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结构重型化阶段的节约战略

结构重型化阶段的节约战略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专家论证,中国目前正处于重化工业高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阶段是工业化的必然,并且这一必然的阶段至少还要经历十几、二十几年的过程[16]。众所周知,重化工业的规模效应十分显著,但中国重化工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但也由此说明中国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潜力很大。据估计,如果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上升0.3%,就会导致万元GDP的能耗上升0.2%。

经专家论证,中国目前正处于重化工业高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阶段是工业化的必然,并且这一必然的阶段至少还要经历十几、二十几年的过程[16]。也许人们会认为:如果能够跨越这一阶段,直接发展到后工业化的服务业经济形态,不就能顺理成章地摆脱环境与资源的约束了吗?但无论是超前发展还是逆转倒退,都不符合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最终会造成某些产业不按市场规律而超前发展,或另一些市场需要的产业被严重抑制的不合理现象。因此,依靠人为力量对产业结构进行违背演进规律的调整,无疑会导致市场传递扭曲的信号,最终导致结构的逆转并可能产生更大的资源浪费,从而更加严重地偏离最初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目标。

既然规律不可逆转,那么,产业结构重型化阶段是否必定无法避免高增长伴随高消耗与高排放这一现象呢?库兹涅兹对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后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的产业特征也在不断加剧;到了工业化中期的重化工业阶段,这种特征由于其累积效应而更加明显;到了工业化后期,才开始出现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益不断提高的特征,处于这一时期的国家才开始逐步建立起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特征的经济体系。这就是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17]

上百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都说明了倒“U”型曲线的存在性,那么,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是否就是重化工业的本质特征呢?如果存在跨越的可能,跨越重化工业阶段,直接进入服务型和轻型经济结构,是否就一定能够解决我国资源和环境的瓶颈约束呢?

从组成来看,重化工业又划分为:(1)采掘工业,包括石油开采、煤炭开采、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和木材采伐等行业;(2)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原料工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加工、炼焦及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行业;(3)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加工工业,包括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机械设备制造、金属结构、水泥制品等工业,以及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化肥、农药等工业。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如果在发展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降低消耗,会加剧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破坏。在这三类重化工业中,最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特征的就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加工工业。组成加工工业的各行业往往是能够容纳大量技术进步内容的行业,也使该类产业R&D投资比重显著高于其他产业,构成了整个重化工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加工工业比重的提高,恰恰为我们向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益的新型增长模式转型创造了物质技术基础。没有这样一大批产业,我国增长模式的转型是不可能实现的。

由此可见,与人们惯常的说法相反,重化工业特别是其中的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的加快发展,非但与增长方式转变并不矛盾,反而是为增长模式向节约型转变创造了条件。从中长期看,没有这样一大批加工工业的长足发展,我国工业乃至整个经济将缺少长期稳定的核心竞争力,“大而不强”的局面不可能从根本上改观。

因此,重化工业节能降耗的重点,就是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对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所消费的环境进行合理补偿,同时提高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加工工业比重。这就需要重化工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即实现重化工业不断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不断提高重化工业的精细化水平,这是有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重化工业的唯一途径。

另一方面,重化工业中有许多产品是高储能的(如各类金属)。生产这类产品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但在重复利用过程中,也可以将其视为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从我国未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加大回收再用的潜力来看,实现金属资源供给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如通过建立和完善金属资源长期保障体系,提高金属矿产资源和二次金属循环利用的水平,使我国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率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60%左右,使二次金属资源循环利用率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50%,就能为实现2020年GDP较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供坚实的原材料支撑[18]

