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成与原则

构成与原则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循环经济的第二个技术特征体现为创新性。循环经济是环境经济,其目的就是保护环境,确保经济社会和生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确保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影响子孙后代的发展模式。只有全民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才能取得成功。

2.3.1 循环经济的特征

1.循环经济的历史特征

如前所述,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但这种理念是在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中逐渐沉淀形成的。也就是说,诞生于工业文明的“循环经济”,其形态至少在农业文明阶段就存在,只不过没有被正式记载下来或者旗帜鲜明地提出来。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远在农业文明社会,人们就具有物质循环利用思想。例如农作物收获后,人们将大部分废弃的农作物的根、茎、叶经过适当的处理后铺于田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分解、腐烂,释放出含钾、氮等的有机物质,增加土壤的肥力,不仅解决了农业垃圾处理问题,同时为土地的再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冬天,人们会将秸秆铺在新菜地上,为新出芽的菜种保温,这也是现代大棚种植的起源。这一阶段的物质循环主要表现为废弃物的简单利用。

工业文明阶段,虽然人们主要采用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品的线型生产方式,但企业往往追求通过有限的生产资料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人们延续了农业文明时代种植业和畜牧业简单的废弃物利用,此外在新兴的工业生产中,人们也实现了一定的物质循环。

到了生态文明阶段,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自觉的经济活动方式,其范围已突破独立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强调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要注重物质的循环和反复利用,注重区域及国家层面的合作,使最终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化,最大限度地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因此,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循环经济存在一个不断发展、扩大的过程,从最初的农业到工业,再延伸至全社会。真正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全社会全人类的力量。

2.循环经济的技术特征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先进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区别于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要求,循环经济运行的物质循环特性,要求对经济活动在技术上进行根本性变革,才能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消耗来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循环经济首要的特征是科技先导性。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先决条件,只有积极采用各种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在循环经济的投入、生产、销售和回收环节对系统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进行分析设计,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末端治理”模式。传统工业技术是在以最大限度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获取利润的经济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技术体系,忽视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废弃物的利用(解淑玲、徐雷,2007)。而循环经济强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之间的协调和统一,需要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层面的技术支撑。当代技术领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发展起来的环境无害化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技术等先进科技,成为循环经济强有力的支撑。

循环经济的第二个技术特征体现为创新性。技术是一个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完善的过程,循环经济技术同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循环经济理念下的技术创新是一种健康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创新,是以坚持适度发展原则为基础,将科技进步与人文科学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的技术创新。循环经济条件下的技术创新,将创新的终极目标由市场的需要转变为满足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佘文平,2006),将传统线型的技术创新模式转变为以环境为终端和开端的环型模式,通过生态产品、生态技术、生态知识和生态观念四个层次的流动作用于技术创新全过程(黄丽华,2008),实现由效益型战略向生态型战略的转换。

3.循环经济的经济特征

从发挥经济作用的机理来看,可以把循环经济看作是品牌经济、环境经济、借势经济。循环经济是品牌经济,通过企业的良好运作和政府的政策扶持,造就驰名的生态产品和企业品牌。循环经济是环境经济,其目的就是保护环境,确保经济社会和生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确保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循环经济是借势经济,在环境保护意识高涨的时期,发展循环经济,可对人类社会产生强大推动力,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从经济效益实现的时间上看,可以把循环经济看作是未来经济。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影响子孙后代的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初期,需付出高昂的技术创新成本和废弃物资源化成本,其经济效益并不乐观,但若从长远看,循环经济通过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会产生积极作用。

4.循环经济的社会特征

健全的社会制度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制度是决定人类生产过程中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的重要因素,循环经济旨在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通过强制性的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规范和引导经济运行路径,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全社会的参与和全人类的合作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保证。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和政府的推动,还需要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全民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才能取得成功。

