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香港地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香港地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北师范大学 王占仁摘 要:高校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下国内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东北师范大学 王占仁

摘 要:高校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下国内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香港地区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早,覆盖面大,规模效益明显,经验积累丰厚,尤其以香港中文大学“创进坊”为代表的全校性创业支持项目,为师生提供从概念、初创到扩展各阶段的服务,建立起一套融教育项目、顾问服务、连接地区资源及投资机会于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对于内地高校创业研究中心在内合外联、整合资源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建设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推动创业教育由表层实践向纵深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香港地区高校 创业教育 中大创进坊

香港地区高校创业教育充分体现了自由、自主、多元的特点和“全人教育”的本土化特征。本文以在创业教育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香港中文大学作为案例,以期为内地高校创业实践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工作启示。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CUHK Centre for Entrepreneurship)是该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组织实施者,中心宗旨是透过研究、教育及实践,启发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及社会人士对创业的热诚,加深对创业知识的理解,继而迈向国际,让本校成为创业研究及教育界翘楚。为了有效解决高校现有创业支持不够完善和系统化的瓶颈问题,促进各项散在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校内,创业研究中心与知识转移处、创新科技中心和其他相关单位合作,磋商知识转移策略;在校外,该中心与香港民政事务局、香港科技园、数码港、香港天使投资脉络、香港设计中心、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企业家、天使投资者、创业投资者等广泛联系,创办了“中大创进坊”(Advancing CUHK Entrepreneurship Hub,ACE Hub)。这是一个崭新的全校性创业支持项目,“创进坊”将提供一系列创业实用工具、培训工作坊,以及业务咨询服务,目标是为有志于创业的中大师生和校友提供从概念、初创到扩展各阶段的服务,连接校内参与者、校外投资者、创业培育中心、技术和业务顾问,协助有创业概念的人找到创业合伙人和管理团队,开拓商业机遇。为了更有效地推动每个创业项目,“创进坊”也会定期跟进各项目的发展情况,提供相应协助。通过“中大创进坊”,香港中文大学建立起融教育项目、顾问服务、连接地区资源及投资机会于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值得内地高校参考借鉴。

一、分阶段、分群体提供教育、培训和服务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亟待超越实现由表层实践向纵深发展的跨越,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瓶颈性问题。高校不同学院、部门下设立的培训和服务项目,通常在不同管理部门下各自运行,缺乏一个有效的平台进行整合优化;大学常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展览,展示大学在各个领域的科研成果,但如何促进这些成果转化为实际运行的业务,并且持续营运下去?各个高校并没有真正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且,现时香港院校主要是通过培训培养创业知识,通过比赛选拔项目,提供种子基金资助等,成效并不十分理想。目的虽是为了帮助创业,但无法提供长期支持和协助,就如做“慈善事业”一样,捐赠过后也少有下文。何况得到资助的创业项目始终是少数,大量创业构思在缺乏指引和资源的情况下被默默放弃,还未加入市场已遭淘汰。香港的创业教育要更进一步,需要更系统化、立体和全面,才可在更大范围内有效地促进创业。[1]随着有创业需求的非专业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这些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为了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对全校各专业有创业需求的学生进行指导与跟踪服务,实施更系统、更立体和更全面的创业教育,“中大创进坊”应运而生。“中大创进坊”旨在协助有志于创业的中大师生和校友开拓及把握商业机遇。中大创业研究中心、创新科技中心及知识转移处,携手提供一系列创业实用工具、培训工作坊以及业务咨询服务,并配合大学课程和地区资源,为中大师生和校友提供从概念、初创到扩展各阶段的服务,致力于系统地协助他们在创业道路上迈进。

图1 香港中文大学“创进坊”概念图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创造了分阶段、分群体的教育、培训和服务方式,首先对来自校内外有创业需求的学生和人员进行初步信息统计与分类,划分为三个群体,即没有创业的学生、初创企业的学生、创业中期的学生。然后针对三个群体的不同情况,在概念阶段、初创阶段、扩展阶段分别安排指导教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跟踪,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需要。

概念阶段的教育项目。“概念阶段”是指将商业概念付诸实践,将科研成果转变为商业化产品,组织创业团队。在这个阶段“教育项目”主要提供商业化和创业及业务管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组织学系间的分享交流,促进跨学科合作。

初创阶段的顾问咨询。“初创阶段”是指利用地区资源,丰富创业知识和技能,招聘管理层等。在这个阶段“顾问服务”主要提供面谈及指导,并为个案作跟进、回顾及总结。

扩展阶段的连接地区资源及投资机会。“扩展阶段”是指建立持续发展的业务,通过创新技术或管理方案强化自身优势,寻找融资机会,进一步拓展业务。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连接校内参与者、校外投资者、创业培育中心及技术和业务方面的顾问,协助有创业概念的人找到创业合伙人和管理团队,开拓商业机遇。

