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的实践路径研究

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的实践路径研究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北师范大学 管立国摘 要: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社会企业概念的界定,从大学生、高校和社会企业三维视角探讨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的可行性,尝试借鉴英国培育和发展社会企业的经验,探讨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的实践途径,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给出推动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东北师范大学 管立国

摘 要: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社会企业概念的界定,从大学生、高校和社会企业三维视角探讨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的可行性,尝试借鉴英国培育和发展社会企业的经验,探讨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的实践途径,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给出推动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企业 实践路径

社会企业在欧洲、美国和英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功能,特别是在解决残障就业、儿童保育、社区服务等一些社会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企业“价值引领,市场驱动”的核心特性,为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愿景,因此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社会企业创业人才。近年来,培养社会企业人才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尽管社会企业创业在我国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对大学生这一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群体来说,以社会企业创业为突破口,进行创业教育与实践,对于培养社会企业创业人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社会责任匮乏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企业的概念界定

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SE)最早源于法国经济学家蒂埃里·让泰提出的社会经济概念,他认为,社会经济不是“以人们衡量资本主义经济的办法即工资、收益等来衡量的。它的产出是把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的”[1]。随后,国外众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社会企业的理解。

(一)国外关于社会企业的概念界定

1.欧洲对社会企业的概念界定

在欧洲,社会企业一词主要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Development,OECD)于1999年发展出的新概念,认为社会企业是“任何为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私人活动,它依据的是企业战略,但其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而且它具有一种为社会排挤和失业问题带来创新性解决办法的能力”。并在2003年出版的《变革经济中的非营利部门》(The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一书中,对于社会企业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指出社会企业乃是介于公私部门间的组织,其主要形态为利用交易活动以达成目标及财政自主的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除采取私营部门的企业技巧外,亦具有非营利组织强烈社会使命的特质,社会企业的主要形态包含员工拥有的企业、储蓄互助会、合作社、社会合作社、社会公司、中型劳工市场组织、小区企业及慈善的贸易部门,其主要活动包含两个领域:训练及整合劳动市场排除的员工,传送个人及福利服务。

而欧洲委员会认为社会企业是合作社(co-operatives)与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rganizations)的交叉组织(crossroad),其中合作社包含劳动者合作社(workers’coops)及使用者合作社(users’coops),非营利组织包含生产型非营利组织(production oriented NPOs)及倡议型非营利组织(advocacy oriented NPOs),而社会企业偏向劳动者合作社与生产型非营利组织的混合体。同时,欧洲委员会下的社会企业网络(EMES),也设定有关“社会企业”的社会指标,它们是:由一群公民首创;以资本所有权为基础;牵涉到受活动影响的人们的参与;有限的利润分配;以及施惠于社区的清楚目标。[2]这些指标实际上对社会企业的特征进行了清晰的描述。

图1 欧洲社会企业概念图

安东尼奥·托马斯(Antonio Thomas)指出,社会企业乃是第三部门的要素之一,它是社会经济的另一种形式。社会企业发展出一种全新精神的企业形态,而社会企业的起源代表从传统福利系统转变为混合系统的过程。[3]卡罗·波兹卡(Carol Borzaga)和桑特瑞(Alceste Santuari)认为,社会企业则是兼具社团与合作社两种法律地位,且经常超越法律的允许,从事组织活动,部分国家给予社会企业正式法律地位的认可,其未来应吸纳更多的商业盈余及企业活动。[4]

2.美国对社会企业的概念界定

美国倾向于用“社会企业精神”来代替“社会经济”这一概念。[5]而“社会企业”则被视为一种主要以收入为基础来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例如丹尼斯·杨(Dennis R.Young)就认为,社会企业是指采取企业的方案及商业活动,它以促进社会进步或对公共财政有所贡献为目标,若再进一步从结构决策的角度分析,社会企业包含两种界定方式,其一为营利的商业组织对于公共财政的贡献,其二为非营利组织透过商业化手段赚取盈收。而依据此两种界定方式,社会企业乃是一个连续体的组织,并可区分成三种组织形态,包含企业慈善、社会目的组织及两者之间的混合组织。[6]

