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大自由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

三大自由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大自由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_西方经济学(第四版)一、货币主义学派及相关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虽然风靡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但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本身存在着固有的缺陷。货币主义由此证明了货币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的说法。货币主义把经济波动归因于货币供应量的无规则变动。这就是弗里德曼关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至多只存在暂时的交替关系的论证。货币主义坚持这一主张的理由在于经济政策的滞后性。

一、货币主义学派及相关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虽然风靡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但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本身存在着固有的缺陷。这些缺陷主要有: 缺少微观基础; 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货币因素对经济影响的分析、对供给因素重要性的认识相对较弱; 只是假定价格刚性或黏性,而没有这方面的系统理论。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主要发达国家掀起的通货膨胀风暴使凯恩斯主义的这些缺陷暴露无遗。于是,以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主义乘机揭竿而起。

(一)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由货币当局控制,从而是不稳定的,但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财富总量,包括收入或“消费性服务”的一切源泉,其中之一是个人的生产或挣钱能力,即弗里德曼在消费函数理论中发展的永久性收入的概念。第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非人力财富包括货币持有量、债券、股票、资本品、不动产、耐用消费品等。这两种财富的形式可以互相转换,但受制度等因素的限制,这种转换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人力财富转为非人力财富比较困难。因此,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越大,则对货币的需求越大。第三,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收益。第四,资产持有者的兴趣和爱好等其他因素。因此,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简化形式为:

式中: YP为永久收入; w为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间的比例; r为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收益率; πe为预期通货膨胀率; u代表个人偏好。根据这一需求函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首先,财富水平越高,货币需求越大; 其次,货币的名义收益率相对于其他金融资产(如债券、股票等)的名义收益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大; 再次,预期通货膨胀率越低,货币需求越大。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是各种各样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替代物,因此货币存量的变动不仅仅影响利率,而且将作用到各种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货币变动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货币主义由此证明了货币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的说法。

货币主义者把通货膨胀归因于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弗里德曼认为: “当货币数量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生产的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就发生了。每单位产量中货币数量增长得越快,通货膨胀率就越高。在经济学中可能没有第二个命题能像这一命题这样确凿无疑。”弗里德曼等人还进一步把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归咎于政府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充分就业政策的结果。货币主义复活了古典经济学的基本信念: 如果没有外在干扰,经济具有自我稳定的能力。货币主义把经济波动归因于货币供应量的无规则变动。因此,货币主义否定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反对凯恩斯主义斟酌使用的宏观经济政策,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关于这一问题,本书第五章第五节已有详细论述,在此从略。

(二)货币主义学派的失业理论

在失业理论方面,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不存在稳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存在自然失业率,即由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在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模型中,当工资无法调整到使供求相等的水平时,就会出现失业,这一类失业称为古典失业,也被称为自愿失业(因为工人不愿意降低自己的名义工资要求)。但是在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中,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下降,因此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构成现代经济失业的主要原因,这一类失业被称为凯恩斯失业。但是,失业现象的复杂性在于,经济周期过去之后,每个经济中总是存在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这些失业并不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而消失。动态地看,尽管有部分失业人口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能找到工作,但是同时又会从就业人口中不断游离出新的失业人口。这一类失业往往是由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但是在现代经济中,生产技术高度发展,劳动力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种转移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因为这种转移一方面要求信息的通畅,另一方面需要对转移出来的失业者进行培训,使之适应新的岗位。因此,在信息不十分完备、部门之间劳动力供求结构差异较大、培训劳动力又需要成本的情况下,任何经济都会存在一部分结构性的、摩擦性的失业。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把这一类失业称为自然失业,其对总劳动力的比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这种失业率的存在与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实际结构性特征有关,也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寻找工作的成本和劳动力的转移成本有关。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只是暂时的,长期内,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没有互相替代的关系。只有在发生了未预期到的名义需求的扩张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时,经济中的实际失业率才会暂时低于自然失业率,才会产生菲利普斯曲线所描绘的交替关系。这是因为: 政府为减少失业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货币增长率,使物价开始上涨,于是,厂商设法生产更多商品,增雇工人。由于工人仍然是按照过去的物价水平来衡量自己的名义工资,以为实际工资不变或正在上升,从而愿意增加劳动的供给。然而,一旦工人发现实际工资已经下降,他们便会按照现实的物价上涨率来计算他们购买的物品,并要求提高工资。名义工资提高后,工人的预期与现实的通货膨胀率趋于一致,实际工资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当厂商发现了这一点,便不再多雇工人,失业率也就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就是弗里德曼关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至多只存在暂时的交替关系的论证。

