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智能金融的主要建设内容

智能金融的主要建设内容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而言,智能商务与金融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因此,对智能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系统规划是智能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这将为智能城市建设、智能商务与金融的建设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智能商务与金融不被国内企业广泛认知、接受和应用的重要原因在于,国内的智能商务与金融产品普遍存在欠缺完整性和完备性的问题,且应用中不能满足企业日益变化的业务需求。

在金融全球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智能金融的核心不仅是及时、正确、完整地获取信息,快速、高效、广泛地分享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智能化的分析处理,并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的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有价值的金融知识,从而实现合理的金融决策支持,发展金融智能化。在与新技术完美融合的基础上,智能金融脱离了传统金融活动对物质流与资金流的严格匹配要求,在管理理念、运营模式等方面都与传统的金融活动存在较大区别(见表3.1)。

表3.1 传统金融与智能金融的区别

续 表

智能金融的建设涵盖了智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智能金融的支撑平台、重大工程建设、企业及个人应用等一系列环节。其中,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透明计算、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三网融合等内容;智能金融的支撑平台包含了信息与知识中心、结算与清算中心、金融云、商务云等;重大工程建设是指全国范围内的智能银行、智能证券、智能保险、互联网金融等建设示范试点等;企业及个人应用则涵盖了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移动投资等。

总体来看,智能商务与金融和传统的商务与金融存在较大的差别(见图3.2)。其建设主体既包括作为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政府,也包括提供软件、硬件、网络通信、银行等服务的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还包括作为消费主体和需求主体的企业、家庭和个人。建设过程运用的信息技术包括数据仓库、数据集市、数据挖掘等数据库应用技术,联机事务处理、联机分析处理、高级分析技术等数据处理技术,大数据、数据虚拟化、数据可视化数据管理技术,以及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运用的管理技术包括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管理方法,以及规划、分析、预测与模拟等运筹学方法(郑永彪等,2008)(见图3.3)。

具体而言,智能商务与金融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图3.2 智能商务与金融和传统商务与金融的区别

图3.3 智能商务与金融的建设内容

智能城市作为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城市形态,以新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助力,以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为手段,应用智能化运营机制和创新模式,旨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及城市运营成本最低、效率更高、价值最大、居民幸福感最强等目标。智能城市的实现流程有:首先要建设感知设备与智能终端来全面感知物理世界的信息,再通过数据信息网络将所感知的数据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然后由数据处理中心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通过分析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激发智能城市的创新能力。显然,智能城市的“智能”来自于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对信息的传递输送以及对数据的有效挖掘和处理,而这些是智能城市建设首先需要完成的工作,是智能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将直接影响智能城市建设的发展水平,并且存在投资大、改造重建难度高的特点。因此,对智能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系统规划是智能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这将为智能城市建设、智能商务与金融的建设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宽带网络和三网融合建设,为智能城市的信息传输提供支持系统;②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信息安全服务平台和云计算平台等,为智能城市的信息数据存储、信息交换提供支撑平台;③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包括对水、电、气以及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进行感知化与智能化建设,形成高度一体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目前,我国的智能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展开,许多城市已经开展智能城市规划建设,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进行信息网络、信息安全服务平台、云计算平台等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已经成为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驱动力。例如宁波市政府在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构建泛在化的信息网络、推进三网融合以及信息安全基础建设等角度推进智慧城市感知化建设。此外,宁波与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大唐电信在内的近20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新兴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开展合作,总投资超200亿元。

2.完善智能商务与金融产品

商务、金融智能化水平较高的企业主要集中于信息化建设起步早、资金实力雄厚、客户规模庞大的大型企业,如电信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中小企业的智能化水平明显偏低,智能商务与金融建设严重滞后。智能商务与金融不被国内企业广泛认知、接受和应用的重要原因在于,国内的智能商务与金融产品普遍存在欠缺完整性和完备性的问题,且应用中不能满足企业日益变化的业务需求。