图2 社会企业光谱

狄兹(J.Gregory Dees)则指出,社会企业一词并非单纯为财政目标而存在,而是一种多元混合的综合体,他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企业光谱”概念(如图2所示)[7],从主要动机、方法和目标以及主要利害关系人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企业与传统的非营利组织和私人企业之间的关系。在他的社会企业光谱中,社会企业是处于纯慈善(非营利组织)与纯营利(私人企业)之间的连续体,此种概念也揭示出非营利组织商业化或市场化是其转变为社会企业的途径。

3.英国对社会企业的概念界定

社会企业作为一种独特的组织形式,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概念还不统一的,使用最广泛的社会企业定义是英国贸工部(DTI)在2004年提出的,即社会企业是“具有某些社会目标的企业,营利主要按照它们的社会目标再投放于其业务本身或所在社区,而非为企业股东和所有人赚取最大利润”[8]。该定义强调了组织的非营利性和盈余再投资的重要性,这是社会企业区别于商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特点。因此,社会企业经常被称为“社会目的企业”,它不是为了营利,也不是为了慈善,而是为了实现社会使命,它的显著特点是兼具社会目的和商业手段。简而言之,社会企业就是“价值引领,市场驱动”[9]

英国政府把社会企业定义为:拥有基本的社会目标而不是以最大化股东和所有者的利益为动机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再投入到企业或社会之中。这一部门的代表机构——社会企业联盟(The Social Enterprise Coalition)同样把社会企业定义为:一种为了社会目标而在市场中进行商业活动的组织,利用商业手段实现服务社会公益目的的社会组织,其财务盈余依法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再投资,而非分配给股东或企业所有者。

(二)国内关于社会企业的概念界定

国内社会企业研究者舒博将“社会企业”定义为:公民在社会责任感驱动下,依法自愿结社形成并采用市场化运行方式,以实现社会公益为使命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10]公益性与市场性有机结合,兼具公益与商业双重特性成为学界界定社会企业的共识。时立荣(2006)认为,社会企业是一种以企业战略和社会目的为共同特征的性质双构性实体组织,它以社会性价值选择为目标,提供具有经济和公益双重功能的产品和服务。[11]丁开杰(2009)指出,与商业企业相比,社会企业是针对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创新,形成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的一种纠正或补充。[12]王名和朱晓红(2010)将社会企业定义为一种介于公益与营利之间的企业形态,是社会公益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表现为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双重属性、双重特征的社会组织。[13]高传胜(2013)指出,社会企业是不同于传统非营利组织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普通企业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它的持续发展是对社会问题日渐增多、而传统的社会三大部门未能给予充分有效解决的一种理性回应。[14]郑胜分认为,基于社会目的,社会企业指的是私人企业的非营利化;基于经济目的,社会企业指的是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15]

二、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的基础优势

社会企业始终处于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压力下,因此往往需要在动态调整中实现成长(Dees和Anderson,2004)。[16]社会企业的创办者既需要有创新精神还需要有社会责任感。随着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社会企业的发展与高校大学生创业氛围的日益浓厚,大学生进行社会企业创业的一些优势也越来越凸显。

(一)大学生在社会企业创业中的人力资本积累与创新精神优势

丁晶晶(2014)总结和研究了社会企业蜕生的基本条件有使命感与责任感、关注公益、成功的商业手段、员工福利、社会资本和社会美誉度。[17]大学生群体积极进行社会企业创业,更符合社会企业蜕生的6个基本条件。

1.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公益精神。大学生群体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人群之一,既精力充沛又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他们接受了多年的学校教育,有较高的精神素养,关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群体相对其他群体而言,更容易将创造社会价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内化为一种信念投入到组织运行过程中,这种使命感会吸引更多大学生加入到创业行列,提升组织内部成员的使命感,进而为社会企业的发展和运行获取更多的支持,募集到更多的资源。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影响下,企业成员对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社会事业充满激情,也就更愿意奉献于组织运作和社会公益事业中。

