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货币主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

货币主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现实经济运行中货币非中性的存在,使得货币政策绩效研究的第二个层面“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和第三个层面“货币政策框架优化研究”成为可能。基于货币政策框架优化的研究属于第三个层面的货币政策绩效研究。

如上文所述,货币政策绩效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探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以及货币政策框架具体内容的优化考察。

货币中性、非中性的探讨是货币政策绩效研究的基础,也是货币政策绩效研究的第一个层面。Saving(1973)的理论研究表明,货币中性是在非常严格的假设前提下才可能实现的,而这些条件在短期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因此,现实经济运行中,货币经常是非中性的。国际、国内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也一再证实了这一观点。对于该问题基于理论或实证的探讨,主要关注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变量(包括实际产出、实际投资额、国际收支等)和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率)的作用效果,包括作用大小、作用时滞等问题。

正是现实经济运行中货币非中性的存在,使得货币政策绩效研究的第二个层面“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和第三个层面“货币政策框架优化研究”成为可能。当我们知道货币政策在短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效果的时候,我们就会希望更深入地知道货币政策是通过哪些作用机制、传导渠道对实体经济(实际经济变量和通货膨胀)产生作用效果的。现实经济中,货币政策的实际传导途径与效果更像一个没法精确量化的黑匣子。传导机制中的各项传导渠道经常是同时存在的,但由于宏观经济背景、货币金融条件的不同,每条传导渠道的传导效果经常是不一样的,同等强度、规模的货币政策操作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经济背景下,具体的传导机制与作用效果也很可能是不一样的。虽然更加准确的理论模型构建、更精密的计量统计学工具可以让我们越发接近于真实情况,但是真正精确的量化研究总是无法实现的。实证研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价格之谜”、“产出之谜”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基于货币政策框架优化的研究属于第三个层面的货币政策绩效研究。与前两个层面的研究相比,在此视角下展开的探讨更关注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层面,囊括了货币当局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包括货币政策目标、中介目标、指示器、工具的选择,货币政策操作该采用怎样的规则还是相机抉择,等等。由此得到的研究结论,也往往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政策参考意义。同时,与前两个层面的研究更多聚焦于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不同,基于货币政策框架优化的考察,往往更关注从中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在增进社会公众福利、维护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方面应做的贡献与需要参考的准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