除了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在我国重化工业阶段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之外,还可以从产业组织规模结构优化入手。众所周知,重化工业的规模效应十分显著,但中国重化工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而小型的重化工业企业,其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要比大规模的企业高出很多。据测算,我国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要比小型企业低300千克标煤;10万千瓦的小火电,每千瓦时的煤耗比60万千瓦的超临界火电机组高出150克标煤左右,比单机3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也高了110克标煤左右(而在2006年,我国10万千瓦的小火电占整个火电装机容量的30%);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氨的吨产品综合能耗,大型企业要比中小型企业少300千克标煤[19]。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节能降耗和环境友好的严重制约因素。而中国目前乡镇企业的数量约有2 300万,基本上都是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尽管它们提供了约1亿4 300万个就业机会,但同时也成了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研究表明,全国50%以上的污染物来自乡镇企业[20]。但也由此说明中国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潜力很大。从规模效益来看,提高重化工业的组织规模,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工业化所面对的挑战,已经不再是“要不要重化工业”的问题,而是在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双重约束日益苛刻的条件下,如何建立具有节约型特征的产业结构和组织规模,实现发展方式向节约型转变的问题。“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也并不在于要不要生产和使用重化工业产品,要不要经历重化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阶段,而在于生产和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方式和效率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高耗能、高耗材和高污染的粗放式重化工业大量存在,才会导致伴随着重化工业比重的提高,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不断加剧。据估计,如果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上升0.3%,就会导致万元GDP的能耗上升0.2%。而我国目前许多重化工业都是高耗能的产业,重化工业能耗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已经超过67%。只有将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消耗和高污染的重化工业转变成低消耗和低污染的重化工业,才能在经济重型化阶段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从轻工业的组成来看,可划分为以农产品为直接或间接基本原料的工业(如食品制造业、饮料加工业、皮革和毛皮加工业、造纸和印刷工业等)和以非农产品为直接或间接基本原料的工业(主要包括文教体育用品、化学药品制造、合成纤维制造、日用化学制品、日用玻璃制品、日用金属制品、手工工具制造、医疗器械制造、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等工业)。在终端消费中,家电和照明的耗电量约占全国总耗电量的1/4左右;生活消费领域的能耗占全部能耗的10.1%。可见,和重化工业相比,轻工业虽然不是生产环节的耗能大户,但却是终端消费环节的耗能大户,其产品在消费环节的能耗反而是节能降耗的重点环节。在许多组成轻工业的产业,如传统的造纸、纺织、食品、饮料等行业,生产环节的环境污染和重要资源的消耗,与重化工业相比,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表1-2)。

表1-2 2007年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占全行业比重前20行业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轻工产业中的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等,废水、二氧化硫、粉尘排放三项均排在40个工业行业的前列。就造纸业而言,其废水排放更是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9.23%,COD排放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3以上;2008年有所降低,但也高达18.75%。除了环境污染严重以外,耗能和耗材也都位居前列。2007年,我国每生产1吨纸的能耗是世界先进水平的3倍以上[21]。就酿造行业中的啤酒而言,每生产1吨啤酒的耗水量,国际先进水平为5吨,国内即使先进水平也高达10吨,一些技术设备落后的厂家更是在12吨以上。纺织印染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统计排放量的7.5%,其废水排放总量居全国工业行业第五位,总量为14.13亿吨/年,其中印染废水约为11.3亿吨(占纺织印染业废水的80%),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6%[22]食品工业中主要的5种行业,每年排出的废液高达1.5亿吨以上。制革业年排放废水超过1亿吨[23]。至于服务业中的餐饮业和旅游业,也已经成为生态损害最为严重的几个产业。

从以上简单罗列的一些数据可以看出,提高产业效率和降低产业污染,是任何一个产业都要努力的方向,而并非只针对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的最根本理念和基本手段,就是在产业运转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益。循环经济推行到位,重化工业也可以实现低消耗和高效益的“轻型化”和“服务型”;反过来,如果不实行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运行方式,即使被视为“节约型”的轻工业和服务业,也完全可能变为高消耗和低效益的“重型化”和“粗放型”。例如,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重化工业比重从2000年的43.2%上升到2006年11月的63.6%,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5年广州的单位GDP能耗为0.78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四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中最低的。可见,只有转变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本质问题。那种认为只要跨越了重化工业阶段,进入服务型和轻型的经济结构,就必定能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想法,是无益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结构的。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我国重化工业阶段的资源消耗高、环境压力大,并非重化工业阶段本身的特征。恰恰相反,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的加工工业大量存在,不仅不会造成高消耗和高污染,反而有助于实现循环经济。而我国的重化工业之所以存在高消耗和高污染,正是由于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加工工业所占比重较低,使重化工业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优化所产生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效果未能得到充分释放。从中国产业组织规模的扩张、产业技术级次的提升、产业单体规模的扩大、技术和回用政策的推出等综合来看,中国因产业结构优化而带来的降低资源消耗的潜力还是巨大的。因此,未来工业化进程中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体系,只能通过提高重化工业的经济规模水平、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来实现,而并非以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来实现产业结构的逆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