2.大学生群体掌握了基本的商业理论知识。大学生通过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有相对完善的基础知识和人格,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快,甚至是潮流的引领者,思维普遍活跃。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运用IT技术能力强,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就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领域。“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之一,大学生创业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通过创业增加他们的社会知识和阅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更能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创业中的智力资源。

3.大学生群体对福利的要求水平较低。处于创业阶段的大学生,没有家庭负担或是家庭负担较小,内部员工的福利水平要求比较低。其创业过程还可能获得家庭或家族的支持,国家也有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创业。

4.大学生的创业企业社会美誉度较高。大学生在市场运作过程中,遵守市场游戏规则,有一定公信力,其具备社会精神的社会企业,将会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也表明了其有一定的社会美誉度。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更为容易地建立社会企业和客户,社会企业和投资人、委托人之间的信任。大学生进行社会企业创业,可以更容易通过公益事业这一中介平台,吸引和联系到更多具备高度社会资本的人群来进行合作,这种合作必然基于高度的信任。

(二)高校的跨学科资源能为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提供有力平台支撑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业,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高校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和实践过程中,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方面资源支撑,推进大学生实现创业和以创业拉动就业。

1.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需要高校的创业教育平台。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学校创业课程共有17门,内容几乎涵盖创办一家企业的各个方面。创业教育课程需要教学者拥有实践经历和创业经验,能够为大学生创业过程提供指导性建议。

2.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需要高校的知识资源平台。高校知识资源是指高校所拥有的能为其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知识成果和能力的总称。李湘玲(2011)指出知识资源是高校生存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18]知识资源不仅包含高校已经拥有的知识产品和成果,还包括高校不断创造和生产这些产品、成果的能力和机制,将已有的知识加以组织并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将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与高校的知识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将高素质人才和产学研过程紧密联结,有利于高校知识资源的市场化,也成为社会企业创新的有效驱动力。

3.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需要高校的人力资源平台。在进行社会企业创业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整合高校人力资源。创业大学生需要跨学院、跨专业咨询相关的创业知识,与其他学院的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长期的探讨中组成创业团队,融合各专业特长,以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团队的整合。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在高校中沟通渠道、组织人员、运营企业又能推动大学生进行社会企业创业。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跨院系跨专业的知识共享与集体智慧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业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三)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更能充分满足社会企业对创新的需求

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都是以机会认知和机会识别作为创业过程的起点,只不过社会企业解决的是社会问题和创造社会价值(Mair和Marti,2006;Dees,2007)。[19][20]Corner和Ho(2010)基于跨案例研究认为,社会企业的机会识别与开发是一个有机循环的过程(如图3所示)。机会的识别与开发,始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及其产生的创意。[21]

图3 社会企业的机会识别与开发物质循环过程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企业创造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创新性想法会不断更新与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大学生不仅有利他主义品格与社会使命感,善于整合资源,还富有创新意识和拥有创业技能,能脚踏实地地把公益理念或是社会企业理念落实到具有现实性与操作性的项目之中。社会企业创业与大学生在品格上体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在实务运作中实现市场性与公益性有效结合,更好地满足社会企业对创新的需求。

三、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的实践路径

(一)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的扶持培育路径

1.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的专业支持。社会企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英国在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创办了全球青年创业大赛,鼓励青年创业家们在创业时选择能够带来社会价值的事业,例如环境保护、改善公共卫生、支持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等。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将创业和创新商业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并且一直活跃在社会企业研究领域。由此可知,在大学生进行社会企业创业的过程中,高校的作用非常重要。高校的学者首先要重视对国内外社会企业发展的调查和研究,建立社会企业创建的相关知识体系,鼓励有创业意愿的师生对社会企业的相关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增加社会企业的创业者与创业成功者的横向交流。

