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失业的基本描述

失业的基本描述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失业的基本描述_西方经济学(第四版)一、失业的类型与度量(一)失业的含义失业是指符合法定工作条件、有工作愿望的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且正在寻找工作但还没有找到工作、也不愿意独自生产的经济现象,政府会定期通过对人口样本的调查来统计。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三)失业的衡量西方经济学家通常以失业率高低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

一、失业的类型与度量

(一)失业的含义

失业是指符合法定工作条件、有工作愿望的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且正在寻找工作但还没有找到工作、也不愿意独自生产的经济现象,政府会定期通过对人口样本的调查来统计。符合法定工作条件、有工作愿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且正在寻找工作但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就是失业者。把握失业的含义,应注意两点: 第一,符合法定工作条件。比如达到法定的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等。如果一个人没有达到法定的劳动年龄,没有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能力与劳动技能,虽然没有工作,也不属于失业者。我国法定的劳动年龄范围下限为16岁,上限为男59岁,女54岁。第二,有工作愿望且接受现行工资水平。对于有工作愿望且接受现行工资水平的人来说,尽管积极寻找工作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就属于失业者。如果没有工作的愿望,或虽然有工作愿望但不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没有工作的人,不属于失业者。但是,有工作能力而没有工作,毕竟是一种劳动力的闲置。为了把这种劳动力的闲置与失业区别开,西方经济学把符合工作条件但不接受现行工资水平放弃寻找工作的人叫做自愿失业者,而把有工作愿望且接受现行工资水平、正在积极寻找工作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失业者叫做非自愿失业者。

失业可分为广义失业和狭义失业。广义失业是指现有可用的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状态。狭义失业是指只有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状态。为讨论简便,本教材所提到的失业一般指狭义的失业,只从总体意义讨论。

(二)失业的类型

失业有多种划分的方式。在人口再生产正常化下,按人们的意愿程度划分,可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两类。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与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业。

就非自愿失业而言,宏观经济学又通常将之划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几类。

1.摩擦性失业

第六章分析劳动市场均衡时我们曾经假设没有摩擦性失业,而现实经济中却是存在的。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就业市场供求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劳动力在区域间正常流动需要时间,流动的成本引起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它通常源于劳动的供给一方,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一份工作需要时间; 地理的距离使工人不能马上移动; 关于工作的信息不完全使工人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 工人现有的偏好与招聘工作岗位出现差异; 由于传统价值观影响而出现的劳动力的不流动性等。摩擦性失业在任何市场经济社会中都是存在的,持续时间一般是短期性的,是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也存在着的失业。[1]

2.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新兴产业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引发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与供给结构不能匹配以及工资刚性的存在导致实际工资高于均衡工资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是经济社会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解决起来难度更大。首先,是因为技术进步的变化。新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会导致落后技术的被淘汰出局,会导致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重新调整,进而会使原有劳动者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或者是技术进步使得劳动力需求下降。其次,是因为市场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或生产的自然条件发生变化。消费者对产品和劳务的偏好的改变,使得某些行业扩大而另一些行业缩小,处于规模缩小行业的劳动力因此而失去工作岗位; 生产的自然条件发生变化,使得一些行业的生产(比如农业)呈现季节性变化,因而影响厂商对用工需求的季节性变化。第三,是由于劳动力的不流动性。流动成本的存在制约着失业者从一个地方或一个行业流动到另一个地方或另一个行业。最后,是工资刚性的存在。劳动力市场并不能自动出清、市场对于劳动力需求低于劳动力供给,这些现象调整所花费的时间也相对较长,从而形成结构性失业。

工资刚性是由于最低工资法、工会的垄断力量[2]以及效率工资理念等而形成的一种现象。最低工资法使工人的实际工资提高到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水平以上,但也因此减少了企业对于他们劳动量的需求; 工会的集体议价能力使实际工资提升到均衡水平以上,也常常导致企业用工人数的减少; 效率工资理念下,企业付给工人的实际工资越高于均衡水平以上,工人的工作效率也就越高,企业用工人数也就可以越少,并可起到揽贤、养廉之意,也就增加了结构性失业。