(三)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第一,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弗里德曼认为,以需求管理为宗旨的财政政策最终都是通过货币量的扩张和收缩来实现其经济调节作用的,而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私人投资会随着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减少,其后果往往为非生产性的投资去代替生产性的投资,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此外,过度的政府开支也会带来通货膨胀。因此,财政政策不但无效,反而对经济有害。

第二,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坚持这一主张的理由在于经济政策的滞后性。因为认识到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并最终做出决策、政策效果的实现等都需要时间,政策的滞后会使得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更大的波动。

第三,力主单一政策规则。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胜任两项任务,一是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主要根源; 二是能够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据此,货币主义提出,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再加上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唯一的最佳选择。货币主义的这一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被称为单一政策规则。

(四)货币主义的影响

货币主义的主要影响在于: ①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激发了经济学家们对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理论研究的兴趣。②货币对宏观经济活动的影响,尤其是通货膨胀的成因成为经济学研究新的热点。③将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力由总需求管理重新转向总供给管理。根据货币主义的分析,如果政府为了实现较高的就业水平而希望降低自然失业率,政府就应当实施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与产业结构和功能的总供给管理政策。④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受到质疑,货币主义稳定货币供应量的“单一规则”主张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英美等发达国家所采纳。⑤大多数发达国家中央银行采纳了货币主义的建议,把稳定物价作为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自己控制的变量; 而凯恩斯主义主张的政策目标是充分就业,中央银行控制的变量是利率。货币主义对中央银行的行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二、供给学派及相关理论

(一)供给学派理论的形成及主要观点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在美国逐渐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菲尔德斯坦、阿瑟·拉弗、万力斯基、保罗·罗伯茨、乔治·吉尔德等人。供给学派站在凯恩斯主义的对立面,从供给角度对凯恩斯主义发动攻击。他们公开主张“萨伊定律”的重要性,指责凯恩斯主义过分强调需求的决定作用而忽略了供给,造成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建议充分发挥私人企业经营的积极性,让市场机制自行调节经济。供给学派至今未形成自己的完整理论体系,而主要是以承袭所谓古典学派的理论特别是“萨伊定律”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第一,否定凯恩斯定律,肯定萨伊定律。他们认为,滞胀完全是由于奉行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造成的。在市场供求关系中,供给占据主导方面。按照“萨伊定律”,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能够创造出自己的需求。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应当是什么因素决定供给,如何促进生产增长和怎样消除阻碍生产增长的问题。

第二,产量增长决定于生产要素投入和生产率增长,而生产要素变动又取决于各种要素的激励。产量是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直接结果。

第三,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关于边际税率,供给学派认为: 一是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二是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降低资本存量; 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提高资本存量。这里的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三是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量的大小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还有可能按相反方向变化。供给学派认为,高边际税率会减少人们从事正常经济活动的动力,从而降低国民的收入; 还可能促使人们逃税漏税,其后果是减少了政府的税收量。与此相反,低边际税率可以防止逃税漏税。拉弗曲线比较完整地阐述了税率与税收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拉弗曲线,以横轴表示税收,纵轴表示税率,当税率为零时,政府税收也为零,当税率逐渐提高,税收也增加,直到税收达到最大额。当税率继续提高,税收将逐渐减少; 当税率达到100%时,税收额为零。由此说明,减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政府收入增加。

