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新内容

构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新内容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大到创业计划大赛,小到提出一个“新点子”,都应纳入创业教育范畴。带领学生组织好社会调查,从中发现、挖掘新的“点子”;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与科技文化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和智力优势。

现在部分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缺乏敢闯敢试、创新、合作等精神,而这些精神恰恰是浙商创业精神的主要内涵和典型特征。因此,可以浙商的创业精神为指导来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培育大学生自主的创业意识

一是不能靠竞争现岗,要创造新岗。是选择竞争现岗就业为主,还是选择自己创造新岗为主,这关系到就业的导向教育。大学生要明确自己今后的就业意向,不能做现代社会现有工作岗位的挤占者,不能坐享其成抢占社会有限的就业机会,而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和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让更多的人就业。

二是不能靠岗位维持,要靠岗位创新。许多大学毕业生即使找到了工作岗位,因为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仅仅是简单地在岗维持,不能为单位创造出更好的局面和工作业绩而丢失就业机会。要引导学生放弃一找到工作就意味着一劳永逸的念头,树立起找到工作仅是创新开始的职业工作意识。

三是不能仅靠岗位就业,根本出路在自主创业。大学生是生产力主体性要素中属于最具发展潜力和后劲的一部分,应该是社会未来先进生产力的物质承担的主体力量,其关键在于大学生毕业后能否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培育大学生艰苦的创业意识

任何成功的创业者都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艰苦创业精神,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失败、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就是艰苦创业的精神。[1]创业必须要贡献时间和付出努力,承担相应的财务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风险,并获得金钱的回报、个人的满足和独立自主。[2]在创业初期,困难和挫折往往是无法预料的,诸如销路问题、质量问题、管理问题、资金问题、人员问题,等等。没有艰苦创业意识的创业者,在这些困难面前,会心灰意冷,停滞不前。

培养大学生艰苦的创业意识应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在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定上,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上,要教育学生刻苦学习,奋力拼搏;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作风上,要教育学生艰苦朴素,克勤克俭,不铺张,不浪费。

培养大学生艰苦的创业意识应有以下三方面的途径。一是要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勤俭节约与必要的生活改善方面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适当提高消费水平是必然的,勤俭节约不是要过苦日子。但是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铺张浪费,不仅不符合国情,而且会玩物丧志,失去开拓进取的动力。二是在校园内外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通过实践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钱来之不易”。三是用浙商艰苦创业的典型事迹去激发学生艰苦创业的热情。

三、培育大学生冒险的创业意识

目前,几乎所有创业者的定义都会提到风险承担这一因素,承担风险,无论是财务方面、社会方面的风险,还是心理方面的风险,是创业过程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3]在国外,人们通常认为,“企业家”是“有冒险精神的一群人”,冒险是他们区别于其他人群的显著特征。创业者要承担多种风险,风险缠绕创业的全过程:选择创办企业,就可能有丢掉有保障的工作,升职、晋级的机会风险;创办企业要投入金钱,就有赔赚的财务风险;创办和经营企业,投入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可能给家庭带来不稳定的风险;企业随时面临倒闭,还有经常承受精神风险;以及选择技术、强占市场等每时每刻都要遇到的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风险,等等。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和成功动因研究方面专家大卫·麦克莱伦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具有高成就感的人同时也具有适度的风险承担倾向。创业者选择有风险的境地的同时,就选择了控制自己收入的多少,和掌握了自己命运。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说:“如果风险小,许多人都会去追求这种机会,因此利益也不会大。如果风险大,许多人就会望而却步,所以能够得到的利益也就会大些。”风险意味着机会,意味着财富。一个人创业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看一个人是否具有抓住机遇的胆量和气魄。因此,创业者要有充足的承受失败(承担风险)的勇气,这个素质往往成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为此,一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使他们既能看到自身的优劣,扬长补短,又毫不畏惧地迎接任何困难与挑战,既要有卓越的胆识,又要有坚强的意志、豁达的胸襟。二要介绍成功创业者的典型事迹,激励大学生敢于创业。是否已经有一家或一些成功创业的实例,对于潜在的创业者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一般而言,当人们准备创业的时候,其他人的成功经验可提供他们借鉴。[4]

四、培育大学生创新的创业意识

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业的两个核心的概念是“新颖”和“价值”。[5]创业的前提就是要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简而言之,就是要创新。按照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创新因而可以表现在技术、体制或知识等不同层面能够捕获商机。但值得强调的是,创业不等于科技创新,大量的新创企业也并不属于高新技术领域。[6]最主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一是学校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制定上要贯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素质、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树立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努力避免本科教学内容偏窄偏专的倾向,加强通识教育,使学生构建起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应加强综合性教育,做到文理交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开设活动课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大到创业计划大赛,小到提出一个“新点子”,都应纳入创业教育范畴。带领学生组织好社会调查,从中发现、挖掘新的“点子”;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与科技文化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和智力优势。

五、培育大学生合作的创业意识

一是大学生要有合作理念。所谓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达到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7]合作在科学研究中已成为一种趋势。美国社会学家哈里特·朱克曼对1901—1972年的28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统计发现,与别人合作进行研究的有185人。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合作的比例是41%,在第二个25年,合作的比例是65%,在第三个25年,合作的比例是79%。[8]同样在创业领域,合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的创业者个人很有能力,但是不善于将自己的能力外化为组织的能力,结果整个企业的运作就变成创业者个人的“独角戏”,创业者不得不独自支撑整个企业的运转,企业的其他成员爱莫能助,缺少的就是合作和团队精神。[9]二是要有合作能力。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赫华斯博士多年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在于人品的优势。“与同事真诚合作”是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言行孤僻,不善与人合作”是排在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10]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应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校园文化活动到社会实践,甚至可以开设专门团队训练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