3.季节性失业

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并可作出预测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比如中国零售业在一、四季度会相对兴旺,建筑业在冬季会相对萧条。

4.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性波动中总需求不足阶段而引起的短期失业,是超过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季节性失业以上的失业部分,它一般出现在产出低于其充分就业水平的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失业在所有领域都明显上升。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总需求增加,各厂商争相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形成周期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等失业状况不同,周期性失业的失业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是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所恢复。

(三)失业的衡量

西方经济学家通常以失业率高低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劳动力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劳动力和人口年龄是两个概念,劳动就业与登记就业也是不同的概念。比如在校大学生一般都超过了16岁,但目前都被排除在劳动力统计范围之外; 又比如统计工作常常出现漏出现象,登记就业人数一般小于实际就业人数。劳动力与达标年龄人口的比率可称为劳动力参与率。如果一个工人停止寻找工作,就被认为退出了劳动力队伍,就不再被看作失业者。失业者数量[3]及失业率一般通过抽样调查推算获取,美国政府于每月的第一个周五对外发布。

1.失业率

如上所述,失业率取决于劳动力总量、就业人数(就业量)。失业量=劳动力总量-就业量。用N代表劳动力,E代表就业人数,U代表失业人数,那么有: N=E+U,失业率为U/N。

l代表离职率,f代表就职率,如果劳动力市场处于稳定状态,则有f U=l E,又因为E=N-U,上式可以变为: f U=l(N-U)。解得:

2.自然失业率与充分就业

经济社会中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都是难以避免的,它们与经济社会的总需求、经济运行周期无关,所以统称为自然失业。自然失业的大小用自然失业率表示,即自然失业与总劳动力的比率。新古典综合派认为,自然失业率就是充分就业的失业率,也是维持物价水平不变时的失业率。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一国经济就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所有经济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即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

凯恩斯也认为,只要清除了非自愿失业,经济社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因此充分就业并不是指全民就业,而是意味着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更广义地说,意味着一个国家所有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充分就业时的产出量是一国能够生产的最大产出量。[4]自然失业率不仅在理解充分就业和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方面发挥作用,也在理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现代宏观经济学并没有对失业的原因形成共识。传统经济学用供给-需求曲线对不同类型的失业加以解释。如图8-1和8-2所示。

图中,曲线DD为劳动需求曲线,曲线SS为劳动供给曲线。图8-1表示的是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出清状态下的失业情况。市场均衡时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交点为E,此时的均衡工资水平为W*。在市场出清的均衡状态下,劳动市场的供求双方在(W*,NE)点上达成均衡。厂商愿意在W*的工资水平下雇用数量为NE的工人。在W*的均衡工资水平下,另有数量为(N*-NE)的工人,虽然他们愿意工作,但他们要求的工资水平高于均衡工资水平W*。由于这部分工人不愿意在W*均衡工资水平下工作,所以他们被认为是自愿失业的。自愿失业者可能偏好闲暇或其他活动,而不是工作。

图8-2表示的是非市场出清状态下的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它用来说明工资不具备伸缩性时如何导致失业的出现。假设劳动市场为市场出清,劳动市场的供求双方在(W*, NE)点上达成均衡; 但劳工组织等干预使得劳动市场非出清,如在工会组织的外力干预下或有最低工资的保障,现行的劳动价格是W**,而不是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W*,且具有刚性。在高于出清的工资水平下,寻找工作的工人数量大于雇用者愿意雇用的数量。在W**的工资水平下,劳动力的供给量是N2,而企业愿意雇用的数量为N1。由于现行劳动价格高于均衡工资W*,而工资的刚性对于劳动的过剩或短缺不能进行及时的调整,于是出现劳动供给过剩,非自愿失业的人数为(N2-N1)。

图8-1 出清的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

图8-2 非出清的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

三、失业的影响

失业是全球经济现象,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对经济社会有其正效应和负效应。从正效应来看,失业危机引发的就业竞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使劳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 有利于促使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健全与完善。从负效应来看,失业意味着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会给失业者以及全社会带来收入减少等巨大的压力,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一)产出损失

