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管理,自育为本

教育管理,自育为本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认为,魏书生培养自育能力的方法是解决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最有效、最高明的方法,而且特别指出,魏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决不压服,也没有令人憎厌的说教,而是靠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为了引导学生的生命之舟沿着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航线航行,魏书生注意通过语文教学来增强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再者,对一些重大政治理论问题的宣传,魏书生认为启发学生从新我旧我之争的角度上去认识也比满堂灌式的说教要好得多。

传统的班级管理,主要以教条式的制度来制约学生,班主任是管理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超级保姆式”的全方位监护,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调皮、捣蛋的背后可能蕴藏着智慧和创造力,可是在班主任的监管下,学生对教师俯首帖耳,循规蹈矩,他们的天性被扼杀。

魏书生身兼数职:教育局长,校长,班主任,语文教师,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外讲学,但他能把班带好,把课教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这种奇迹绝对不是靠管、卡、压、勤、严、细创造出来的,靠的是他民主科学的管理模式。依靠学生,而不是仅仅依靠班主任本人,把学生当助手,而不是当对手,学生才是一个班级真正的主人。这个民主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宗旨就是让学生管理学生,让学生自我管理魏书生说:“凡是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坚持“说服为主,灌输为辅”的原则,变“一言堂”的说教为“群言堂”的辨析,让学生自悟。魏书生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建立一种自我管理的模式,采用多种方法来管理学生,在管理中,班主任发挥引导作用,他说,班级管理工作不能简单粗暴要因势利导,同时还要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自由空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改正缺点,良好的班风在这之中得到巩固。

(一)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魏书生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认识培养自育能力问题。他认为培养自育能力,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当然也是心理上的需要。那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育能力呢?魏书生认为,从心理学理论来看问题,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都要经历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自育能力和自学能力一样,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当然也必须经历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所以,魏书生在培养学生自育能力的时候,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样,也是通过知、情、行、恒四个阶段来进行的。他将整个过程的四个阶段的内容分别确定为:“知”的阶段解决“自我认识”的问题。认识什么?“认识新我旧我之争”;“情”的阶段解决“自我体验”的问题,即“感受新我胜利的幸福”;“行”的阶段解决教给方法的问题,主要是“制订扶植新我的计划”;“恒”的阶段解决“自我鞭策、养成习惯”的问题,做到“日夜自新无歇时”。

我们在研究魏书生培养自育能力的艺术的时候,也打算按照这四个阶段的顺序来进行。这样有利于了解魏书生培养自育能力艺术内部的联系和规律。有人认为,魏书生培养自育能力的方法是解决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最有效、最高明的方法,而且特别指出,魏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决不压服,也没有令人憎厌的说教,而是靠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他在实践中所取得的奇异成效,不仅值得在教育界总结、推广,而且对全社会各部门、各单位的思想教育工作都能有所启示。这种看法实际上已经涉及魏书生培养自育能力方法的艺术性了。

1.自我认识

魏书生从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内心深入新我旧我之争开始培养学生的自育能力,符合唯物辩证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观点。从这个观点看学生,魏书生认为,由于社会、家庭的影响和小学阶段的教育,每一位学生心灵深处都有“新我”成分,不过不同的学生“新我”所占的比重不同罢了。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人,是魏书生一贯的思想。我们在研究魏书生德育主导、五育并举艺术时就说过,魏书生认为,即使是狱中的犯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也都曾有过为别人、为社会尽责任、尽义务的需要,只是后来被观念所毒害,这些需要逐渐淡化、逐渐微弱,甚至被压抑为潜意识罢了。犯人尚且如此,可见有些教师动辄将有些犯错或者犯严重错误的学生看成“朽木不可雕”的荒谬了。

魏书生认为,只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学生,就可以发现,每个学生都有美好的心理基础,譬如,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关心同学、敬爱父母、尊重他人、崇拜英雄和杰出人物的心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爱班级、爱集体的心理;很多学生还不同程度地具有对科学、对文学艺术的兴趣。这些都是他们内心深处“新我”的力量,教师在培养自育能力的时候要善于借助学生美好的心理基础,从那里挖掘出美好的种子,利用他们已有的心理土壤加以培育,这样才有利于扩大新我的力量。既然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存在着新我的成分,都存在着新我旧我之争,那么,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当然就应该放在帮助新我战胜旧我的基础上,这当然首先就要求引导学生认识新我旧我之争,学生才可能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帮助新我战胜旧我。所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是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的前提。