2.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的平台支撑。大学生有创新的思想和创造力,但是缺乏商业洞察力和可操作性创业技巧,因此在创业之初常遇到难题。牛津大学创办了“创业赛德”项目,为许多想创业的牛津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还为他们提供创业时所需要的学术专业支持和人脉关系支持。在该项目下,创办了“斯科尔社会创业中心”和“牛津科学创业中心”,还经常邀请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企业领袖人物给学生上课,讲述高科技公司在硅谷创业的经验和教训,为创业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机会等。同时,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带给学生最前沿的创业实践,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不断努力。为培育大学能够成功进行社会企业创业,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大学生进行社会企业创业的环境、平台建设。通过定期召开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研讨会,对创办社会企业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发挥高校知识资源的作用,主张跨学科的创业理论与实践交流;提供相应的奖学金,鼓励专家学者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

3.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的资金支持。大学生创办社会企业,特别是在起步阶段,经常会因为缺乏资金而寻求外部资助。对此情况,英国的“牛津大学商业计划大赛”每年就不同主题进行创业项目设计,参赛项目的投资资金不限,而评委包括国内外著名企业家、风险投资人、政府决策制定者、大学学术权威和大公司经理等。大赛不仅设定奖金,而且可以获得评委给出在创业上的建议与帮助,更有可能得到一笔风险投资,实现创业梦想,吸引了很多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参加。国内也有类似的商业计划大赛,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例,企业对参赛项目的签约数和签约金额均不理想。对比“牛津大学商业计划大赛”的成功经验,在举办类似创业大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营造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积极邀请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对优秀的创业计划给予更多资金支持或是风险投资,促进大学生创业知识向创业能力转化。

(二)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的宣传推广路径

1.表彰奖励成功创办的社会企业。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企业及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上的作用至关重要,表彰奖励成功创业的典型企业,有利于识别、鼓励、推荐和推广创新的社会企业模式。在英国,一旦有大学生创办的社会企业持续经营,高校、地方和国家级别的媒体都对社会企业进行了大量和持续的报道。英国的贸工部、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设立了国家社会企业奖项“企业化方案奖”。通过社会各界的积极宣传和鼓励,成功的社会企业提高了社会影响力,提升了企业的社会美誉度。由此可知,大学生成功进行社会企业创业,高校和社会媒体需要对其宣传和鼓励,甚至可以邀请成功创业者在各种会议上发言介绍社会企业,可以邀请企业界人士到企业实地参观,提供沟通交流机会。

2.推广成功创办的社会企业。通过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和电视电台展开对社会企业的宣传。比如,英国政府不仅在国内推广社会企业的成功案例,还积极与世界各国交流经验,推广社会企业发展的英国模式。在网络普及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加强对成功创业的社会企业的宣传,加深消费者对社会企业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提升社会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

3.在企业界建立对社会企业的信任。大学生进行社会企业创业需要证明自己,赢得社会美誉度。为建立对社会企业的信任,英国政府成立了社区公益公司管理局,负责监管社会企业活动运行,确保该法人团体履行法律责任,接受投诉,依法处理相关纠纷,若该机构发现社会企业行为不符合某社区的利益或未遵守资产锁定的规定,便会采取执法行动,或撤换组织董事或将该组织作清盘处理。除了政府专设相关机构对社会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外,学术界也可以建立一套针对社会企业的基本行为准则和一套资质鉴定体系,从而使大学生在进行社会企业创业过程中可以被清晰识别和授信。这既能满足社会企业提升组织绩效和测量其社会影响的需要,也能为社会企业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标准体系提供前提条件。

