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的分化与创业型大学

大学的分化与创业型大学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的分化与创业型大学邬大光各位好: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大学的分化与创业型大学》。今天,我拿到了易高峰的博士论文,题名《研究型大学与创业型大学》。看来,浙大对创业型大学研究比较多。现在关于大学的称谓,数不胜数,例如公立大学、私立大学、营利性大学、创业型大学、巨型大学、技术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独立学院等。

大学的分化与创业型大学

邬大光

厦门大学副校长、教授)

各位好:

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大学的分化与创业型大学》。对于这个题目,我没有做专门研究。但在过去几年中,我曾经审过几篇博士论文。其中第一篇博士论文是华东师大的,叫《企业家精神与现代大学》。今天,我拿到了易高峰的博士论文,题名《研究型大学与创业型大学》。另外,我还看过浙大的这方面的博士论文。关于创业型大学包括伯顿·克拉克的这几本书,大都由浙大翻译。看来,浙大对创业型大学研究比较多。对于我来说,也就只看了这些博士论文。但是,我对这个话题有感受,也去了好多学校。

大学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我们在座的各位对大学恐怕至少也有20年的感知,可我们能说清楚什么是大学吗?另外,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我们一直都在大量接触各种新的高等教育概念。例如,中国从去年开始,“协同创新”这个概念挺时髦,最近又有一个词挺时髦,叫MOOCs(慕课),然后还有我们今天讨论的创业型大学,都属于此类范畴。处在这样一个应接不暇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这些事情,我认为还是蛮难的。9月27日至10月4日,我在欧洲刚参加完一个全球性的研究生联盟,讨论的题目叫The Promises of Technology,中文可以译成《教育技术的展望》,或者《教育技术的承诺》,实际上也与这个有关。总之,我们现在会碰到各种新的东西。那么,对这种新的东西怎么看呢?由此,我今天大致讲这么几个内容。

一、大学的变化

当前,大学的变化实在太多了。例如,大学称谓在变、规模在变、功能在变、层次与类型在变、专业在变、评价在变、教学方式方法在变,等等。我们现在可以列出很多关于大学变化的东西,尤其是大学的称谓在变。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创业型大学,也是大学的一个新的称谓。现在关于大学的称谓,数不胜数,例如公立大学、私立大学、营利性大学、创业型大学、巨型大学、技术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独立学院等。现在有一些学校就界定自己为创业型大学,在宁波有几个学校叫教学服务型大学。10月6日,我参加了上海电机学院60周年校庆,他们把学校界定为技术本科大学。总之,在我国,学校根据不同情况,给自己取一个不同的称谓,这种情况非常多。同时,针对高等教育的这个概念,变化也挺多。例如,第三级教育、中学后教育、无边界高等教育等,表明大学的内涵与外延也在发生变化。

实际上,大学里面的概念变化也很多。以我们今天讨论的创业为例。创业是怎么来的?过去,我们上完大学叫毕业,十几年前叫就业,现在就业形势严峻,找不到地方就业,于是只好创业。再过十年,或许创业的空间都没有了,那时这个词也要发生变化。刚才前面有人提到图书馆的名字在变,确实有这么一回事。昨天,厦门大学举行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日活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今年4月份新盖了一个自称为台湾最好的图书馆。这个台湾最好的图书馆,已经不叫图书馆了,那叫什么?它叫Learning Center Resources,译成中文叫“学习资源中心”。类似的事情太多了。我们过去都叫教务处,现在有些学校不叫教务处了,称为选课中心,或者生涯指导中心;过去都叫学生处,今天这个名字也在变,有的称为就业指导中心、生涯事业中心等。我们过去叫学科专业课程、核心课程、平台课程、模块课程,现在最时髦的叫MOOCs。对此,我本来还不懂。但是,这次在欧洲参加一个主题为The Promises of Technology的会议,我提出,在中国,MOOCs中文直译就叫“慕课”,“羡慕”的“慕”。英文是什么?英文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这样,如果译成其本真的含义,这是“羡慕”的“慕”吗?不是!我们是音译。那么与MOOCs对应的词是什么呢?是Small Profit Online Courses。若译成慕课,那与之相对应的词怎么译?我还没有想好。但是,我们译成“慕课”,绝对不是Popular Courses这个意思。当然,这些东西移植到中国之后,我们到底怎么理解它,如何应用它,然后怎么变成在大学层面可操作的实践,对我们这些老师、管理者来说,这些东西值得研究。