失业意味着社会总产出损失,即能够而且愿意工作的人被逐出生产领域,转向分配领域,这部分劳动力资源没有被用以进行国民生产,这将导致测算期实际GDP的下降。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根据大量的美国数据作统计与计量分析,提出了经济周期中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的经验关系,即奥肯定律: 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5]奥肯定律可用如下代数式表示:

式中,y为实际产出,yf为潜在产出,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ε为大于零的参数。

不仅如此,失业者仍然要消费国民财富,要程度不等地获得社会救济,原本可能产生的税收也因此损失,这些都将加重社会总产出的损失。

(二)人力资本流失和劳动力资源浪费

在现代生产状况下,劳动力不只是能在一天生产出超过自身所拥有的和所消耗的价值,而且,随着每一项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发明,随着信息外溢机制的有效作用,劳动力通过“干中学”过程,自身资本价值也在不断增长,劳动力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对人力资源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如果失业,劳动者以前的知识积累都会成为无效,所有的学习投入都会化为乌有,而且既有的劳动技术也加速折旧、日渐荒废,这就构成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加剧贫困

对个人而言,一是失业意味着劳动者没有收入,个人及家庭生活质量下降; 二是失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心理挫折和折磨,使个人自尊心受到损害,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三是失业使人们对未来产生一种不确定的悲观情绪,酿成反社会心理与行为,扩大了潜在的贫富差距,家庭与社会的稳定均受到影响。在严重失业的情况下,人的社会性、政治性属性会驱使他试图通过社会政治过程来解决问题; 如果不存在这样的社会政治过程,则可能导致社会大幅动荡。最终后果是失业者队伍中的贫困加剧,社会不稳定性增加。

四、失业的治理

关于失业的治理,大致上分为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和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两大类。

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强调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入手来思考失业治理。首先,供给方面,可以采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措施;其次,从需求方面,要加大总需求,加快发展劳动力容纳力强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再次,从机制方面,努力建立并完善就业体系,增加职业介绍所,修复劳动力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

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是指政府组织实施的事后的失业保障体系和失业救济体系的建设,以维持失业者基本的生活水准,维持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平衡。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彻底消除失业现象是不可能的,就业水平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是难以改变的。既然消除失业现象是不可能的,减少失业人数也很困难,而失业又会造成社会成员收入的巨大差异,那么就应该实施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对失业者进行救济,也就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失业保障体系。通过发放失业救济和失业保障,使失业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当然,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并不都是有益于消除失业问题的。比如说,政府主持的失业保险计划的推进在无意中增加了自愿失业的数量,并提高了自然失业率。但是,它的实施减少了工人对自己收入了解的不确定性,因而得到了另一重意义的肯定。

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和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在实际生活中是互补的。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虽然改善失业状况,但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失业问题,对于那些失业者有关部门应当为他们提供保障和失业救济。而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如果没有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相伴,失业人数可能会不断上升,最后使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难以为继。

[1] 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戴尔·默藤森和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迪萨里迪斯三人对“存在搜寻摩擦的市场”的分析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获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 在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工会涵盖的会员人数往往达到产业工人数量的50%以上,对于工资集体议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量。参阅相关数据统计。

[3] 从1994年起,中国的就业统计实行城镇登记失业率制度。城镇登记失业统计的基础非抽样调查统计,难以将自主就业者、下岗工人以及农民工纳入统计范畴。从2011年起,中国的失业统计改为抽样调查统计,上述情况纳入本国失业率的统计。

[4] 对2000年后中国自然失业率的测算,曾湘泉(2006)在《中国自然失业率的测量与解析》一文中提出在4.8%~5.6%范围内波动。

[5] 奥肯定律最初提出来时,美国的数据表明该系数为3。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结构发生改变,现在的数据表明该系数演变为2; 这个经验的实证关系,一般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得来的,当技术水平迅速变化时,这个经验关系是不正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