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为圣人”的教育思想

“学为圣人”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了解张载的教育思想。张载的教育思想,继承了儒家孔孟的说教,就道德修养问题发挥了唯心主义的尽心,成性立论,为理学教育奠定了基石。张载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在变化气质。“圣人”是天生的,“学必如圣人”是后天培养的。“学则须疑”是一种很可贵的教育见解,是符合教育规律,有益于发挥思考、发展智力的重要命题。张载这种人性论与他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并为理学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

张载:“学为圣人”的教育思想

请跟我来

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了解张载的教育思想。他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子厚,长安人。因家居陕西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张载做官期间很注意办教育,辞官后著书讲学。

张载的教育思想,继承了儒家孔孟的说教,就道德修养问题发挥了唯心主义的尽心,成性立论,为理学教育奠定了基石。

张载重视教育的作用,凡学生有所问,总是不厌倦地回答,叮咛教诲,唯恐学生成就太晚。他认为学习能变化气质。他把人性分成“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本然之性,为人所共有,都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人形成后才有的。各人的气质可能有偏,于是有善有恶。对于不善的气质,须用教育工夫使之复归于善,把后来的气质之性去掉,以回复本来的天地之性。圣人即天地之性,所以他的教育目的在于学为圣人。为要达到此目的,他十分重视“礼”的教育,要求学生习礼,“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他把动作中礼当作变化气质的主要途径,由此,他主张“知礼成性”,一方面须有较深的知识,一方面谦恭合礼。

img19

张 载

张载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在变化气质。在张载看来,变化气质的途径是“知礼”“守礼”中的“礼”就是天地之德。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是千差万别的,虽同出于“气”,但“理一分殊”。所以“礼”也是“天地之性”的体现,“知礼”,“守礼”即为复归于“天地之性”的主要途径。张载从宇宙本体论演绎为人性论,又从人性论伸展到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张载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学如“圣人”。“圣人”是天生的,“学必如圣人”是后天培养的。张载的教育目的论,有神化“圣人”的性质,表现了他的唯心主义色彩。

张载的主要著作有《正蒙》《西铭》等,后人为他刻印了《张子全书》,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发展了张载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张载怎么看待学习态度和读书方法?

首先,他认为学习要谦虚而不自满,如果不自满,就会使自己好问求知。不懂装懂,是学习的大敌。

其次,他提出“学则须疑”。“学则须疑”是一种很可贵的教育见解,是符合教育规律,有益于发挥思考、发展智力的重要命题。

再次,他注意到记诵对思考的重要意义。

张载怎么看待“意乐”之效与教学相长的关系?

张载注意到心理情绪的好坏与学习的得失有很大的关系,心情紧张就不会得到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在闲暇中从容地体会,则易得到。对于教学相长,互相取益,《义理》说:“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已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以坏人之材为之忧,则不敢堕,四益也”。

大开眼界

张载从元气本体论谈到人性问题,认为气有清浊,“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正蒙·太和》)“形而后而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诚明》)他把抽象的“天地之性”与具体的(即人的)”气质之性”对立起来,从唯物主义滑向唯心主义。并且提出“圣人”是能“尽性”者(尽天地之性者),一般人便须不断改变“气质之性”。逐步复归于“天地之性”。认为“气质之性”是恶的根源,“天地之性”才是纯全至善的境界。张载这种人性论与他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并为理学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