在说大学这么多的变化时,我想到另外一个词。应该说,在描述大学变化最时髦的英语语境中,可谓zation。我们说modern,那就modernization。还有globalization、localization、professionalization,等等。我们今天讲创业型大学,英文是啥?英文是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这个音还很难发,也许再过几年就叫Entrepreneurialzation Universities。确实,现在不少词或者诸多现象,当其作为一种趋势已成为人们共识的时候,它往往就是以我说的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的,代表了一种变化趋势或方向。对此,我们很容易举例。例如,创业型大学是否在将来成为“创业化”的大学,我还真不敢说,但从大学已经发生的变化来看,基本上走了这样一条路径。因此,创业型大学是大学的一种变化,并且大学的变化首先是以新的大学形态出现的。不仅世界范围的大学在变化,一个国家的大学在变化,即使在大学内部,各种活动和组织也在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大学,只有变得快或慢的大学。总之,体现大学变化的标志性意义,就是出现新型的大学形态,这是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就是,即使一种新的大学形态没有出现,但在一所大学尤其是有一定历史积淀的大学,其内部组织各种活动也在发生变化。我们今天谈论的创业型大学,这两个层面都有。就拿浙大或者厦大来说,如果从创业型大学这个角度来理解,其变化重点体现在大学内部的组织制度和机制。这也是创业型大学的内涵,或者说大学变化和发展的内涵。对于第二种情况,更多地体现在新大学,例如浙江万里学院等。今天,我们经常提到沃里克大学。这所大学,我也去过。该校成立之际,就打出一个旗号,即是所谓的创业型大学。可见,大学的变化,主要是这么两种形式。对于这两种形式,我认为重心还在第一种。也就是说,在大学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将新的理念与制度运用到有一定历史时期的大学身上来。

二、创业型大学解读

我们回到主题上来,就是创业型大学到底是什么?我刚才说了,在我审过的这几篇博士论文里,尤其五六年前审的第一篇博士论文,我还不认为这些论文怎么高明,只给了一个中等的分数。实际上,在这些论文中,他们讲得很清楚了。我们说的这种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或Entrepreneurship,译成英文的时候,这个词纯粹是经济领域的。刚才叶之红老师也说了,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用这个词。实际上,这个词义完全是从经济领域转向教育领域的。但是,它不是转向整个教育领域,而是转向了高等教育;它转向高等教育,也不是转向整个高等教育的全部,而是转向高等教育中的管理教育,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外的商学院。企业家精神,正是在国外的商学院尤其MBA教育所推崇的一个理念。因此,它从经济领域转向大学里的管理教育,从大学里的管理教育转向整个高等教育,再从整个高等教育的活动转向人才培养。它转向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什么呢?就是从就业向创业转变,这个东西不是我说的,这是谁说的?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的。我们知道,1998年召开了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布了《世界高等教育宣言》,陈至立带着中国教育的代表第一次参加这个大会。实际上,在这个会议的前三年,即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开了大会,发表了《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这篇文章是谁翻译的?就是在座的叶之红和马陆亭他们所在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1995年译文一出来,我就看过这篇文章,该文提出了大学应该从就业向创业转变。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发布《世界高等教育宣言》的时候,就将此作为一个重要观点明确地提了出来。因此,当我把这个过程梳理一遍之后,大家就知道,整个创业教育或创业型大学这个概念是如何演变的,是怎样从经济领域到教育领域,从教育领域到管理领域再到整个大学,从整个大学里的整体活动最终到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来。虽然我没有做研究,但从过去几年中评审的论文来看,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这就表明,创业这个词,或者创业教育、创业型大学,实际上是从社会中非教育活动转向教育活动,从大学的某一项活动成为大学的整体活动,从大学与社会的这种结合或者大学的职能上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我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我给大家举几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2012年8月31日《环球时报》登载一篇文章,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做过一个统计,如果他们的毕业生创立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国家的话,那将是世界上第17大经济体。我估计,不少人看过这篇文章。我刚才说的这段话,是这篇大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等一下,我再讲这篇文章总体讲的是什么。

第二个案例,在金融危机之前的2008年,哈佛大学基金会有近400亿美金,相当于越南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排第66位,哈佛大学可谓“富可敌国”。2012年,哈佛大学基金会只剩316亿美金,仍然是世界最富的大学。

第三个案例,截至2013年3月,中国证监会公布的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名单上,有7所美国大学基金会上榜,除了2006年批准入市的耶鲁、斯坦福和2008年哥伦比亚和哈佛之外,2011年11月普林斯顿大学榜上有名;2012年8月和9月德克萨斯大学和杜克大学亦加入该行列。这些大学基金会获批的累计额度达到6亿美元。[1]这个表明什么呢?这说明,在美国前20强的大学中,已经有7所大学进入到中国资本市场。

第四个案例,麻省理工学院和密歇根大学的创业课程,占9—12学分。2010年4月和2011年的4月,我两次跟着教育部的代表团到密歇根大学,差不多听了40场讲座,其中就有一场专门讲密歇根大学的创业课程。密歇根大学的本科生培养,共120个学分,创业课程至少要6学分,在工学院则为9—12学分。专业不一样,学分不一样。也就是说,在120个本科生课程的学分中,涉及创业课程的是9—12学分。那么,整个美国大学有多少创业课程呢?有近2000门创业课程。这个数据来自哪呢?也来自我刚才说的第一个案例的那篇文章。为什么会出现案例一那种情况?即MIT毕业的校友成立的公司,如果组成一个经济体的话,相当于世界的一个国家,排在第17位。为什么MIT的学生这么厉害呢?这篇文章讲的正是创业课程在MIT的推进。

