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路径选择及对策思考

构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路径选择及对策思考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路径选择及对策思考赣南师范学院 王扬铭 方经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构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创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

构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路径选择及对策思考

赣南师范学院 王扬铭 方经奎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必要选择。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创业教育却相当薄弱,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阻碍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创业型人才,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人才需求变化的新要求,也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构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一、在地方高校大学生中实施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

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拓展了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和实践探索的新领域,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质量工程,在地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有深厚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4月在汉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突出强调要加强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会议指出,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教育和培训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会议认为,创业能力包括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对承担风险进行计算的能力;懂得基本的企业经营概念,如生产力、成本和自我创业的技能。正在全球兴起的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以便能在社会生活中随机应变地进行创业活动。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而萌发的创业教育,正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

(二)创业教育对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大国,就业压力大,如何有效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面临严峻挑战。根据国际经验,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创办“民营性质”的中小企业,既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又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大的作用。社会呼唤高素质的创业者,地方高校不但要继续成为工程师的摇篮、工商管理人员的摇篮,也应该成为企业家的摇篮。创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我国持续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巨大的市场、无数等待开发的领域,蕴藏着无穷的商业机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三)创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机制创新的必然选择

时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创造性,他们应当是高效率的交际者、协商者、影响者和管理者,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应该是积极的、有信心的、有目的性的,而不是被动的、疑惑不决的、依附他人的。这些素质的培养,正是创业教育的着力点所在。通过创业教育,挖掘创业潜能,摆脱依赖心态,培养新一代大学生勤奋进取、开拓创新的个性。创业教育是改变就业教育的思维模式,让大学生有意识和有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产业或社会新的产业,使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是高校在探寻满足不同社会发展需要的途径与方法过程中的产物。它们既是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前者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后者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岗位为目的。

(四)创业教育是地方高校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创业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加入WTO,大学生就业岗位、就业方式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地方高校培养人才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竞争,中华民族要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体和群体,从而建构和塑造中华民族的开创性品格,以适应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地方高校应把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放在首位,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高度来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传统工作岗位已造成冲击,未来工作岗位将越来越脱离传统模式和要求,更多潜在的或前人未涉足的新岗位会不断涌现,而未来的新岗位必须由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来开拓。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才能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更高层次和更广的领域直接面对全球技术、信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

(五)创业教育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要求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必须加快大众化进程。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困难很多,其中毕业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有关人士预计:21世纪的失业者将主要是大学毕业生。如果大学生只会等待就业机会的来临,而不去积极创业和开拓事业,将会造成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会延缓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地方高校为社会输送的大量毕业生如不能顺利就业,将严重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阻碍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型的步伐。创业教育就是要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岗位的创造者。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中循序渐进,协同推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齐头并进,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创业教育:一是开展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创业教育,以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志向为主要目的。小学阶段讲授创业者的经历,使小学生从小接受创业者的熏陶,中学阶段讲授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二是普及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创业知识教育,大学阶段以培养创业型、实用型人才为主,系统学习创业知识。三是研究生阶段主要培养高科技创业型人才和创业研究型人才。四是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的创业实践教育,以促进创业理念、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的结合为目的。虽然创业教育在一些高校的大学生中开始发挥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很滞后,必须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终身教育体系中,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创业型人才。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创业能力,就是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着重推进四个方面的教育改革。一是以国际化视野为大学生构造一个既符合国际化规则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训练。二是由过去的知识掌握型学习转变到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上。知识学习能力是学习动力、毅力和能力三大要素的整合。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为自己的终身学习提供一个能力基础。三是提倡学生的“选择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高校应当在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上下工夫,而不是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培养所有的学生。四是以研究性学习取代灌输式学习,充分挖掘和展示大学生的潜力素质,培养学生自觉成才的浓厚兴趣和强烈进取心。

(一)创业教育目标的多元性

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本质上应是培育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个性特质的“设定创业遗传代码”,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的创业素质教育。既有以创业促进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功利性”目的,更有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具有企业家独立性、开创性个性的无论对工资形式就业还是自我谋职都同等重要的创业型人才的目标。

