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与宇宙的双重关系

人与宇宙的双重关系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人与宇宙的双重关系首先,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物质关系。虽然,看起来人与宇宙的“精神关系”来源于、依赖于人与宇宙的“物质关系”,但是“精神关系”比“物质关系”更能动、更重要。此论在人与宇宙的“物质关系”中是真知灼见。

一、人与宇宙的双重关系

首先,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物质关系。

这种物质关系具体说就是人的感性肉身与宇宙存在的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关系。作为生命存在形式的人本身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大脑在内的人体的所有器官都是物质的,都可以通过科学手段将其分解还原成物理学意义上的分子乃至原子、质子、电子等基本粒子,而大脑则可以分解还原成约140亿个(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约含1000亿个)可供科学观察研究的物质的神经元(脑细胞)。

人是宇宙间万万千千物质存在具体形态的一种,如果人缺乏由理性思维器官创造的抽象概念体系及其所由构成的包括寻绎X在内的精神活动,那么,人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就只能是物质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地球上,除了人以外的其他动物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就是单纯的物质关系,尽管相比于植物、无机物,动物具有感觉甚至意识,但由于缺乏创造和运用抽象概念的精神活动,无从形成与物质世界相对应的理性世界,因而动物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也就只能是物质关系。事实上,处于进化发展早期和其他动物相差无几的人类和宇宙之间也只是物质关系。

其次,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精神关系。

这种精神关系具体说就是人的理性思想与宇宙存在的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关系。精神关系是由具有思维、能创造概念的人的大脑创生和决定的。因为人有大脑,而大脑是宇宙中极为复杂、极为特殊的物质存在形态,大脑的特殊性、神奇性就在于能够创造抽象概念。大脑创造了抽象概念便创造了理性世界,大脑运用抽象概念认知和把握世界(宇宙)的过程就是精神活动的过程。有了理性世界和精神活动,便有了从物质当中独立出来的物质本身的对应面,便形成了人和宇宙之间的另一层关系——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虽然,看起来人与宇宙的“精神关系”来源于、依赖于人与宇宙的“物质关系”,但是“精神关系”比“物质关系”更能动、更重要。如若局限于“物质关系”,就只能得出“宇宙之人(人是宇宙的人)”的结论;如若着眼于“精神关系”,那么得出“人之宇宙(宇宙是人的宇宙)”的结论便是顺理成章的事。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但能够反映客观物质,而且能够创造客观物质(物质存在形态,或第二自然——引者注)。作为宇宙间高等智能生物的人的“精神”,能够厘清人和宇宙之间的“物质关系”及“精神关系”,能够寻绎、思辨、阐释甚而把握人和宇宙关系问题中的最大悬疑——与物质生成之谜密切相关的哲学本体X,而且能够改造创新一切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也就是说能够改造创新整个世界。

当然,这种对于宇宙的认识尤其是对于宇宙的创造都需要借助物质手段,通过物质改造物质,如同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所阐述的,人可以通过智慧让物和物之间互相作用,从而达到人自己的目的,犹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般。马克思在《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一书中也阐述过类似的思想。

上述两种人与宇宙的关系中,“物质关系”是手段,“精神关系”是目的,“精神关系”暂付阙如的其他动物或者理性世界形成之前的人类,只能是既以物质关系为生存手段,又以物质关系为生存目的,吃饭就是为了活着,活着就是为了吃饭,是物物的交换和循环,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而作为高等智能生物的人则不同,人既可以通过与宇宙的“物质关系”实现肉体生存的需要,还可以通过“精神关系”实现理性发展的需要。人在“物质关系”中只满足动物的欲望,而在“精神关系”中才满足理性的渴求。

入世务俗、以人为本的孔大圣人有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此论在人与宇宙的“物质关系”中是真知灼见。饕餮美食、大快朵颐以满足食欲,男女爱恋、缠绵缱绻以满足色欲,确实是人终其一生孜孜以求的“人之大欲”(孔子本人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家,另外,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的孔子钟爱心仪的美色也是有案可稽的。尽管这方面孔子极力否认,甚至指天发誓,不像后来者孙中山、张学良等人那样率真、坦诚),但这只是局限于“物质关系”中满足感性的物质欲望,而这种“食”和“性”的欲望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

人除了物质的肉身欲望的满足对象“饮食男女”这一“人之大欲”,还有精神的大脑欲望的满足对象最高概念X这一“人之大欲”,精神的“人之大欲”远在物质的“人之大欲”之上。精神的“人之大欲”的满足,使人成全为完整意义上的真正的人,成就为自己和物质世界的主宰。虽然,在浸透铜臭、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许多人的精神异化了,浑浑噩噩、醉梦迷失在了物质的“人之大欲”之中,精神的“人之大欲”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看重和钟爱,但是,又有谁能够否认崇高神圣的精神的“人之大欲”对于人的理性的价值、意义的重要性呢?人生走一遭,说不定许许多多的人会有朝一日醍醐灌顶、拨云祛霾、幡然顿悟、回心向“X”,也钟情和追求“精神关系”中的“人之大欲”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