三、中国大学的选择

上面这些例子,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大学的这种能力。我们可以称之为创业能力,或者创钱能力,抑或其他能力。包括这两天陆续公布的诺贝尔奖,从一个大学整体来说,都属于创业范畴。你获得诺贝尔奖,是创业的结果;培养多少总统,是创业的结果;培养多少企业家,是创业的结果;培养多少人才,也是创业的结果。大家可能还会注意到,过去我们办大学,最关心这个大学有多少人获诺贝尔奖,出了多少总统等;最近这两年,国外做大学统计的时候,会说这个大学的校友创办的公司是世界第几大经济体。前不久,有统计说哈佛大学目前在世界500强的公司里,培养的CEO是36个,清华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现在培养的世界500强的CEO,只有4个,北大还没有,后来我问厦大,厦大也没有。那么,国内一流大学,世界500强公司的CEO各有多少个?继而发现,为什么过去关注大学的时候,我们更多地关注一所大学有多少人获诺贝尔奖、多少人当总统,而现在开始关注大学培养的学生怎么样?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我们所说的创业都蕴含在大学各个层面、各个活动当中,这是大学创业的本质。

回头再来说说诺贝尔奖这个事。这两天,北大郑也夫教授说,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没有一个在大陆受过中小学教育。他甚至认为,在中国受过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即使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也不会获得诺贝尔奖,因为12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得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了,只是一个考试机器。其实,这些问题与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是贴近的。我们今天所讲的创业大学或者创业教育,其核心和本质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还里还是有偏差的。从理论层面来看,创业大学或者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理念和精神。这是一种进取精神,或者说开拓精神,或者说改革精神,其核心是一种精神。这并不等于一所大学弄了多少钱,弄了多少科研项目,就能够怎么样。

创业型大学是理念和精神(进取精神),也是一种制度和机制。这种制度和机制,不是某个层面、某个个体的,而是整体的制度和机制。当然,这种整体的制度和机制,其构成需要从局部一点点积累起来。但是,它一定是整体的。另外,创业型大学还是一种文化和生态,更是一种可操作的行为。为什么我从这几个层面上来讲呢?就像我前面列举的,那些非常熟悉的西方的高等教育概念,我们对它们的内涵都没有理顺。例如,“协同创新”是什么?“协同创新”根本不是我国上级主管部门所启动的那种协同创新,真正的“协同创新”依然是以人才培养为依托的协同创新。我们现在的协同创新,都引到科学研究上去了。创业型大学,也是如此。又如“慕课”,它不是说这个课好,大伙儿都来听,它不是popular。实际上,“慕课”是指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变革中,整个教育技术对整个大学组织、大学制度、大学观念等方面的挑战。因此,今天不管理解创业型大学也好,还是那些试图接收与学习的所谓高等教育理念也好,我们必须把握它的内涵和本质,要从大学的整体上来考虑。实际上,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面对的、听到的或者看到的这些新的做法,大多局限在制度和操作层面,忽略了其精神和文化。无论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和制度,或者什么新的高等教育概念,最终都要体现在大学职能上。当它体现到大学职能上的时候,还是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职能上。对于创业型大学来说,也是如此。

四、几点结论

第一个结论:当我们面对高等教育各种新的理念,或者是一些新的做法,我们准备移植来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清楚什么是大学,大学是为谁而办,大学制度怎么设计,大学的使命是什么,否则,我们看似学了,但是没有学到真经,或者学偏了。在我国今天的大学中,从跟踪世界潮流上来说,我们跟踪得并不算慢。关于创业型大学的书在国外一出来,我们浙大马上就有人翻译了。应该说,我们对各种新东西的接受速度还是蛮快的。在我国今天的大学中,各种制度不可谓不多、不全、不细,但实际产生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相反,体现大学精神的文化因素在减少。在大学中愈来愈强化的“制度现象”,正在加剧大学人对大学制度的抵触情绪。因此,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时,应该考虑大学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创业大学。

第二个结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大学,要正确认识大学,寻找办大学的规律。今天,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与对大学的认识肤浅有关。因此,在办大学这个问题上,有很多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和澄清。说到底,我们对怎么办大学还不是十分清楚,对办大学的规律的摸索还处于积累经验阶段。我们今天当成“真”的东西,都是在精英教育起点上做的,或者在计划经济起点上做的,它们现在已经不能涵盖今天所有的大学。我们没有本真的结论,但当前这些关于本真的认识,确实已经不适应当今大学的发展。

第三个结论:对追求创业大学的人来说,理念和制度比结果更为重要。我们要在学理上重新认识大学的使命,只有在学理上把大学的使命认识清楚,我们才能谈论学校是创业型大学、技术本科大学还是营利性大学,抑或教学服务型大学等,我们才会做得更实。这些,都与培育大学的精神和文化相关,都与大学的专业化管理有关。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注释】

[1]《厦门日报》2013-05-06,第10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