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教育捐资的华人

为教育捐资的华人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用发从不因功名而骄狂,不因坎坷而颓丧,亦从来不觉得——生命走到某一个阶段,便可俯瞰世事、放任享乐。1969年,苏用发与父亲联手创立了印尼苏钢集团。关心祖籍国教育发展的同时,作为印尼苏北华社慈善与教育联谊会理事长、印尼苏北省棉兰崇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印中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协会苏北分会理事长,苏用发亦对重振

苏用发从不因功名而骄狂,不因坎坷而颓丧,亦从来不觉得——生命走到某一个阶段,便可俯瞰世事、放任享乐。

于是,他的手中总握着书卷,他的心中总牵系着万千同胞。

笃志好学儒商风范

1947年,苏用发出生于印尼棉兰,祖籍中国福建省泉州南安市。

父亲苏锥有,于1937年只身前往印尼谋生;母亲杨柑枝,生于棉兰,是典型的东方温婉女子。在兄弟姐妹七人中,苏用发排行老二,自小他就喜欢听母亲讲古人博学成才的故事,入学后亦发奋刻苦,每门功课都很优秀,并在朗诵、演讲、唱歌、书法等方面表现不俗,被誉为学校的“文艺才子”。

进入中学后,文理兼修的苏用发已精通印尼、中、英三种语言,并尤其偏爱机械制造学科,他觉得,更先进的生产工艺,关联着更幸福的生活,值得潜心钻研。然而1965年爆发的“排华运动”,将本该按部就班的一切都打乱了,彼时的印尼,华人大受打压,华文学校被迫解散,不得已,苏用发的大学梦断了。

怨天尤人从来都是最无用的,失学后,他随即进入父亲的企业,白天工作,晚上就自修机械、制造、管理、冶金等专业课程,扎实的语言功底加上可以学以致用的操练环境,他渐趋谙熟了投资经商的种种学问,尤其在冶金学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年后,他常常感叹,或许正是际遇的此番坎坷,才铺就了后来的人生轨迹。

1969年,苏用发与父亲联手创立了印尼苏钢集团。刚开始的时候,规模很小,只有20多名工人,年产量不过2000吨。势单力薄,困难与挫折总是难免的,每每此时,苏用发总会来到母亲身边,也不说什么,只是吃一口母亲做的早点,喝一杯母亲泡的清茶;母亲也不问什么,只坐在一旁浅浅地笑着。然后,茫然无绪的思路清晰了,举棋不定的方案明确了,对于苏用发而言,母亲更近乎于贴近心灵的精神支撑,几十年后,他笑称自己早已养成了“早请示,晚汇报”的生活习惯。

时光荏苒40载,如今的“苏钢”已发展成为主营钢铁制造并囊括棕榈油生产及出口、船运、饲料及糖果食品制造等多元领域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下设16家企业遍布棉兰与雅加达,其中钢铁厂年产量达50万吨,位居印尼私营钢铁企业第四位;糖果厂日产量100吨,居亚洲第二位;苏钢自行研发生产的合金耐磨钢,年出口量稳居国际市场首位,并两次得到印尼总统苏西洛亲自颁发的“印尼最佳金属出口奖”。

很多外商邀请苏用发跨国投资合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将苏钢集团的绝大多数资产都投放在印尼,每年创汇近4亿美元。他说,一个企业对社会是负有责任的,而专注,是达成使命的前提。唯一例外的,是与祖籍国的项目合作,比如与陕西省政府签订的钼钢、风力发电、太阳能合作协议,在苏用发看来,这不是单纯的生意约定,而是海外华人应尽的一份心力。

苏钢现有员工8000多人,统帅如此庞大的企业集团,苏用发从来不四处抛售自己的管理哲学,但事实上,他的确花费了不少心思,更被业内尊为儒商典范。

儒商讲求财自道生,利缘义取,求和不求斗。苏用发为员工开出的薪水,不但高于政府规定的标准,亦高于同类其他工厂约30%,即使退休后,也可以享受高额的退休津贴。他想得很明白,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如此才可求众志成城。

由于95%的员工信仰伊斯兰宗教,为方便他们祷告,苏用发特意与员工们合资,在厂区内修建了一座祈祷专用的清真寺。启用时,大家一致要求以他的名字为该建筑命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即兴提议,伊斯兰的教义纯洁而强烈,当教徒们决定用一个非教徒的名字给清真寺冠名,这意味着他们对苏用发真挚的认同与虔诚的接纳。