5.循环经济的生态特征

循环经济是一种强调物质环型流动、实现生态文明的经济活动,要求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技术规律和生态规律,用“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环型经济系统取代“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型经济系统,实现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根本上化解长期存在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长期协调统一。

2.3.2 循环经济的构成

1.循环经济的“点”

循环经济的“点”是指经济循环圈上的节点,具体包括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等。

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企业是资源消耗和产品形成的基础,实施循环经济必须从企业入手。一般而言,循环经济企业内部资源再生循环包括三种情况:(1)将流出生产系统之外的资源回收,并作为产品原料重新投入生产系统;(2)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后,作为产品原料返回原生产系统或其他流程;(3)将最终产品消耗后产生的废弃物进行适当处理分类后,重新投入原生产系统或其他流程。不仅如此,以循环经济为指导的企业实现低消耗、高利用和低排放的核心是发展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是对末端治理模式和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其实质是通过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控制,从生产开端就减少资源浪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消费者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节点。正因为消费者不断消耗产品,才促使企业不断生产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过去,人们往往把生活消费看作是个人的事情,是个人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和消耗。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无节制的消费促使企业以资源环境为代价进行生产经营,导致了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矛盾,经济增长模式也陷入危机。循环经济倡导资源的再利用、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和服务时间,这就要求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做到物有所值、勤俭节约、物尽其用和功能为本,将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循环经济的第三个节点是政府。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多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又称自给自足经济,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非为了交换而生产的经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然经济尚处于无政府状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在循环经济活动中,政府应以引导为主,在规范企业和消费者行为的同时,制定一系列激励和约束措施,并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确保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2.循环经济的“线”

循环经济各“节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可称为循环经济的“线”,如图2-4所示。

图2-4 循环经济的“线”

企业的生产行为决定了产品的性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进行生产的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了其产品消费之后如何处理的问题,通过有效的分类拣拆,进行资源化处理,减少最终垃圾的排放量,同时,资源化处理后的再生物质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资源化处理后形成的再生资源只能在特定的生产过程中实现其价值,进而决定了下游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性质和生产产品。

由于不同消费者存在不同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对市场上的不同产品有不同的选择。消费者行为会引导企业的生产行为,企业也会通过向消费者传递保护环境、促进和谐的理念,间接引导消费者选择循环经济产品;或者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循环经济产品的优势,直接引导消费者选择循环经济产品,使循环经济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政府主要通过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同时通过对产品价格的控制和政府购买行为,影响企业的生产选择,促使企业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此外,政府通过对全社会的直接教育,帮助人们形成循环经济理念和正确消费观,推动全民参与循环经济。

3.循环经济的“圈”

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长期和谐发展,是对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废弃物”线型经济的根本性变革,其创新在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环型经济,这就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圈”。

如图2-5所示,在循环经济的循环圈中,企业和消费者是参与主体,物质(含各类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等)则是客体。企业通过发掘和开采天然资源,并将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获得产品产出,随后产品进入销售和消费过程。在产品生命周期结束之后,相关企业对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对其进行资源化之后成为再生资源,进入新的生产过程,从而开始下一个循环过程。

图2-5 循环经济的“圈”

4.循环经济的“流”

(1)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循环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综合运用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活动方式,在循环经济的封闭的循环体系中,各个环节之间及各个子系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及循环,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循环经济的物质流指的是物质从生产起点到生产终点再到下一个生产起点的流动过程。在该过程中,各种非能源物质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从自然资源到最终产品或废弃物,再到再生资源进行流动。

物质的流动需要能量。不论物质流的流动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该过程一定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能量伴随物质流动的全过程,沿着转换、利用和回收的路径发生着改变。能量来源于能源,因此,能量流实际上也是能源物质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

在物质流及能量流流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信息,从而可对物质流和能量流进行调节和管理,在调节和管理的过程中发生的信息获取、传递、变换、处理和利用的流动过程就是信息流。任何存在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地方,必然存在信息流。