(二)创业教育内容的综合性

创业教育内容应与专业教育的内容和“思政教育”互相渗透,既有传授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等工商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模块课程,又有渗透在“思政教育”中的培养主体意识、风险意识、合作意识、诚信意识和实干意识等的创业精神培养。在专业课中渗透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解决产品或服务等问题的创业能力。

(三)创业教育方式的探究性

在创业教育目标的导向下,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探究性教学方式是区别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性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主体要素,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探究者。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教学成为各教学要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

(四)创业教育队伍的整合性

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由高校既有理论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掌握创业教育规律的创业管理专家、行业专家,工商、税务、银行等方面的政策咨询专家和成功创业的创业者组成,创业教育的复杂性要求整合高校、政府和社会的多方人力资源。

三、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如果以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作为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开端,那么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开展了13年。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开始于1999年的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全国高校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借鉴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从2002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在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试点创业教育。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三种模式:第一种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专业竞赛、创业实践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第二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学校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专门负责与学生创业有关的事务,学校还设立300万元的创业基金,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经评估后进行种子期的融资。第三种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综合式的创业教育。即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学校投入8000多万元建立了若干个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全天候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启动或萌芽状态的落后局面令人担忧。专家认为,中国推动创业教育,还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还没有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力”的战略高度,尚未将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而在现有的创业教育试点中,其教学模式也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地方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存在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

1.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分离。地方高校目前开展的创业教育,由于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与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是在“正规教育”之外,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这一舍本逐末、注重形式的做法使创业教育失去了学科专业这一最有力的依靠,致使创业学子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

2.创业教育的开展仅局限于少数精英学生,受益面和覆盖面不足。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自开始就有极强的精英化痕迹。创业教育关注的是少部分人的骄人业绩。高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指导与服务机构,无论是大大小小的“创新实验室”“学生创业俱乐部”“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孵化中心”,还是面向未来的“创业素质拓展训练营”,都是大学精英化的创业教育机构,大部分学生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只能成为创业教育袖手旁观的“看客”。

四、构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路径选择及对策思考

(一)创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常设机构,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组织体系

确立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和大学生创业教育先进理念,迎接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品牌化挑战,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在大学生中进一步培育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地方高校应组建专门的创业教育指导服务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和统筹全校教育资源开展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及实施、对学生创业项目的审查和辅导,与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的联系与合作、风险投资的争取和管理、对各院(系)开展创业教育的检查和评估等。建立高校创业教育职能机构,是培育创业文化、创业教育制度创新与运行机制创新,为提高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组织保障。

(二)实施创业教育,精心打造一支富有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专兼职创业师资队伍,构建创业教育师资保障体系

鉴于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所处发展环境,可以聘请政府高官、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投资家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演讲,开设大学生创业论坛,聘请他们担任高校创业教育兼职指导教师,探索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多元化道路。优化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学位、职称结构与数量,培养创业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提高外聘“创业型”兼职教师结构与素质,创业师资是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资源,教师是主导,创业师资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因素。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过去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注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的被动适应,要求学生对外部环境作出自我调整,较少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树立新的人才观,化解就业矛盾,否则受制约的不仅仅是经济、文化的发展,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受到严重制约。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调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创业教育的先导性问题。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体现创业精神和创业素养的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

将先进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高校课程体系,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质的课程模块。创业教育目标要通过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来实现,作为创业教育系统工程的枢纽和核心,课程改革决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决定着地方高校的生存空间和发展价值。创业教育课程应突出创业品质特征,开设“创业学概论”“创业管理”“创业企业设计和研发”“创业理论与实务”“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创业课程结构要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学生有无创造潜力,而在于高校是否具有创造性,在于高校的教师、科研与管理人员是否有创造性思维,能否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精神土壤。优化创业课程体系,实施从“刚性”向“柔性”的课程改革,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也是完善创业教育知识结构的关键。创业者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种类型: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在创业教育中加强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在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艺术学以及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在毕业前进行的就业指导设置为贯通四年全过程的创业指导系列课,以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侧重创业综合性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获取创业知识。