(1)国外的产品难以满足国内千差万别的“中国式报表”需求。虽然国外在智能商务产品应用上领先于国内,但是他们更多地侧重于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仓库和动态报表(以水晶报表为典型)等。而国内只有部分重点行业(金融、证券、保险等)应用上述数据报表,大部分其他行业仍以统计、查询报表为主,且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特色报表(如类动态报表、类Excel统计分析报表与类Excel混合型报表等),国外智能商务产品无法适应这些“中国式报表”。

(2)国内的智能商务产品欠缺完整性。目前,国内的智能商务产品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①侧重于数据分析,但其精细化程度无法与国外产品相比;②仿照水晶报表的产品、类Excel报表的产品和类Excel报表和水晶报表的混合型产品,但通常也局限于单一的报表工具。事实上,上述两类产品在智能商务应用领域的完备性都较为欠缺,如部分产品只做数据分析,部分产品又只做报表,既缺少广度又缺乏深度,存在一定的局限。

(3)国内的智能商务产品的性能表现不甚理想。一方面,很多应用或特定应用大都需要编程来实现,使得应用或实施难度增加,对使用者的素质要求也随之上升,导致产品使用的普及率难以提高。另一方面,国内智能商务产品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是使用者在应用产品过程中经常遇到出错、死机等问题,尽管产品的实施过程简易,但如果厂商不能及时予以解决,必然会降低使用者的满意度和积极性。

(4)目前的智能商务产品在二次开发方面都较为薄弱,部分国内产品甚至不具备二次开发的功能。事实上,产品的二次开发功能直接决定了产品使用者是否可以通过二次开发接口来解决突发的和特殊的业务需求,同时,产品使用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满意度及项目实施结果也可能大幅降低。

因此,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智能商务的发展,加强技术提供及生产厂商的研发实力、努力完善其智能商务产品是关键。一方面,供应商应该充分考虑客户需求,扩大产品线,尽量满足目标客户所需的全部业务需求。另一方面,供应商在研发过程中应该强调产品的操作简易性和通用性,提升客户体验,避免二次开发、项目型运作模式在成本控制上的不确定性。同时,鉴于国内企业及个人对智能商务与金融的认知度较低,供应商还应该通过相关媒体向用户宣传企业应用智能商务与金融的成功案例,在提升自身品牌知名度的同时加深用户的认知。

3.加大智能商务与金融人才的培养

与传统商务与金融相比,智能商务与金融的优势在于更加全面透彻的感知化、互联化与智能化(卢涛等,2011)。

(1)只有通过对客户需求和行为模式的透彻感知来预测商业市场与金融市场的价格变动情况,洞察市场风险,才能提供更加便捷的交易、支付结算,更加及时的后期服务,更加安全的风险管理。

(2)全面的互联互通要求将以往的商务与金融服务从现场延伸到住宅、办公室,或任何可接入互联网的区域,利用后台连接服务部门与辅助部门,降低运作成本的同时提高运行效率。

(3)智能化发展要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商务与金融等服务行业的发展,通过升级服务业结构来促进经济增长。

显然,在智能商务与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拥有一批掌握大量信息处理技术,同时熟悉商务与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商务与金融领域的专业人才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熟知商务、金融业务,具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知识发现等综合的数据处理能力,具备数据建模乃至分布式并行计算能力。

当前,我国的智能商务与金融的发展正处于从电子化、网络化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需要大量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是智能商务和金融建设的重要基石。目前看来,精通的专业人才匮乏、知识和技能不过硬已经成为智能商务与金融建设的主要障碍。建立健全智能商务与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业务素质过硬、符合智能商务与金融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是智能商务和金融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的重要支撑。其中,高校是培育相关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但目前国内开设智能商务与金融相关专业的机构主要是重点院校,培养人数有限。为了适应商务与金融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满足智能城市建设时期对智能商务与金融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高校应当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上寻求变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培养智能商务与金融所需的专业人才与高端人才的教育模式。同时,努力探索相关企业与机构与院校合作办学的模式,加快人才培养,引领商务与金融界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实践探索(谢平等,2012)。

【注释】

[1]资料来源: (马会,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