科学价值的总结,在古代思想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荀子在《天论》篇对这一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礼论》《王制》《富国》等篇也从不同侧面作了发挥。

荀子明确提出,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他说: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荀子·天论》)

天的实体是自然界的种种物质存在,即列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万物。自然界没有意志,按照本身的固有规律性运动变化着。各种自然现象相互作用使万物得以产生和发展完成。人们都看到自然界发展变化的有形结果,而看不到形成这种结果的无形过程,所以用神和天来形容它。因此,天有天的运行规律,人有人的活动领域,两者不能互相代替。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同上)自然界发生变化的规律(“常”),并不以人类社会的君主是否贤明而改变。又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同上)。社会的贫富取决于人们能否努力发展农业生产而减少浪费;人体的强弱取决于能否得到充足的给养和适时的锻炼;吉凶祸福取决于人们的作为能否有所节制。人类社会的这种规律性,自然界也是不能改变的。所以他说:“治乱非天也”,“治乱非时也”,“治乱非地也”(同上)。在同样的日月星辰照耀下,同样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中,同样的山川大地上,禹治理社会出现治世,桀治理社会出现乱世,说明社会的治乱在人而不在天。

荀子主张人“不与天争职”的同时,又肯定人能利用规律,顺应自然,来为人类谋福利。他说: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同上)

“参”就是参与。人能够适应天时,顺应地利,参与自然界的变化。人的这种能力,叫做“能参”。实事求是地运用这种能力,叫做“所以参”。例如,根据观测到的天象来预测以后天象的变化;分辨土地条件来种植适宜的作物;顺应四季变化的规律来适时安排农事;依据阴阳调和的道理来调理万物的生长,这些方面都是人们应该做的。随心所欲,叫做“所参”。例如,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自然,勉强去做那些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考察那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那就太糊涂了。

荀子以“能参”和“所以参”为基础,提出“制天命”的思想。他写道: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同上)

这里,荀子不赞成对自然界盲目崇拜和歌颂而无所作为,他对改造自然、战胜自然充满信心,对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前景抱着乐观的态度。他认为如果能够发挥人的能动性,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人们就可以创造出财富,过富裕的生活。

荀子从“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出发,批评世俗迷信。他说:

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同上)

行星陨落,树木发出怪响,这类自然现象什么预兆也不是,只不过是罕见罢了。因为罕见人们觉得奇怪,这是可以理解的,产生畏惧那就错了。

当时又有所谓“骨相”迷信,从观察人的形体颜色,推断吉凶善恶。荀子认为人的善恶吉凶取决于“心术”是“正”还是“恶”,与“骨相”无关。他举例说,仲尼、周公、皋陶、禹、汤等圣人的相貌并不出众;桀、纣等暴君都长得魁伟俊美;乡曲那些轻薄之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荀子·非相》)。然而他们行为不正,犯法作科,“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同上),这些事例正说明祸福不系于“骨相”。

荀子对祭祀,卜筮作了新的解释。他说:

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荀子·天论》)

他不相信求雨的祭祀可以使天降雨,卜筮可以预知未来。人们之所以举行祭祀,进行卜筮,只是出于礼节仪式的考虑。如果真的认为祭祀和卜筮有神秘作用,那就会造成灾难。这就是“神道设教”的思想。但荀子主张祭祀和卜筮,这与他维护宗法制的政治主张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