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苏用发不仅宽厚仁和,而且绝对是个言而有信的诚实人。“儒家讲,仁、义、礼、智、信的根基皆在于诚信,半个世纪的艰难创业,留给我最宝贵的心得有三条——企业产品有信誉、企业活动重信用、企业领导讲信义,企业才能信望优良,卓尔不群。”

这不是空话。一直以来,他承诺明天交货的,绝不会拖到后天;他答应提高员工待遇的,亦会千方百计实现。有生意伙伴问起:“这事谁安排的?”“这话谁说的?”如果得到的答复是苏用发,也随即如释重负,再无顾虑,想来这便是信任的力量。

捐资助教振兴华文

商场之外,怀抱拳拳赤子之心的苏用发,还将不少心血投注在祖国、祖籍国的教育和慈善事业上。他常对身边人说,评价一个人是否富有,不是计算他累积了多少财富,而要看他如何运用这些财富为社会做了什么。

1986年,苏用发跟随父亲首次返乡回到福建南安,与印尼侨亲苏用炎一道,创办了梅元小学新校区,并先后捐资兴建了教学大楼——“有用楼”之教师宿舍楼以及附属幼儿园。2005年,他再度捐资70万元人民币修建梅元小学“用发楼”,并为教室添置电脑设备、整修美化校区、修建运动场,更额外拿出10万元人民币,支持小学校董会奖励考入高等学府的优秀学子。

除了梅园小学,苏用发还和家人创办了南安玲苏中学。1992年以来,他先后捐建了“锥有楼”“柑枝楼”“用成楼”“用福楼”“用斌楼”;2007年,捐资220万元人民币修建了“用发科学楼”,并以50万元人民币创设玲苏中学教育基金会,亲自担任董事长。了解到学校2010年“校安工程”中重建食堂综合楼需要大量资金后,又当即承诺捐资100万元,用以改善办学条件。

棉兰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全貌

不仅如此,逢善必举的苏用发还为家乡父老办了很多实事——他捐资100万元人民币给南安市慈善教育机构,设立“苏用发教育基金会”;捐资50万元人民币兴建康美卫生院“用发医技楼”;捐资20万元修建梅元村水泥大道;捐资12万元人民币修建“七凤图石壁浮雕”。2007年,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在南安市康美镇为苏用发立碑颂德,并两度授予他“教育突出贡献金质奖章”以及“作育英才金质奖章”。

2006年,印尼总统苏西洛给苏用发颁奖

惦念着苏氏的发源地在陕西武功,苏用发又捐资63万元人民币,在当地苏东中学建造了“锥有楼”;捐资30万元人民币兴建苏东六小;支持苏东二小完善水泥化操场,并启动该校100多名师生的饮奶项目。

关心祖籍国教育发展的同时,作为印尼苏北华社慈善与教育联谊会理事长、印尼苏北省棉兰崇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印中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协会苏北分会理事长,苏用发亦对重振祖国的华文教育事业倾尽全力。

2007年在苏用发的号召下,印尼苏北华社慈善与教育联谊会联合40位华人精英,在苏北棉兰市共同创建了亚洲国际友好学院,该学院是目前印尼唯一一所华文本科专业大学,各项配套体系一应俱全。

2008年10月,苏用发率领崇文教育基金会代表团访问泉州华侨大学,共同探讨发展华文教育、推动中华文化等各项事宜。此行,他心里揣着一个念想:一定要让1965年因政治缘由被关闭的崇文中学再次打开校门!重振棉兰的华文教育!

访问结束后的第二年,苏用发积极奔走,联络基金会同仁与各界名人名士共同筹建全新的崇文中学。2011年7月18日,崇文中(小)学三语学校正式开学,并启动二期工程。就读在这里的孩子,同时接受华文、英文、印尼文的三语教学,中介语言80%使用华文,毕业后将获得印尼政府认证的正式文凭。

开学典礼上,苏用发阐述了自己在印尼发展三语教育的心愿。“目前在国际教育界,能发展三语教育的国家少之又少,所以只要能坚持下去,让祖国的幼苗早早就开始接受多元化培养,那么未来,印尼的年轻人将是世界的顶尖人才,真正扩充话语权。这绝对有助于印尼的富强与多民族兄弟姐妹的团结,亦帮助中华文化与本土文化更好融合。”

基于此番用心,目前,印尼除了已经开放使用的崇文中(小)学三语学校外,还有正在扩建中的火水山新苗三语学校、网眼同心国民三语学校、棉华中学三语学校等。所有这些,都悬系着苏用发的殷殷期盼。

