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货币主义学派及相关经济理论

货币主义学派及相关经济理论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风靡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推动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年代”的形成。一些学者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经济、实现国民收入稳定增长的理论深表怀疑,认为这实际上正是再次发生不稳定的主要原因。货币主义由此证明了货币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的说法。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风靡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推动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年代”的形成。但是,20世纪70年代在主要发达国家推行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并未使经济稳定增长,反而导致财政赤字和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石油危机,带来了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引发了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70年代后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失业与通胀之间的替换关系开始消失,美国经济滞胀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隐藏缺陷暴露无遗。一些学者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经济、实现国民收入稳定增长的理论深表怀疑,认为这实际上正是再次发生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于是,“反凯恩斯革命”开始,以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趁机揭竿而起。

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总需求的决定固定这一点所持的观点不同。凯恩斯主义认为,除货币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总需求;而货币主义则强调,只有货币供给的变动才是决定产出和价格变动的首要因素。因此,在政策主张上形成了区别。

(一)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由货币当局控制是不稳定的,但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财富总量,包括收入或“消费性服务”的一切源泉,其中之一是个人的生产或挣钱能力,即是弗里德曼在消费函数理论中发展的永久性收入的概念;第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非人力财富包括货币持有量、债券、股票、资本品、不动产、耐用消费品等。这两种财富的形式可以互相转换,但受制度等因素的限制,这种转换有一定的困难,其中主要是人力财富转为非人力财富相对比较困难。因此,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越大,则对货币的需求也就越大;第三,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收益;第四,资产持有者的兴趣和爱好等其他因素。因此,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经过简化后其形式为

从货币需求函数中可以得出几点认识:

(1)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式中:YP为永久收入;w为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间的比例;rb为市场债券利息率,re为预期的股票收益率;πe为预期通货膨胀率;u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在函数式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如u、w),有些只在很少情况下才影响货币需求(如πe),因而它们不会破坏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货币需求函数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Yp与r。根据这一需求函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富水平越高,货币需求越大;其次,货币的名义收益率相对于其他金融资产(如债券、股票等)的名义收益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大;再次,预期通货膨胀率越低,货币需求越大,反之亦然。

(2)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引起名义国民收入短期变化的主要原因。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是各种各样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替代物,因此货币存量的变动不仅仅影响利率,而且将作用到各种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货币变动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每当边际收益率不相等时,追求最大效用的个人便会在不同资产之间重新分配财富,进而对真实部门、对总支出产生影响。货币主义由此证明了货币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的说法。

(3)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决定价格长期变动的主要因素。为了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最优的货币政策应当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且货币增长速度应当等于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私有经济体系本质上是稳定的。货币主义者把通货膨胀归因于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弗里德曼认为:“当货币数量增长的速度大大地超过生产的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就发生了。每单位产量中货币数量增长得越快,通货膨胀率就越高。在经济学中可能没有第二个命题能像这一命题那样地确凿无疑。”弗里德曼等人还进一步把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归咎于政府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充分就业政策的结果。货币主义复活了古典经济学的基本信念:如果没有外在干扰,经济具有自我稳定的能力。货币主义把经济波动归因于货币供应量的无规则变动,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要稳定物价必须稳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货币主义否定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反对凯恩斯主义斟酌使用的宏观经济政策,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关于这一问题,本书第五章第五节已有详细论述,在此从略。

(二)货币主义学派的失业理论

在失业理论方面,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不存在稳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即由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在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模型中,当工资无法调整到使供求相等的水平时,就会出现失业,这一类失业称为古典失业,也被称为自愿失业(因为工人不愿意降低自己的名义工资要求)。但是在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中,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下降,因此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构成现代经济失业的主要原因,这一类失业被称为凯恩斯失业。但是,失业现象的复杂性在于,经济周期过去之后,每个经济中总是存在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这些失业并不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而消失。动态地看,尽管有部分失业人口经过一段时期以后能找到工作,但是同时又会从就业人口中不断游离出新的失业人口,这一类失业往往是由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所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但是在现代经济中,生产技术高度发展,劳动力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使这种转移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因为,这种转移一方面要求信息的通畅,另一方面需要对转移出来的失业者进行培训,使之适应新的岗位。因此,在信息不十分完备、部门之间劳动力供求结构差异较强、培训劳动力又需要成本的情况下,任何经济都会存在一部分结构性的、摩擦性的失业。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把这一类失业称为自然失业,其对总劳动力的比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这种失业率的存在与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实际结构性特征有关,也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寻找工作的成本和劳动力的转移成本有关。

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只是暂时的,长期内,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没有互相替代的关系,该曲线是垂直的。只有在发生了未预期到的名义需求的扩张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时,经济中的实际失业率才会暂时低于自然失业率,才会产生菲利普斯曲线所描绘的交替关系。这是因为:政府为减少失业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货币增长率,使物价开始上涨,于是,短期中厂商设法增雇工人,生产更多商品。由于工人仍然是按照过去的物价水平来衡量自己的名义工资,以为实际工资不变或正在上升,从而愿意增加劳动的供给,于是,增加货币供给有“降低失业、增加产出”之功效。然而,长期中工人发现实际工资已经下降,他们便会按照现实的物价上涨率来计算他们购买的物品的价格,并要求提高工资。名义工资提高后,工人的预期与现实的通货膨胀率趋于一致,实际工资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当厂商发现了这一点,便不再多雇工人,失业率也就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于是,增加货币供给并没有“降低失业、增加产出”之功效,反而导致“滞胀”现象出现。这就是弗里德曼关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至多只存在暂时的交替关系的论证。

(三)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第一,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弗里德曼认为,以需求管理为宗旨的财政政策最终都是通过货币量的扩张和收缩来实现其经济调节作用的,而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私人投资会随着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减少,其后果往往为非生产性的投资去代替生产性的投资,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此外,过度的政府开支也会带来通货膨胀。因此,财政政策不但无效,反而对经济有害。

第二,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坚持这一主张的理由在于经济政策的滞后性。因为认识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并最终做出决策、政策效果的实现等都需要时间,政策的滞后会使得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更大的波动。

第三,力主单一政策规则。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胜任两项任务,一是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主要根源,二是能够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据此,货币主义提出,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再加上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惟一的最佳选择。货币主义的这一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惟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被称为单一政策规则。

(四)货币主义的影响

货币主义的主要影响在于:①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将凯恩斯理论中的货币需求变量由两个拓展到若干个,拓展了研究货币需求的视野,对凯恩斯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实现了货币理论及货币政策方面的创新,激发了经济学家们对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理论研究的兴趣。②货币对宏观经济活动的影响、尤其是通货膨胀的成因成为经济学研究新的热点。③将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力由总需求管理重新转向总供给管理。根据货币主义的分析,如果政府为了实现较高的就业水平而希望降低自然率,政府就应当实施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与产业结构和功能的总供给管理政策。④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受到质疑,货币主义稳定货币供应量的“单一规则”主张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英美等发达国家所采纳。⑤大多数发达国家中央银行采纳了货币主义的建议,把稳定物价作为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自己控制的变量;而凯恩斯主义主张的政策目标是充分就业,中央银行控制的变量是利率。货币主义对中央银行的行为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