二、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良好的创业生态

“中大创进坊”充分发挥了资源整合和加强集资平台建设的功能。校内资源整合方面,在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的组织协调下,“中大创进坊”得到了工程学院创新科技中心和中大知识转移办公室的全力支持,并得到政府知识转移基金的资助。创业研究中心主要贡献创业和商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创新科技中心则主要提供创新科技的资讯和商业化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知识转移办公室则会提供关于大学相关政策的建议和服务。

校外资源整合方面,目前申请进入“创进坊”的成员可以获得推荐使用合适的地区资源与服务。目前“创进坊”已邀得浩观(CoCoon)、数码港、香港天使投资脉络(HKBAN)、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科技园、香港贸易发展局等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成为伙伴机构,希望满足处于不同创业阶段、不同行业的“创进坊”成员的需求。如CoCoon可为不同领域的创业人员提供创意工作空间,在这里不同创业者可进行脑力激荡与风暴,并为他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与学习的机会;数码港针对有创业意向与需求的创业者提供创业大赛平台与基金项目支持,同时还有针对数码行业公司的培育计划;HKBAN可帮助初创企业改善它们的商业计划,并创造吸引天使投资机会;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则可为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许多技术发展与市场开拓方面协助与支持;香港科技园既有针对科技企业的培育,也有对领先科技公司的技术支持;香港贸易发展局则有针对中小企业的支援项目和各个范畴的讲座、展览等。

“中大“创进坊””加强集资平台建设,正在积极与创投基金及集资平台等地区资源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一是由中大校友发起的香港创业基金,将优先投资中大校友参与的创业项目,首轮基金为3000万港元,专门用于投资早期的创业项目;二是中大还有一个新型集资平台Fringebacker,是香港第一家群众集资的平台。这些平台不仅为创业者开拓融资渠道,也让投资者了解优秀的创业项目,以此促进香港的创业投资。“创进坊”将推荐合适的创业项目使用这种方式进行集资,以及进行先期市场反应调查,以此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创进坊”的创业项目。

三、以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为载体,培养更多的创办社会企业的人才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倡导发展社会企业(社企)。社会企业的缘起有两方面,一是“由社入商”,社会服务机构加入商业元素,成为社会企业;二是“由商入社”,商业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发展成独立的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可以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发掘社会的潜在资源,填补政府与NGO的空白。[2]香港民政事务局许晓晖副局长认为:“社企透过不同的社会目标,从提供就业机会给弱势社群协助他们融入社会,提供各种特色服务推动环保和减废,均为建构更美好的公民社会做出不少贡献。”[3]

为了在全社会宣传社企的理念,培养更多的创办社会企业的人才,2007年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举办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Hong Kong Social Enterprise Challenge),这是香港首创团结大专院校一起参与的社会企业计划比赛。比赛肩负培育青年社企的角色,挑战赛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企业家讲座、创意与创业技巧工作坊及计划书撰写训练,为将商业营运融入社会提供的一系列培训、指导,以使参加者在学习社企知识之余,全面提升他们在企业营运和资金筹募方面的技巧,稳固创业根基,有助于其业务的长远发展。至2013年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比赛,已有约4000名来自24所大专院校的学生参加并积累超过600个社会企业计划概念,涉及减废、扶助弱势人士就业、公平教育、凝聚家庭社会力量等社会问题。HKSEC每年评出两个冠军队,冠军队成员将获得香港民政事务局颁发的实践资金。最终冠军组成员会得到丰厚的项目启动资金。以2012年为例,冠军队每名成员获得了48000美元的奖金。同年8月,这两个冠军组都发布了他们的企划案,并且得到了香港中文大学I·CARE活动项目的补助金,用于启动项目,每组100000美元。通过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的成功举办,一方面使得社企理念在香港渐渐深入人心,“6年前,当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扬帆起航,不少人对社会企业只是一知半解,又或从未听闻。6年后,社会企业日渐普及,成为潮流,而年轻新一代对社会企业亦自有出色演绎”[4];另一方面刺激了大学生积极构思新颖的社会企业,从而促进社会企业的创办,“当中有不少参赛队伍利用创新的思维和灵活变通的生意头脑,将商业计划付诸实行成立社企,而且有不少具有特色的社企持续经营,成绩令人鼓舞”[5]。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项目总监蔡明都介绍,曾有美国的大学生参加社企比赛,得奖作品是太阳能电筒,赢得比赛以后,得到启动资金,生产电筒。现在这位同学已经来到香港开公司,生产基地在内地,产品销售到非洲多个地方。[6]为使社企可持续发展及进一步壮大,达到“社会公益”与“业务可行性”并存的双重目标,培育更多的社会企业家,2008年,香港民政事务局赞助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目的在于“让年轻人有机会透过讲座和工作坊学习,参观社企的社会创意计划去开阔视野,加深认识透过社企营运达致的社会目标,促进社区共融和跨界别的交流互动与合作,与此同时,在个人发展方面,学习如何有效运用企业经营模式去协助解决社会问题”。[7]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许晓晖副局长认为,社企不仅对社区和同学们的个人成长都大有裨益,而且有利于创造既富人文关怀又兼具创新动力的社会。

