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与建筑的关系

人与建筑的关系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用“消费者”来代替“用者”或者“观者”作为建筑受众的称谓应该是合理的。“消费者”提法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把用者与观者统一在一个命名之下,关键意义在于,它表征了建筑价值的转移:既然几乎所有人(受众)都可以,而且也不得不通过建筑的符号部分来消费建筑,那么至少对于绝大部分受众而言,建筑的符号价值成为首要的价值,而受众对符号的感知成为他们与建筑相关联的主要方式。

3.4.1 人与建筑的关系

自从机械复制品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就在不断发生变化。本雅明在电影产生的初期发现了这种变化的端倪:

“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性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在电影院中,观众个人的批判态度和欣赏态度都化解了,这就是说,其主要特点在于,没有何处比得上在电影院中那样,个人的反应会从一开始就以眼前直接的密集化反应为条件的。个人反应的总和组成了观众的强烈反应。个人的反应正由于表现了出来,因而,个人反应也就被制约了。”[28]

这是一个集体经历如同鲍德里亚所说的“符号化过程”。这种符号化在影视、网络主导的大众传媒时代加速地发生着。在今天,我们对建筑的使用或者观赏都被纳入到一个庞大的符号消费的系统中人与建筑不复有曾经以为的那种单纯的关系,那种关系曾经使我们非常周全地要求了建筑的“实用、经济、美观”,并尽量公正地实现它们。而如今,这种需求改变了。

人与建筑的关系的演变过程,就是建筑之于人的价值发生转移的过程。为了简单地说明这个过程,让我们基于传统认识假设一个略显简化的前提建筑信息包含了物质部分和符号部分,前者对应于物质性的使用价值,后者对应于非物质性的符号价值。这里尝试用简单的图式来表明变化的过程:

在建筑的初始阶段,物质部分与符号部分完全融合在实体之中,不可分离,对于人而言,建筑的使用价值与符号价值交融在一起,不分彼此[图3.16(a)]。当人类具有以各种方式再现建筑的能力,建筑与人的关系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符号部分可以从实体中分离,出现了文字和图像记载的建筑,建筑的符号价值得以独立作用于人[图3.16(b)]。机械复制技术的诞生,使得被再现的建筑符号在规模复制下可以被更多的人接收,这意味着享受建筑符号价值的人开始在数量上超过了享受建筑使用价值的人,这是第三个阶段[图3.16(c)]。在以图像为主要媒介的大众传播时代,建筑与人的关系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建筑的符号部分被大规模地复制成图像和影像,弥漫在现代城市的消费环境中,当建筑的使用价值在有限个体的消费中实现时,建筑的符号价值则是在所有人的消费中实现[图3.16(d)]。

img68

图3.16 人与建筑的关系演变图示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所以,用“消费者”(consumer)来代替“用者”(user)或者“观者”(viewer)作为建筑受众的称谓应该是合理的。它包含了“用”和“观”两种体验方式。当然,用者和观者在与建筑的关系上有许多差异。路易·康早年设计的宾大理查德斯医学研究中心大楼(Richards Medical Research Building)被当时公认为“美国二战后最优秀的建筑之一,高大、挺拔、庄严”,然而它的使用者们却觉得“太高了,窗户太大了,不太好工作”,“采光不好”,“房屋朝向有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麻烦”[29]。张永和在北京设计的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楼(1998)以其“造型新颖,结构独特”特别是他的“推拉折叠平开门”被各媒体报道,但工作在其中的科学家们却不怎么喜欢这个建筑,因为“它的玻璃太大”、“它的空间太冷漠”、“给人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等[30]。用者与观者之间在建筑评价上类似的反差之所以屡见不鲜,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与建筑的关系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表3.2中,我扼要列出了这些差异的主要方面。

表3.2 用者/观者与建筑的关系比较

img69

*心理研究表明,人所获得的信息80%以上是通过视觉来把握的。但是随着交互技术的发展,也有理由相信将来建筑赏用者可以通过媒介接收到触觉、嗅觉等其他感观信息。

“消费者”提法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把用者与观者统一在一个命名之下,关键意义在于,它表征了建筑价值的转移:既然几乎所有人(受众)都可以,而且也不得不通过建筑的符号部分来消费建筑,那么至少对于绝大部分受众而言,建筑的符号价值成为首要的价值,而受众对符号的感知(主要以视觉的方式)成为他们与建筑相关联的主要方式。文丘里近年来的主要建筑观念呼应了人与建筑关系上的这种转变,他在与库哈斯的一次谈话中说:

“别忘了,这是信息时代,同样也是电子时代,因此关键的是招牌(signage),而不是工业性的装饰……其他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处在一个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建筑应该拒斥抽象的形式,而推销(它的)电子图像!”[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