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关系非常紧密,它们的合理运转是循环经济系统稳定有效运行的前提。

(2)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

在国内外实践中,循环经济一般包括三个不同而有序衔接的层面,即企业层面的“小循环”、产业层面的“中循环”[8]和社会层面的“大循环”,三者由小到大依次递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平台。

基于企业层面的“小循环”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的表现形式。它以单个企业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微观循环为主体,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促进企业内部工艺间物料循环使用、延长企业生产链条、降低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进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由于受单个企业技术和规模的限制,总会产生企业自身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这类废弃物的处理往往需要其他企业的配合,进而会产生在产业层面运行的循环经济模式,这可称为“中循环”。在该循环中,企业间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起工业生态系统的“产业链”和“产业网”,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从而实现跨企业的循环。

基于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是循环经济在宏观层面的表现形式,是跨行业、跨地区、跨产销的循环经济模式,可称为“大循环”。它要求在整个社会依据环境容量,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资源的跨产业利用,达到生产和消费中物质的反复循环和能量的多次使用。在该循环内,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生产与消费通过生态产业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可持续生产和绿色消费。

2.3.3 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低投入、低排放、高利用的实现物尽其用的先进的经济活动,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实现要求。如在农业中,侧重的是农产品和农民日常生活排泄物的循环,秸秆、人畜粪便等可用作下一季生产的堆田埋肥,或者投入沼气池进行发酵以作他用。而在工业生产中,则侧重于生产过程中生产原料的充分利用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资源化以后再次投入其他生产过程。尽管循环经济实现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其实践要遵循的核心原则始终是基本相同的,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如图2-6所示。

图2-6 循环经济“3R”原则

“3R”原则是基于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提出的。依据这两个定律,社会经济活动中大部分物质是可循环和可再生的,能量是可梯级利用的,单位社会产品的物质消耗和能量消耗也是可减量的。这就是说,遵循“3R”原则进行的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不仅可以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总消耗,而且可以控制废弃物的总排放量。

减量化原则(Reduce)。该原则是“3R”原则的核心原则,属于输入端控制法,旨在从输入端控制、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上节约自然资源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佟仁城等,2008)。这就要求生产厂家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改进设计制造工艺,利用先进科技手段,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另一方面,消费者按照这一原则的要求,应重视物品的实用性,摒弃铺张浪费的消费方式,尽可能多使用耐用性强、可循环使用的物品。该原则的提出,使人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视线从经济活动的末端转移到开端,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存在着本质区别。

再利用原则(Reuse)。该原则属于经济活动中的过程性方法,旨在通过反复利用产品和服务来延长其使用的时间强度,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量,减轻环境压力。以电子产品为例,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许多仍处于使用寿命周期内的手机、电视、冰箱等随着新一代产品的出现被丢弃,处理这些被丢弃的电子产品需花费很多的财力物力。如果人们降低更新这类电子产品的速度或者这些电子产品能够被其他人再使用,不仅意味着需要投入生产的相应资源量可大大减少,同时需要处理的废弃物数量也会大大减少。

再循环原则(Recycle)。该原则属于输出端控制法,要求人们尽可能地将废弃物资源化,并让处理后的废弃物作为有用资源重新流向生产的输入端。许多物品在其生命周期结束之后,经过分解拣拆,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以再投入生产过程,从而实现循环使用。按照这一原则,一件产品的生产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工作,产品寿终正寝后的处理设计才是关键所在,也即生产者还应解决和处理好完成使用生命周期后的产品。

“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是简单并列,而是在强调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运用,其重要性顺序依次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所要遵循的原则,它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导和要求,改变了人们对资源利用的传统认识,突破了人们在传统经济模式下所处的资源限制瓶颈。

随着循环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循环经济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在“3R”原则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增添了“再思考”(Rethink)、“重组化”(Reorganize)、“替代化”(Replace)、“再修复”(Repair)等原则,构造了“多R”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