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自成功创办以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本来参赛者只限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现在则开放给全港大学及大专学生参加,职业训练学校、副学士、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可以参加。由于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会赞助在香港比赛胜出的参赛队参加国际比赛,而国际比赛是允许毕业不到三年的校友参加的,所以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也就将参赛者扩展至毕业后三年以内的校友。除了这些方面的发展外,更为重要的变化是挑战赛的举办者将比赛向前延展,加入一些着重创意的培育课程,在比赛之前开展系列教育培训活动;又由竞赛向后拓展,发展出创业“学长计划”(Mentorship Programme)等辅导项目,促进竞赛获奖项目的实际转化与应用,形成了集教育、培训、竞赛、项目孵化为一体的科学体系。

四、开展中大创业学长计划(CU Entrepreneurial Mentorship Programme),帮助学生汲取社会经验

这是“中大“创进坊””的系列项目之一,特邀中大创业校友及成功创业人士担任学长,面授创业经验,是首个针对“创业”指导的学长计划。Mentor源于希腊神话人物Mentor,在此引申为有智慧、可信赖的“良师益友”之义。香港中文大学在学校层面设有“学长计划”,这项计划由学校选择“有相当社会历练,在各自领域卓然有成”的校友作为在校学生的“学长”。“获邀为学长的校友,与学生在为时一年的计划期内定期会面,形式不拘一格,或邀学生参观工作地点,或一同郊游、聚餐和参与文艺活动。透过学生分享工作心得和人生体会,从而帮助学生成长,汲取社会经验。”[8]

根据中大创业学长计划的安排,学长负责指导学员改善其商业方案,或协助其将商业计划付诸实践;学员可通过与学长密切互动,改善方案、学习创立业务,或创新现有业务,获得技术商品化等方面的专业意见,并拓展行业人际网络。创业学长计划以鼓励创业精神,启发年轻一代,促进知识转移为理念,目标是帮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和校友改善、实践商业计划,拓展行业人际网络,为不同年代、届别的亲友及学生创造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促进知识转移。该计划在2011年9月首次启动,多个项目在学生的指导下,完成了产品开发或商业模式设计,注册了公司,甚至成功取得投资。[9]

五、开展青年创业者能力提升计划(Empowering Young Entrepreneurs Program,EYE Program),开阔香港年轻创业家视野,帮助香港年轻创业家和大学生踏出创业的第一步

青年创业者能力提升计划是谷歌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推出的创业培训计划,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与中大联手设计一项培训及导师计划,让创业家有机会与一众在本地难以接触、具备丰富经验的导师交流;二是表现出色的本地创业家将获邀到访谷歌美国山景城总部,与全球社群接轨,广结世界各地的专家;三是将寻找方法凝聚本地创业社群,协助年轻创业家克服创业初期的困难,例如昂贵的租金和分散的创业群组。[10]2014年2月活动启动以后,受到了广泛关注,多达900余人报名参加活动,使得原来计划400人—500人的活动不得不在场地安排等方面重新规划。

该计划包括两部分内容,在工作内容方面多有创新,在培训方面实行跨专业培训,目的是使不同学科专业的参训者能够充分交流,互相借鉴,相互助力。对于参与培训和指导的创业导师,本项目也有专门的激励措施,获奖团队的指导教师将与团队成员一起完成“创业达人远征”,到谷歌总部参观。

一是跨专业创业技能培训,被选中的申请人将被邀请参加跨专业创业技能培训。在这个培训中将会有一系列的专题讨论会、研讨会以及各种主题的聚会。在一些参加过培训的前辈的带领下,参与者将学习到如何设计灵活的商业模型是有固定模式的产品和服务,当然最重要的是跨专业技能的应用和思考。培训的主题包括商业模型设计、创新、转写、理解客户和使用者的需求等等。参与者学习并且使用技术性产品,包括Google、YouTube等等。参与者将学习如何利用技术来达到交流、分享商业灵感。在培训中,参与者将以个人或者团队的形式参加。入选的团队将被邀请跟所有人分享他们的想法、商业企划等等。所有的团队成员一定是通过选拔的申请者。在培训过程中不允许出现换人的情况。