为了引导学生的生命之舟沿着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航线航行,魏书生注意通过语文教学来增强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这种自我完善意识的第一步是自我分析意识。在讲《一件小事》时,魏书生启发学生讨论:这么平常的事,为什么写得这样感人?学生认识到,作者不仅真诚地用自己真善美的心灵去观察认识这件事情,更重要的在于作者塑造的进步知识分子那严于分析解剖自我的精神。同学们认识到比较成熟的进步的知识分子尚且需要分析解剖自己,努力自新,我们这些不成熟的青少年就更应该经常分析解剖自己了。

此外,魏书生还注意引导那些学习不好的却怨天尤人的学生分析自我:为什么同样在动乱时期长大的工农子女有的学习差劲,有的人学习优秀呢?经过争论,大家认识到:一个要想成才,客观条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在自身。许多人埋怨社会、教师,但却忽视了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每个人都善于发现自己脑子里埋藏着的“美好的、聪明的细胞”,并努力地它挖掘出来,用美战胜丑,用聪明战胜愚昧,用新我战胜旧我,那么谁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才,不然,古人为什么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呢?再者,对一些重大政治理论问题的宣传,魏书生认为启发学生从新我旧我之争的角度上去认识也比满堂灌式的说教要好得多。有一名自私的同学写了一份入团申请书,别人看了说:“像他那么自私的人,喊这样的口号,一定是在说假话。”魏书生说:“不一定,他完全可能有一部分新我想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只是他的私心大一些罢了。我们这些人,包括我在内,不也常有私心占上风的时候?那能不能说,我在说假话呢?”大家笑了。魏书生接着说:“我们平时表的每一次决心都是真的,但从脑子里还有旧我的角度来看,也有少量假的成分。我们要削弱自己脑子中的旧我,一点点去掉旧我,那么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真的成分就会多起来。”

魏书生认为,经常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自己,渐渐都发现了脑子中的两个自我,当学生认识到脑子中新我旧我之争,真善美与假恶丑、公与私之争时,他就迈出了自我教育的第一步。

2.自我体验

魏书生认为,教师让学生做任何一件事,都应该使学生觉察到心灵中有一种美感、幸福感、自豪感。这种幸福感就能成为学生继续做同类事情的动力源泉。自我教育也是这样,尽管新我旧我斗争的过程心情不那么轻松,甚至还常常伴随着痛苦,可是,一旦新我战胜了旧我,即使最不爱动感情的人,心头也能涌起幸福的浪花,这是人的心理规律决定的。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一浪花,及时拍摄下来,展示给学生,引导他追根溯源,知道它产生于自我教育,理解要想经常品尝到这种幸福,就必须经常进行自我教育,经常扶植新我战胜旧我。

魏书生是很善于帮助学生扶植新我战胜旧我的,在这个方面显示了他培养自育的高度艺术技巧。例如,从1979年,他们班级学生每逢星期天就到社会上做好事,总是受到表扬、奖励。但有一次到车站做好时事时,某单位的一个司机硬说学生是玩,甚至说他们想偷东西。学生们委屈透了,发誓永远不再到那里做好事,而且要再找那个人吵一通。他们征求老师的意见,魏书生说:“有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对于别人的无理取闹、诽谤讥笑有三种态度。(一)被他同化,和他对骂,结果你自己的心灵世界也会多云转阴,变得阴暗而沮丧;(二)置之不理,照常做事;(三)用广阔的胸怀、善意的态度去感化他,那你自己的心灵也会多去转晴,变得开朗乐观。”学生们听了,深思着。一个星期以后,他们又去那个单位做好事,受到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热烈赞扬,学生们欢乐溢满心田。魏书生说:“如果你们不克服旧我,去跟人家吵一通,那得到的就是愤懑、烦恼,而不是幸福了。”可见,自我教育是能给人以幸福的。

魏书生经常这样启发学生:痛快、痛快、痛而后快。世界许多幸福、快乐都要先付出痛苦的代价才能换来,战胜自己的狭隘可能要经历痛苦的思想斗争;长跑5 000米速度要超过昨天的自己,要经历痛苦的困难期;在学习的跑道上奔向目标,攻克一道又一道的难题,也要经过痛苦的过程。魏书生还认为,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追求过程中期待快乐、幸福,还要在成功后认真品尝、咀嚼这快乐、幸福,使之成为下一次追求和奋斗的动力源泉。魏书生都引导他们品尝这种新我战胜旧我的欢乐。学生们逐渐感到这种欢乐本身就是最高的奖赏,最大的享受,最宝贵的财富。学生们为了获得最宝贵的财富,自我教育的欲望更强烈了。