2011年10月30日,中国驻印尼大使馆邀请苏用发出席第二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并在大会上表彰其为推动华文教育作出的突出贡献。

追根寻源故土情深

回望走过的半生岁月,祖国与祖籍国,在苏用发心中向来不分彼此。“光阴有限,我要争取做更多的事情,回报两处故土的血脉亲情,帮两国人民世代修好。”

作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尼约有88%的国民信奉伊斯兰教。为维系印中两国友谊,苏用发自掏腰包,邀请伊斯兰教长老赴中国观光,踏足这片先前不甚了解甚至抱有抵触情绪的土地,很多人第一次亲眼目睹华夏文明孕育出的富饶与美丽,回国后,对中国的态度亦大为改观。毫无疑问,这对于推进两国友谊,促进印尼华人的生活稳定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自1986年随父亲首次返乡探亲后,苏用发便拉开了长达23年、多达20余次的苏氏探根援乡之旅。

2000年,他倡立印尼棉兰苏氏宗亲会,任首届理事长。

2002年,与苏用炎捐资250万元人民币兴建宗亲会会址。

2003年元月,他组团回安徽省阜阳市(苏姓入闽开宗之地)点灯祭祖,捐资40万元人民币修建“阜阳堂”,塑建阜阳始祖义公像。

2004年元月,捐资11万元人民币建造“阜阳门”。

2005年7月,时任第五届世界苏氏宗亲总会理事长的苏用发,带领总会干事前往陕西省武功县寻根问祖,除向苏门先祖、西汉民族英雄苏武敬献花篮、祭品外,还捐资26.5万元人民币塑建苏武牧羊铜像,并先后捐资125万元人民币整葺苏武陵墓、苏武纪念馆。

2006年清明,他率领海外侨亲以第一方阵参加黄帝陵祭祀大典,捐资10万元人民币,助建黄帝陵工程。

同年9月,他领队世界苏氏宗亲总会访问团,前往河南固始寻根,捐资25万元人民币重建纪念苏武的蓼祖庙、光州刺史苏奕墓。

2007年3月,他多次奔波于印尼与厦门同安,协调促成第六届世界苏氏宗亲总会在同安的顺利召开,并捐资50万元人民币作为大会活动资金;同年亦捐资10万元人民币带领海外宗亲在泉州、南安展开联谊活动,并参加隆重纪念阜阳始祖苏义入闽1120周年庆典。这一年,他还多次主持召开“新编苏姓总族谱”编辑会议,捐资50万元人民币支持教授专家组整修《新编苏姓总族谱》。

2008年3月,他组团参加中国·武功“第七届世界苏氏宗亲总会”筹备会,捐资130万元人民币塑建苏武座像,捐资150万元人民币在阜阳始祖苏义肇基地建设“武功堂”。

情系苏氏血脉的同时,作为印中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协会苏北分会理事长,苏用发亦为敦睦印中友好作出了积极贡献。受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委托,他经常承办或协办印尼有关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活动,并多次走访广州、上海、北京、厦门、西安、昆明、南京、深圳等地,寻找任何可能的潜在合作机会。

凭借在棉兰的影响力与号召力,逢善必举的苏用发也将慈善理念深植人心,他深入亚齐海啸灾区赈灾;捐资救助雅加达水患灾民;支援中国汶川地震灾区;助建福利院、孤儿院……多年来,他究竟捐出了多少钱款,已实难准确核算。

学海无涯终生不辍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无论身份如何跳转,苏用发一直以“学子”自勉,从早期的失学自修,到后来倡导三语教学,直至推及自身的日学不辍,他从来没有一刻倦怠。

走进他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墙上“学无止境”的字画。他说,64年的人生经历让他懂得,学习无时不在,在学校可以系统学习,离开学校后在其他任何地方同样可以学有所成。学习可以立人、可以安邦、可以改变个人甚至国家的命运。如果可以实现无人不学、无时不学、无地不学,国民的素养自然就会深厚,文明的风尚自然就能建立,很多矛盾争斗自然就会消除。

陈丽华

香港富华国际集团主席

打造有“长安俱乐部”“金宝街”等重磅佳作的陈丽华,是中国高端地产的先驱人物,也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女性企业家,并代表中国女企业家入选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2012年最有影响力人物”百强榜。

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她斥巨资在北京正东兴建了世界首家,也是规模最大、藏品最多、规格最高的紫檀博物馆,并亲任馆长,亲赴野外选材,亲事凿刻打磨。使之成为世界了解紫檀之美,领略中华国粹的文化窗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