二是能力提升,参与者将成为活动中的一员,接受一系列有深度的培训。每一团队都会被委派一名有经验的监督者,负责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且监督。监督者将对团队的商业企划案或者活动计划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给予及时的指导;鼓励团队应用系统性的方法来实践商业计划。在培训过程中,团队将有机会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专家、投资者见面。团队将从会面的经历和投资者提出的建议中获益,并且从这些人当中获得潜在的投资。

在完成了培训之后,学员们可以为自己的企划或者产品找到一些投资者。杰出的学员还会收到谷歌领导团队的邀请,远赴美国山景城谷歌总部观摩与学习,与这个全球的创业团队和投资者建立联系。对于青年创业者能力提升计划,社会各界给予高度评价,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表示:“我们非常欢迎‘EYE年轻创业家计划’,凝聚本地创业社群,让本地年轻人有机会为社会及经济带来崭新的商业意念,为香港建设一个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创业环境。”[11]

六、“中大“创进坊””的成功实践,启示内地高校建设创业教育体系勇于走开放之路,在“内合外联”、整合资源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高校创业教育中心等机构来促进校内创新科技中心、知识转移处等各个部门的横向联合。创业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在高校内部主要涉及创业研究中心、创新科技中心、知识转移处等各个部门的横向协调,只有实现内部的有效整合才能推动高校与社会的衔接和联动。如果没有内部整合,那么高校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集中精力完成属于自己的那份任务,但是对于整个系统的“短板”却很少有人关注,这就像一个由独栋别墅组成的大型社区,每一家都可以在自家庭院里种花种草,但是要将每一家的庭院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大花园,却需要有一个协同机构。高校创业研究中心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12]

其次,要“注重整合大学与社会资源”和“积极引进群众集资平台”,[13]积极地在高校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成为多方联动的纽带。在整合大学与社会资源方面,高校创业研究中心要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在其推动下,积极整合学校不同机构与部门以及一些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机构和社会企业、家族企业等校内外资源,为创业教育实施和创业项目操作提供各方保障与支持;在积极引进群众集资平台方面,香港地区有很多思维敏捷、富有创新创意的国际化创业人才,香港的创意设计和金融等产业发展位居世界前列,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将一些创意想法、商业项目和科研成果通过创业研究中心提供的力量支持,转变为实际运营的产业项目,高校创业研究中心要积极探索有效举措来解决商业项目和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

再者,通过“内合外联”实现资源共享和市场共建。高校要结合校本特色,进行切合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应用研究,与工商界及行业团体发展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学生的学术以及个人才能,提升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独特方式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工程;高校逐步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的中心,通过直接兴办高科技产业,引领科技产业发展方向。高校直接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现代企业发展,这就形成了全新的政府、企业、大学的“三螺旋”结构,在这个新型结构中,形成了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关系,大学不是被企业或政府所指挥,而是在促进创新和产业政策体制中,作为有影响力的行动者和平等的合伙人出现,这就使得大学在新经济中处于中心地位,在这样的大学,高层管理者全力支持创业教育、成立专门开展创业教育的机构、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实现多部门参与。这样,既有效地做大高校创业教育的“蛋糕”,又积极促进相关各方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有效降低创业教育成本,提高创业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1]区玉辉.整合创业教育资源 中大“创进坊”任重道远[J].信报财经月刊,2013(6):18,21。

[2]陈志辉,谢冠东.社企在香港[M].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2:123。

[3]许晓晖.民政事务局副局长献辞[C].科技好 好生意,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2012。

[4]区玉辉.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主任献辞[C].科技好好生意,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2012。

[5]许晓晖.民政事务局副局长献辞[C].科技好 好生意,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2012。

[6]陈志辉,谢冠东.社企在香港[M].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2:133。

[7]许晓晖.民政事务局副局长献辞[C].科技好 好生意,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2012。

[8]从新鲜人到文艺复兴人[J].中文大学校刊,2008(春·夏刊):15。

[9]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中大创业学长计划(2013—2014)[Z].2013。

[10]谷歌与香港中文大学联手推动香港创业风气 激发本港年轻人的创新及创业精神[EB/OL].http://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1678.2013。

[11]谷歌与香港中文大学联手培训本港新一代创业家 逾900名香港年轻人参加“EYE年轻创业家计划”[EB/OL].http://embachinese.baf.cuhk.edu.hk/_webcms/_webcms/news/emba_news/show_207.html. 2014。

[12]Kevin Au.Empowering Young Entrepreneurs Program[R].2014。

[13]区玉辉.整合创业教育资源 中大“创进坊”任重道远[J]. 信报财经月刊,2013(6):18,21。

项目信息

本文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13-072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BKS107);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AIA140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8801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占仁,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