3.自我鞭策

魏书生培养自育能力的艺术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恒”,就是使学生自育行为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日日自新无歇时”,不断地自我鞭策,直到养成自我教育习惯,形成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如果不养成习惯,是无法形成自教育能力的。正是因为“恒”的特点就是持之以恒、连续不断、长期坚持、终成习惯。所以,“恒”是培养自育能力的关键一环。他着重启发学生认识,一次新我战胜旧我是容易获得的,难的是几次、几十次、成千上万次自我战胜的点,才能连成线、构成面、组成自我教育能力的体。

为了帮助学生做到“自新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魏书生除了反复提醒学生强化树立终身不断自我完善的意识以外,还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将抽打自己的鞭子时刻掌握在自己手里,做到时刻“高悬鞭策自警”。这些鞭策的方式很多都是魏书生在培养学生自育能力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创造的。魏书生育人艺术的个性化特色非常突出。以魏书生自己非常重视、实际效果也非常显著的日记为例,这本来是一种早已有之的形式,其自警自策的作用也不是现在才有的,但是经过魏书生在教改实践中继承、发展和创新,赋予其“道德长跑”的全新意义,在培养学生自育能力的过程中的自警作用就非同一般了。

魏书生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出来的自警自策或互警互策形式,不管是格言也好,座右铭也好,每课一歌也好,读伟人传记也好,说明书也好,心理病历也好,其他种种形式也好,和日记一样,都有着浓郁的魏书生教书育人艺术的个性化色彩,在培养学生的自育能力过程中都起了其他形式不能替代的作用。我们再以座右铭和名人格言为例,来看魏书生是怎样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自警、自新的。我们知道,魏书生班上学生的座右铭写有自己崇敬的伟人的名字和一句针对自己思想弱点并医治这一弱点的格言,而且还要根据自己情况的变化随时更换。魏书生认为,座右铭、伟人是来自学生心中的选择,像太阳一样照耀他们的内心世界。格言,也是学生针对自己内心深处弱点的选择,像良药一样,治疗着他们心灵深处的疾病。因其来自于内心,在发生作用时,就把心理抵抗减到了最低程度。座右铭,使学生天天看到的是深刻的充满哲理的话,天天看到的是杰出的人,是伟人。这教室里就像有几十位伟人在帮助老师做工作,帮助老师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淡心,用格言谈心,用警句谈心。这样的教育效果怎么能不突出呢?

魏书生说过:“心灵上的辛苦播种浇灌,开放出来的一定是灿烂的思想之花。”学生养成了自育习惯,形成了自育能力,这就使他们培养自学能力的时候有了强大的动力,结果当然是自学能力、自育能力双翼齐展,载着学生飞向理想的彼岸。

(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魏书生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效果。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是教育最高的境界,是“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

1.新颖的自我约束形式

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是“人本”思想的发展,它并非魏书生的创造,然而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本身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魏书生特别重视提高学生对自我管理的认识,让自我管理的观念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入人心的东西,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才能促使自己身体力行,才有实际效果而非流于形式。曾经有学生问他:“您还能做我们的班主任吗?”魏书生说:“为什么不能?”学生说:“我们看您太累了!”“那我就请副班主任来管嘛儿!”学生问:“副班主任在哪?”魏书生说:“就在每位同学的脑子里!”谈话中,魏书生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教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通过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大大减少了由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内耗,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特别是魏书生对犯错误的学生,一改批评指责和惩罚的套路,如写“心理病历”,《班主任工作漫谈》中有一段:“有的错误,有较深的思想根源,病情较重,反复较多,这样就需采取多种治疗方法互相配合。我觉得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写心理病历。……心理病历包括五部分内容: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写心理病历,有时是在个别学生犯错误之后,发现他心理上有慢性病,便引导他写。……也有时,面对全班同学在本年龄段的心理弱点,要求大家都写心理病历。”魏书生认为,学生犯了错误,写心理病历,有利于使他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冷静地选择改正自己错误的方法。从而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再比如,让犯错误的学生写“说明文”,魏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之所以违反了班级常规或某项任务没有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的原因。让同学、老师或家长知道,以得到其了解、理解或谅解。这实际上是给学生自我辩护的权利,有反思的过程和机会。魏书生告诉学生,写“说明书”一定要深入自己的内心深处,观察自我,分析自我,发现两个不同的自我。写“说明书”不一定非要说自己有错误,如果认为自己做得有理、做得正确,那就完全可以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辩护律师”,说明自己这样做的根据和对己对人的益处。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能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往往要胜过老师告诉他该怎么做。让学生做自我心理裁决,心平气和地思考这样做的利弊关系。这样有利于将师生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我矛盾,学生“新我”与“自我”斗争,帮助他们在心里筑起第一道防线,以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正是自我教育的最佳方式。