图10-1 拉弗曲线

这意味着,过高的税率会挫伤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抑制储蓄和投资,企业收入减少,税收总额也会减少。当然,如果税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以后税收总额也可能会下降。拉弗曲线表明了税率与政府税收总额的函数关系以及税率与生产供给的关系,如图10-1所示。

第四,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供给学派认为,为了加强供给,就必须充分依靠市场机制,加强个人刺激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认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个人、家庭、企业。其积极性、创造性越大,社会经济发展就会越迅速、越繁荣,因而这种经济制度也就越有生命力; 反之,这种经济制度就要趋于衰落和灭亡。他们对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出现“滞胀”的解释是由于美国政府忽视供给,人为地刺激需求的结果。由于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强调政府干预,结果破坏了市场机制,削弱了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同时造成储蓄率降低,导致投资率低,以致资本供给不足,劳动生产率下降。因此,他们认为,抛弃凯恩斯主义,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个人和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的刺激,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供给才是真正正确的手段。

第五,供给学派还认为,减税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供给学派极力反对通货膨胀,这与凯恩斯学派赞成温和的通货膨胀的观点不同。他们认为,通货膨胀将严重损害供给,从而妨碍经济增长。一是通货膨胀会减少工资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削弱人们的储蓄能力和愿望。二是通货膨胀将导致工资收入者要求提高工资,从而造成工资-物价螺旋上升。三是通货膨胀将使利息率提高,从而降低利润率,减少投资。四是通货膨胀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将使出口商品相对涨价,进口商品相对便宜,从而不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打击了出口部门。因此,供给学派认为,依照他们减税的主张和方法,自然会抑制通货膨胀。

(二)供给学派理论的政策主张

(1)减税。供给学派认为持久地降低税率,能刺激人们储蓄,提高储蓄率,从而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从长期来考察,由于商品和劳务的增加,将会开辟新的税源,使税收总额随总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财政将会保持收支平衡,一切经济活动都将正常、顺利地进行,所以减税政策就是长期的经济稳定政策。

(2)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市场调节。供给学派非常重视“企业家精神”在发展生产中的作用,把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看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让企业自由地经营,生产才能够收到最佳效果。政府给予过多的、不适当的管理限制则会阻碍企业经营的创造性,影响生产增长。供给学派认为,战后美国政府制定的许多关于价格、工资、雇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商品检验、贸易及证券交易等的法令条例和规章制度,首先是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其次,企业为了应付许多非生产支出就不得不压缩发展研究的支出和更新设备的投资,从而造成生产率增长缓慢,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严重下降,国际收支逆差越来越大。因此,供给学派反对政府过多干预,主张放宽或取消这些限制,恢复企业自由经营,以激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他们主张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自行调节的作用,让就业率、利息率、劳动工资率随经济的变化而变动,这样,储蓄、投资、物价等也可以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得到调节,且趋于增长和均衡。

(3)减少政府开支,主张财政平衡。供给学派认为,大幅度减税的直接后果是政府支出减少,因此,减税而不削减政府开支就会扩大财政赤字。所以,供给学派要求大幅度削减政府支出,特别是政府支出中巨大的军事开支和社会福利开支。在当时美苏军备竞赛的严峻形势下,军费开支不仅不能削减,反而有增加的趋势。所以,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就成为供给学派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他们认为政府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不仅不能使穷人摆脱贫困,反而会使失业增加,有损劳动力的供给。他们在分析失业队伍中的基本结构和内在原因后认为,在当前美国的失业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失业是因为失业成本太低造成的。失业救济金越多,失业的成本就会越少,加上高额的个人所得税,失业的成本则更少,甚至是负数。这样个人就会觉得与其工作还不如失业有利,而不愿意谋求就业。这样一方面削弱了社会生产的增长,另一方面又使工人长期处于依靠救济生活的贫困状态。另外,供给学派还认为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需要相应的社会福利机构和众多的管理人员及烦琐的管理制度,这也造成较大的财富浪费,助长了官僚主义弊端。所以,供给学派主张尽量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包括降低保险津贴和福利救济金额,严格限制领受条件。政府只举办救济老年贫困、赤贫等必要的福利设施,停办那些多余的福利项目。