(三)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的发展支撑路径

1.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需要政府支持。在英国,有4个政府部门专门负责制定和协调与高校创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即教育和技能部、贸工部、财政部和首相办公室。为建设创业文化以推动大学生创业,四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以开展教学研究和服务大学生创业。英国政府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政策上,在资金保障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英国创业教育的资金主要源于政府投入,如高等教育创新基金、科学创业挑战基金等。除此之外,通过各种途径募捐,按照市场化机制有针对性地增加资金来源,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基金,进一步拓宽创业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目前,我国对社会利益和公共需求的认识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养老保障、就业和社会保障已成为全社会基本的公共需求,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也日益成为社会成员有意识的普遍需求。我国已经出现的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不仅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也成为引发社会问题的关键因素。根据英国社会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社会企业能够在环境保护、弱势群体医疗和教育、职业培训、药物滥用康复、社区建设、扶贫、文化艺术保护等众多领域创造出值得在全社会推广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模式,而且社会企业致力于开发主流商业企业不能或不愿介入的市场领域。因此,政府应从政策支持、机构设置、开放的金融政策扶持大学生进行社会企业创业,使社会企业通过商业运作模式,为社会提供更为专业化和切实有效的公共服务。

2.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需要社会企业同行支持。社会企业的发展是一个组织领域的发展,也是一个行业的发展。在社会企业领域内,各个利益相关方密切交流信息并且秉持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的共同使命至关重要。在英国的欠发达社区当中,社会企业能够持续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进入主流劳动力市场,提升他们的精神和社会生活质量,减少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减少当地环境污染,提升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当地居住和投资环境。但是,社会企业在创办和经营过程中,会遇到不同于商业组织的问题和难题。大学生在经营社会企业的过程中,虽然有高校的支持和政策扶持,但是难免在主流经济和社会活动之外遇到难题。这就需要通过加强社会企业同行之间的交流,增强创业者改进社会状况的信心和意愿,积极商讨解决方案,使其能够平衡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社会企业的持续发展积累经验。

3.大学生社会企业创业需要多元的社会网络体系支持。与社会企业的利益相关的机构包括非营利组织、商业企业、社会化媒体、学术研究机构等。在英国,许多企业和传媒也在项目、经费和研究等方面,积极参与和支持大学生进行社会企业创业。如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创业教育者联盟等,都积极致力于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许多知名大学的学生面向全国,成立创业网络,链接国家创业计划和创业中心的信息资源创立自己的企业。英国民众也对社会企业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英国上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居民积极宣传、推广社会企业的公益性。社会企业开发的产品与服务如符合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即使价格比市场同类产品或服务稍高,民众与社会组织团体一般也会基于“道德经济”理念购买。

参考文献

[1]刘继同译.社会企业.中国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197。

[2]OECD,The Non - 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OECD,2003:299。

[3]杰里米·里夫金.工作的终结——后市场社会的来临[M].王寅通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4]EMES.Targeted Socio-Economic Research.EMES,1996.

[5]Thomas,Antonio.The Rise of Social Cooperatives in Italy [J].Voluntas15(3):246-247.

[6]Borzaga,Carol,and Alceste,Santuari.New Trends in the Non-profit in Europe: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in OECD(ed.),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OECD,pp.31-59.

[7]Van Til,Jon.Growing Civil Society: From Nonprofit Sector to Third Space[M].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0:13.

[8]Young,Dennis R.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J].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2003,12(2):139-157.

[9]Dees,J.Gregory.New Definition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Free Eye Exams and Wheelchair,2003.

[10]DTI.Social Enterprise: a Strategy for Success [R].London: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2002.

[11]王世强.“社会企业”概念解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2]舒博. 社会企业的崛起及在中国的发展[D].南开大学,2010。

[13]时立荣.社会企业:实践中一路走来[N].中国社会报,2006-08-07001。

[14]丁开杰.“社会企业”能服中国水土吗[J].社区,2009(9):43-44。

[15]王名,朱晓红.社会企业论纲[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0(2):1-31。

[16]高传胜. 社会企业:反贫困和社会救助的新力量[N]. 中国社会报,2013-10-21003。

[17]郑胜分,王致雅.台湾社会企业的发展经验[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0(2):32-59。

[18]Dees J G,Anderson B B.Scaling social impact[J].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2004(1):24-32.

[19]丁晶晶. 从商业到公益:社会企业内生路径的要素和发展模式研究[J].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4(1):23-29。

[20]李湘玲.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技能提升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10):63-65。

[21]Dees J G.Tak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seriously[J].Society,2007,44(3):24-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