2.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

魏书生除了培养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之外,班级的自我管理也别出心裁,个体自我管理是前提,班级的自我管理是保障。为此,魏书生动用了多重手段,创新班委建设,巧设班级管理制度,完善班级管理的监督机制,一环紧扣一环,形成了闭合式的班级自我管理模式。常务班长、团支书、班委会成员一起,各有不同的职责,共同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对班级一些具体的用品及各项专门事务,魏书生还发动每一个学生进行承包,这样形成了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

魏书生认为首先要选好班长。班委会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搞好一个班级建设,首先要选好班委会。就班长一职,魏书生就设立了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和值日班长。魏书生说:“班级要实现管理自动化,先要培养一批热心于班级工作的干部。班委会委员、团支部委员、值周班长,这些干部中最关键的是常务班长。”魏书生几乎不管班级的具体事务,貌似一个甩手班主任,他只调控班级管理的程序正常运行。他认为,这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管理班级的能力,增强学生协调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关系的能力。

魏书生眼中的常务班长,其实就是一位班主任,班级从纪律、卫生,到出勤、学习、体育、劳动、集体比赛、社会服务,都由常务班长总负责。常务班长的选择确定,是他每新接一个班之后的头等大事。魏书生首先注意发现上学放学身后都有一些学生跟着的“孩子王”,这样的学生一般都有组织能力,所以才成为领袖人物。但“孩子王”不一定就是魏书生眼中理想的常务班长人选,他有他的标准:一有组织能力;二心地善良、胸怀开阔;三头脑聪明、思维敏捷。大部分常务班长由班主任提名,同学通过,有时也由魏书生直接任命。魏书生的确是一个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务实班主任,刚接新生,不能发现常务班长的人选,他就让七八位候选人轮流当值日班长,每人轮上四五天,一个多月过去,几个人的差异便显露出来了。然后,谁想当班长,便在竞选班长的班会上发表竞选演说。每名演说者都要说明自己为什么当班长,以及采取哪些具体可行的措施建设好班集体。常务班长确定以后,便有权确定以自己为核心的班委会成员由谁担任,就像谁当总统,谁提名组织自己的内阁成员一样。

那么班主任是不是真的像没有一样,一点不起作用了呢?当然不是。魏书生就是班干部的后盾,是班干部的顾问,是班干部的教练和导演。倘若孩子的母亲、学生的班主任都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当好后盾、顾问、导演,那么孩子们的自主能力一定比自然逼出来的要更强一些。

同样,魏书生设立了值周班长和值日班长,常务班长工作多、负担重,集班级大小权力及事务于一身,显然既不利于提高班级工作的质量,也不利于常务班长自身的学习,值周班长和值日班长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值周班长一般都是班内责任心强、头脑聪明、思维活跃、勇于大胆开展工作、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每学期每班挑选10名同学,轮流负责。每人轮过两周,一个学期就结束了。减轻常务班长负担,使组织能力强的同学获得了较多的进一步增强能力的机会。另外,值周班长要根据上周班级管理状况,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开展本周的活动,能对本周诸位值日班长加强指导,克服上周班级管理的薄弱环节,提高本周班级评比的分数。值日班长,按学号轮流,每个人都要当,轮到谁,便从早到晚对班级工作负责任。也给每个同学都提供了做事的机会,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提供了使用权力的机会。魏书生提出班级管理的一个原则:干部能做的事,老师不做。普通同学能做的事,干部不做。“我觉得,替学生做人家自己能做的事,同替学生吃饭一样有害。学生失去了吃饭的机会,便失去了生理上汲取营养的机会;学生失去了做事的机会,便失去了心理上汲取营养的机会。”

魏书生为了加强班级的自我管理,想尽了千方百计,他把社会上的一些管理体制加以运用和发展,在班级管理中的很多做法新颖而又别具一格。例如,他在班里成立“道德法庭”,用来解决同学间的纠纷;成立“班级银行”,用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行。不难看出,把缩小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方向是完全必要的。魏书生的做法恰恰是“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教育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片断”这一含义的外延。