(4)其他政策。主要有: 实施限制性货币政策,恢复金本位制,使美元与黄金重新挂钩,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体系; 恢复过去的“尚节俭、鄙奢侈”的传统美德,把人们从凯恩斯主义所散布的害怕储蓄、颂扬消费和挥霍的思想中解放出来。

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及相关理论

(一)理性预期学派形成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家发动了“理性预期革命”。在反凯恩斯主义的浪潮中,货币主义的观点和政策手段受到“重创”。理论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经济学家方法论偏好的改变,即经济学家由相信货币主义强调的实证方法转向重视规范方法。②货币主义倡导的“信誉”思想被主流宏观经济学所吸收(例如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是垂直的假说),导致了一种被称之为“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综合”的观点。③货币主义范式本身存在一些缺陷。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一些经济学家就指出,货币主义的理论分析存在着“黑箱”: 货币主义者没有进一步分析货币对收入与支出的影响形式,没有探讨货币-收入关系的动态均衡。经济现实方面的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货币流通速度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美国1982年经济衰退的部分原因就是货币流通速度意外地大幅度下降。弗里德曼一直坚持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80年代初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大大损害了货币主义的这个“硬核”。并且,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高度易变的,那么人们就有理由怀疑货币主义所主张的“稳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单一规则是否可信、有效。并且认为货币主义在许多方面与凯恩斯主义相似,尤其是适应性预期假说,还担当不起彻底推翻凯恩斯理论的重任。此外,所有这些宏观经济理论都缺乏一个严密的微观基础。因此,最终货币主义让位于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当时称作“理性预期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华莱士、马罗等。

(二)新古典宏观经济

理性预期学派主要从“经济人”对国家干预政策产生理性的预期、从宏观经济政策失效的角度攻击凯恩斯主义。他们认为,实行充分的自由放任政策,可使“经济人”的理性行为导致良好的经济秩序,克服“经济滞胀”。与凯恩斯和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模型不同,他们的模型是严格建立在竞争性市场中经济主体不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分析的基础上的。因此,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学说、市场出清学说以及自然率假说一起构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其中理性预期理论起到了担纲的作用。

(1)个体利益最大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例如,一个社会的总消费量是个体消费量的总和。微观经济学表明个体行为的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是个体利益最大化。这就是说,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条件。

(2)理性预期。所谓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在长期中对经济变量做出的最准确,并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包含三层意思:第一,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它们总是力求对未来作出正确的预期。第二,为了作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总是力图获得一切信息,其中包括对反映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和对有关资料与数据的掌握。第三,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即经济主体会随时根据它所得到的新信息来修正其预期值的错误。因此,从整体上和长期来看,理性预期对某一经济变量的未来预期值与未来的实际值是基本一致的。

(3)市场出清。经济中的所有市场都会持续出清是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第二个核心假说。卢卡斯等认为劳动力市场失衡恰好表明交易双方不是互利的。他们否定新古典综合派关于刚性工资的假定而强调市场出清的正确性。他们接纳古典模型的假定,认为价格、工资具有充分灵活性,大多数的失业是自愿的,它们能够迅速加以调整,当劳动力市场存在额外供给时,工资将下降,直至工资降到雇主愿意增雇更多工人时为止。反之,情况则相反。最后,供给与需求相等。这样就把任何失业都看成是自愿的,而把那种非自愿失业看成只有在工人将均衡工资率搞错了而提出更高的工资要求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因此认为这类失业为时短暂,失业总是趋向其自然率。卢卡斯等借助市场出清的假定,证明政府试图利用货币政策来提高就业和产出是不可能的。