(四)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提升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和专业实践平台,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创业人才不可或缺的举措。地方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鼓励知名教授、硕博士生导师担任实验中心主任或开放实验室主任;鼓励硕、博士研究生参加实践教学研究;选拔高层次人才充实实验教学师资及管理队伍;向学生开放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加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教育教学活动围绕培养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来开展,引导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采用案例式教学、互动式讨论、模拟式体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接等方式,体现创业教育的规律、思维和方法,培养创业素质,拓宽创业思路,挖掘创业潜能,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物流设计大赛、广告创意大赛等,整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资源,让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了解创业,在创业中增长才干。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培养的人才缺乏严谨的科研训练,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不强,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通过以学生自主性活动为主的实践体验,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实践和专业竞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协调沟通、合作能力。创业实践教学既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还要加强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既可以加强专业内的实践,如专业实习等,还要加强专业外的实践;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还要注重教师的指导;既要在校园内进行,还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校企合作。创业实践体系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研究欲望,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培养情感和意志,塑造人格个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五)加快教育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建立一套科学评价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创业型人才培养为主线的考核评价机制,构建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评价保障体系,健全创业教育的制度执行、过程监控、质量评价、约束激励等保障机制,形成全面与重点评价、学校与社会评价、内部与外部监控相结合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缺少对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随着创业教育的开展,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变得日益重要。质量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评价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程度以及其社会价值作出科学理性判断的过程。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确定评价方法、制定评价标准、实施评价方法和对评价结果作出反应,形成创业型人才的目标模式、课程模式、实践模式和管理模式,建立创业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实行完全学分制是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普遍实行的富有“弹性”的创业管理制度。如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行设立学习方案;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则更加灵活,要求学生遵守的纪律只有一条,那就是自由: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拟订学习计划。完全学分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了提前毕业的机会,对创业或参与科研开发的学生,允许其延长在校时间,最长期限为8年。推行完全学分制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责任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六)不断探索和建立健全创业组织、创业实施、创业融资、创业管理的跟踪辅导服务机制,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大学生要实现从学习者到创业者的转变,绝非在校学习期间所能完成的,中间还有许多重要的环节。大学生创业之所以失败,问题不是缺乏创业意识与职业技能而是在成果转化和产品研发方面经验不足。必须将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创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搭建平台。增强创业能力是核心,大学生就业困难,表面看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实际上反映了高等教育内部人才培养质量有问题,需要在教育思想、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树立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理念,避免本科教育教学内容偏窄、偏专、偏深的倾向,加强大学通识教育,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首先,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长期的高校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门类众多、领域广泛,每门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创业教育内容,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确定课程内容,侧重创业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学习知识、生活知识、职业知识等内容的渗透。其次,加强创业实践教学建设,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构成现代大学课程的两大体系,在创业教育中,学科课程保证学生获取系统的创业基础知识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获取综合性应用知识方面发挥着主动性、创造性作用。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综合获取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完善创业者的知识构成;多方面模拟训练学生,增强和巩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七)弘扬创业精神,培养创业文化,建立健全创业人才培养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高校创业教育政策扶持体系

创业教育重点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首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通过自主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其次,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精神的深刻含义,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一种全新教育模式。自主创业既不是头脑发热的“下海”,也不是普通的专业竞赛或科研设计,而是学生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拿出自己的创新成果,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由知识的拥有者变为为社会创造财富、作出贡献的创业者。创业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素质;创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作和表率;创业不是牟取私利,是奉献与无私;创业者是坚定的爱国者,是富有激情的实践者,是艰苦创业的实干家。再次,创造和优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度环境和政务环境,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创业文化氛围,为创业教育提供适宜气候和肥沃土壤。罗杰斯认为,至少有两个条件对于创造性活动是必要的,那就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打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创业氛围和环境,是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前提。深化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模式创新,努力探索“管严”与“管活”的新路径,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创业的空间和时间。培育创业文化,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加大创业教育的舆论宣传,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接受创业教育并身体力行创业实践,围绕创业教育的主旨开展创业活动。建立健全创业金融服务体系,保证创业教育资金来源,为创业教育提供硬件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文华.江西中部崛起的创业型人才问题研究,[J].求实,2005,07

[2]熊礼杭.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11

[3]刘铸.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服务体系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1

[4]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教育探索,2006.2

[5]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6]谭光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7]衣俊卿.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