魏书生发展并应用了社会体系中任务承包制。轮流承包的有:担当“值日班长”、抄写“每日格言”、主办“班级日报”、教唱“每周一歌”等。固定承包的有:收发各学科每日作业、检查学生日记、监督老师“发火”、课间纪律、花盆、鱼缸等。总之,每名学生都有自己“说了算”的田地,都是主人,都有机会行使主人的权力,都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时刻认识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班级的主人,学生们才能把班级事务当着是耕种自己的“责任田”,而不是为老师或家长“打工”。魏老师班级的学生,每人都有自己承包的“责任田”。在我看来,魏书生是用心良苦,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费时间越多,那么他在一些无意义甚至是调皮捣蛋的事情上花费的时间就会越少。魏老师让班级的学生都做各种有意义的事情,都在为班级的管理做贡献,其实也大大减少了学生犯错的时间。此外,人人有事干,个个是“局长”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行使“主人权力”,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他常说,教师是学生的服务员,学生才是学校的真正主人。

3.完备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没有制度不行,但制度执行中必须考虑到学生对制度的接受程度,只有学生愿意接受且愿意服从的制度才会发挥良好的管理效益,而那些教师规定必须服从的“法则”,则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抵触甚至对抗。魏书生的班规很多,但这些都是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的,因此,在他的班里,是不会出现制度执行不下去的情况的。

魏书生引导学生制定的“班规班法”中,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思想教育、有学习检查、有纪律监督、有多种体育锻炼、有卫生保健,内容涵盖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及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多样的管理目标可以防止管理背离全面育人的轨道,促进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魏书生一直坚持依法治班,全班同学根据全班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班规班法,然后在监督检查系统的保证下,说了算,订了干,一不做,二不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班规班法主要分为两大类(这里的班规班法泛指班内的规章、制度、计划、办法)。一类是以空间为序的,制定的原则是: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另一类是以时间为序的,制定的原则是: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

魏书生历届班规班法中,有些具体的规定,尤其是有些处罚的办法,充满童真,十分幽默风趣,有些甚至幼稚得令人发笑。例如,对犯了错误,挨批评只顾流泪的同学,每滴眼泪收100字的说明书。又如,班上民主表决时,如发现由于情绪过于激动,举两只手以增加票数者,负责监督的学生要“予以揭穿并让其双手举10分钟”等,也许并不合情理,并不科学,并不妥当,但这些都是学生们自己讨论制定的,是他们这些小大人渴望搞好并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真实反映。我们大可不必去苛求和责备,而应该在实践中加以帮助和引导。”

魏书生大大强化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参与,制定了详尽的班规班法,制定了详尽的一日、一周、一月、一期、一年的常规条例,制定了各种班级管理条例,班级纪律检查条例。通过引导学生制定班规班法,既使学生的意志与愿望通过合理渠道得到了满足,又密切了师生关系。同时,由于学生有为自己的目标负责的倾向,所以它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自我约束,真可谓“一举数得”。

班级自我管理模式能有效运转,还得力于有效的监督机制,形成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集体检查、班主任抽检五级监测体系;同时建立了信息反馈系统,对执行过程进行信息反馈,以便及时调整和完善。从而它保证了班级的正常运转。

总之,魏书生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班级管理中,发挥自我管理能力,全员参与,相互制衡。在魏书生的班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而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凡事不做则已,一做必做到底,既显示了制度执行的一贯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推动了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的整体自动化。如此管理,教师如何不轻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魏书生就是这样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自己,辩证地看待自己,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每一步具体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理想的彼岸前进。在这个过程中,魏书生还注意指导学生少注意结果,多分析过程;指导学生少计算名次,多用力气缩小和第一名的分数差距,这样就使学生容易克服浮躁的心态,安静下来,一点一滴地多干实事,脚踏实地地向着理想的目标前进,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日积月累,逐渐地到达理想的彼岸。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魏书生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教书育人艺术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教书育人艺术,但同时也是一种朴实无华的艺术,在它的整个过程中和每一个步骤上,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花样,也没有令人心情激荡的喧哗,有的只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的工作。但这正是最高明的教书育人的艺术。

魏书生能够在育人方面取得这么高的成就,说起来一点也不神秘,根本的原因在于这种艺术的最高明之处就是将育人的基础建立在学生的心理实际之上,也就是说,把育人建立在知人的基础上。魏书生说过:“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魏书生还说过:“教师理解学生、顺应学生是手段,改变才是目的。”魏书生的这些话是他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苦心孤诣地探索教书育人艺术形式的经验总结,是借助学生美好的心理基础,帮助学生搭起通向彼岸的桥梁,实现“五育并举、德语主导”育人目标的教育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