(4)自然率假说。理性预期学派同意货币主义对自然率假说的论述,并将其含义加以引申。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当然,经济活动有时也会出现大于或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不过这种情况的出现只是偶然的和暂时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人们对于经济变量所作出的预期的误差。但是他们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使经济长期脱离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根据自然率假说,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就业量常常大于或小于自然就业率下的就业量,这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业量就大于自然率下的就业状况; 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就业量就会小于自然率; 如果两者相等,就业量就等于自然率下的就业状况。但是,就业量不等于自然率下的就业状况只可能在短期内存在,在长期中,由于经营者和劳动者将会产生物价上涨或下降的错觉,一切将会恢复到就业量等于自然率的状态。同时也说明有效的政策必须通过它对两个通货膨胀率差距的影响来造成幻觉,使人们形成错误的看法,否则经营者的产量和劳动供给不会改变,从而就业量不会改变。

(三)卢卡斯的总供给函数

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可以通过考察微观企业的行为引申出来。假设一个典型企业的供给函数为:

yi=h(Pi-P)+y*i (10.2)

式中,yi为企业产量,Pi为其产品价格,P为总价格水平,y*i为企业潜在产量。该式的含义是,对企业i来说,当其产品价格水平正好与该经济的总价格水平相等时,其产量为其正常生产水平; 如果其产品价格高于总价格水平时,则该企业会认为扩大生产有利可图,从而把产量增加到高于其正常生产能力之上。式中h为参数,h>0,表示企业对其产品价格与总价格水平偏离的一种反应。

在实际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并不知道总价格水平P,而只能对其加以估计,以Pe表示企业对价格水平P的预期,则式(10.2)变为:

yi=h(Pi-Pe)+y*i (10.3)

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可按下述方程进行:

式(10.4)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该社会中的有关机构预测并公布的价格预测值;另一部分是企业根据其经验对预测值的调整,参数b为调整系数。如果b=0.5,则企业对价格的估计一半是根据其产品的价格,一半是根据有关机构预测的价格。如果b=1,则表示企业以自己产品的价格作为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如果b=0,则表示企业完全相信有关机构预测的价格。将式(10.4)代入式(10.3)并整理得:

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对所有典型企业的供给曲线加总而得。设整个经济的生产由n个类似企业i的企业组成,则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

式中,y为总产出,P为价格水平,y*为经济的潜在产量。卢卡斯总供给函数表明,经济的总产出与未被预期到的价格上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将式(10.5)中的参数nh(1-b)用字母γ表示,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可改写为:

式中,参数γ>0,为预期价格。卢卡斯总供给函数的含义是: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会导致实际产出与经济正常产出的偏离。

从上面的式子中可以推导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关于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的两点论断:

(1)如果P=,则y=y*,就是说,如果预期是理性的,因而人们预期的价格等于实际价格,政府试图把失业率压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需求管理政策被人们准确地预期到,那么这种政策将是无效的。

(2)如果P>,则y>y*;如果预期的价格小于实际的价格,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没有被人们预料到,以致上当受骗,那么这种政策是有效的。但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政府“欺骗”人们一次两次是有效的,但是迟早会被人们发现并准确地预期到,从而使之失效。由此,理性预期理论认为: 旨在把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需求管理政策,只要是有规则的系统的,也是可以为人们所预料的,所以是无效的。

(四)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政策含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要说明的是: 对货币量和一般价格水平的不完全信息将导致货币的非中性,即货币量的变化如何导致对一般价格和相对价格变化的短期混淆,从而带来了产出和就业的波动。模型引申出的政策含义是: 系统的货币政策无效,随机的货币政策有害。

按照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波动的根源是货币冲击,而这种冲击一般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引起的。货币冲击首先影响到一般价格水平,经济人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清楚这种变化不是相对价格变化而是需求变化,在这段时期里货币冲击的确能影响产出。但理性预期的经济当事人能利用有关货币政策规则的知识,很快形成对未来价格的正确预期,纠正错误的产量决策,使社会总产量恢复到自然率水平。这就是说,只要货币当局的政策具有系统性,它就不能改变产出增长的长期路径。如果要长期影响产量,货币当局只能随机地改变货币政策,不让经济当事人掌握其规律,其代价是产出的剧烈波动。如图10-2所示:

图10-2 政策无效性

在图10-2中,经济初始位于A点运行,该点是总需求曲线AD0、短期总供给曲线ASS0和长期总供给曲线ASL三条线的交点。在A点,价格水平P0被完全预期到,产出和就业在其长期均衡水平。假设货币当局宣布将增加货币供给,理性的经济人在形成他们的预期时会考虑这个信息并完全预见到货币供给增加对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结果,产量和就业会停留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上不发生变动。当货币工资在预期价格上升而提高时,总需求曲线从AD0向右移动到AD1的效果就被总供给曲线从ASS0到ASS1的向左移动所抵消。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将从A点直接移动到C点,停留在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ASL上,即使在短期,产量和就业也没有变化,即货币是中性的。

另一方面,假设货币当局出乎意料地在未宣布其打算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这时,拥有不完全信息的厂商和工人把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错误地当作相对价格的上升,他们做出的反应是提高产量和增加劳动供给。也就是说,此时工人和厂商错误地把这些看作是对他们劳务和产品需求的实际增长,从而增加劳动和产品的供给。在图10-2中,总需求曲线从AD0移动到AD1,在B点与ASS0相交。这时经济的产量为y1,偏离了自然水平y0,这被认为是当事人预期误差的结果。按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说法,产量和就业的任何偏离自然水平的变化只被看作是暂时的。一旦当事人意识到相对价格没有变化,产量和就业就回到它们的长期均衡水平。在图10-2中,一旦当事人充分调整了他们的价格预期,短期供给曲线就会从ASS0向左移动到ASS1,与AD1在C点相交。

总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 第一,能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只改变价格水平,而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 第二,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影响实际产量。

(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主要成果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主要成果有: ①用理性预期假说取代了适应性预期假说,并把这种假说和卢卡斯总供给函数结合在一起,得出“政策无效性命题”。②通过重新解释“李嘉图等价定理”和提出动态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否定了凯恩斯主义者一直主张的以借债筹资为主的财政政策和斟酌使用的旨在管理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③他们提出的“宏观经济分析需要有坚实的微观基础”这一思想为经济学界所普遍认可。根据著名的“卢卡斯批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计量模型之所以大多失败是因为这些模型的参数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数据得出来的,没有考虑到经济当事人会根据政策环境的变化调整他们的预期以及相应的行为。④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研究,提出了均衡的或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这些模型建立在市场连续出清和经济当事人形成理性预期的假设基础上,用未预期到的货币冲击来解释产出和就业波动。在“理性预期革命”以后,西方宏观经济学家关于经济政策的争论就由政府干预与自由放任的争论转向是要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还是要固定不变的政策规则的争论。

在20世纪80年代,新一代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E.C.Pre-scott) 又引进了“纳什均衡”(Nosh Equilibrium) 的博弈论(The Game Theory),用来研究政府的最优化决策。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的博弈,它表明在一个局中人策略已定情况下,另一个人只能采取某种策略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任何策略的改变都不能使他的利益进一步增加。因此,其核心思想是个人针对其他人的行为来作出自己的决策以达到满足的最大化,并依此来解释政府决策与个人行为的关系: 政府行为的动机与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是冲突的,私人与政府都是博弈的局中人,个人会根据政府的行为方式或可能采取的行动作出自己的决策,结果导致政府的决策失效。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理论中劳动供给的周期性变动给以特别的注意。他们提出所谓“闲暇的跨时期的替代”理论,这个理论把闲暇视同商品,要计算其成本、价格。工资率较高时闲暇较昂贵,工资率较低时闲暇较便宜。他们认为工人对实际工资增加的反应在短期里与长期里是不相同的,在短期里他对实际工资增加的反应更明显,这时,工资率较高,闲暇成本高、较昂贵,便少消费闲暇而尽量多工作,所以增加劳动的供给。在长期里,高的工资率、高的闲暇成本会回落到正常水平。工人多消费闲暇而少工作,从而减少劳动的供给,这样就发生了未来时期的闲暇代替了现期的闲暇。

总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试图在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之间架桥。这一尝试已对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