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陶澍与两淮盐政改革

陶澍与两淮盐政改革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嘉道年间为官的陶澍被称为“楚材之盛第一人”。两淮盐政弊病乾隆年间,震惊朝野的两淮盐引案案发,一大批朝廷要员牵涉其中,因此获罪。陶澍尚书第道光十年,清政府署理陶澍为两江总督,命他深入调查两淮盐政之弊,一场废引改票的盐政改革序幕从此拉开。陶澍的改革主要针对两淮盐政的弊病而行,其目的在于革除垄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嘉道年间(1796—1850)为官的陶澍(1779—1839)被称为“楚材之盛第一人”。23岁时,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近40年的宦旅生涯,他从一名翰林院编修一步步升至福建按察使、安徽巡抚,再到两江总督。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百姓造福。为官期间,陶澍除恶安民、抗灾救灾、兴修水利、整顿财政、治理漕运、倡办海运、整治治安、兴办教育,成为受百姓称颂的一代好官。他在两江总督任上时,看到两淮盐业弊端丛生,便力排众议、锐意改革,通过了推行票盐制,推动了两淮盐政的发展。

两淮盐政弊病

乾隆年间,震惊朝野的两淮盐引案案发,一大批朝廷要员牵涉其中,因此获罪。这场持续时间长、涉及人员广的巨大贪污案,暴露了繁荣之下的两淮盐业的弊病。乾隆对涉案官员都予以了严惩。迫于两淮盐商的特殊地位,乾隆虽然对盐商们网开一面,但是他也深知,两淮盐业中的纲法制度和总商制度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在原有的制度下,盐商们的浮费开销过于庞大。除了正常的盐税外,盐商们还得承担政府的各项杂务开支,政府在修建学校、兴办慈善事业等很多方面也要依赖他们的捐款;盐商们将食盐运送到各个销售口岸的过程中,也是受尽了官员们借各种名目施行的盘剥。此外,清政府为方便缉私,将运盐路线固定化,淮南盐场通州、泰州两属因河道淤塞、江潮倾灌,给运盐造成极大不便,但是朝廷却拒不变通运盐路线,这无疑也加重了两淮盐运的成本。

到了嘉道年间,两淮食盐开始陷入运销困难、引额壅积的困境,盐商困乏倒闭,课额积欠众多。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曾经辉煌的两淮盐政日暮途穷,改革势在必行

陶澍毅然改革

两淮盐政的弊病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这些问题本身十分复杂,又牵扯太多的既得利益者。究竟谁有这样的魄力,能成为两淮盐政改革的推动者?两淮盐政的出路又在何方?历史选择了陶澍。

陶澍尚书第

道光十年(1830),清政府署理陶澍为两江总督,命他深入调查两淮盐政之弊,一场废引改票的盐政改革序幕从此拉开。陶澍力主“除积弊即以兴利”的改革措施:通过裁减浮费、减轻课税来减轻盐商负担;裁革专商,刷印三联票,试行票盐制——即让民贩凭票在试行州县自由贩运食盐;此外,改变运盐通道,减少相关手续,通令官吏不得在口岸稽留需索,大大提升了运盐效率。

陶澍的改革主要针对两淮盐政的弊病而行,其目的在于革除垄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本来两淮的盐务积弊,淮南、淮北都很严重,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淮南之弊更甚于淮北,但清政府在改革之初,顾虑重重,唯恐改革失败,故而只允准陶澍的票盐制改革在淮北地区实行。

陶澍改革的继承者

陶澍在淮北地区推行改革之后,票盐制的优势很快显现出来。首先是盐价大减、盐质更纯;其次,商贩争运,私贩受到遏制;在票盐畅销的同时,清政府的盐税收入也得以增加,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官盐发票

道光二十八年(1848)前后,长芦盐区亦在河南20州县改引为票。道光二十九年,时任两江总督的陆建瀛借武昌塘角大火烧毁淮南盐船之事,抓住有利时机,仿效淮北之成例,在淮南改行票盐。咸丰元年(1851),户部调查全国各盐区的食盐运销情况,总结了票盐制相对于引案制的六项有利之处,充分肯定了陶澍始推的票盐法,废引改票从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

陶澍始推行票盐制,目的在于革除专商对盐引的垄断。但是,票盐制发展到后期,还是走上了专商引案制的老路,种种弊端随之而生。客观来看,因为陶澍的改革发生在封建王朝的晚期,到最后终究还是逃脱不了复归旧制的命运。这样,中国传统盐业的辉煌也只能伴随着封建王朝的没落走向衰亡。

虽然逃脱不了历史的宿命,但是陶澍能在那样的时刻力排众议、力挽狂澜地改革沉积已久的弊病,其勇气和智慧实在令人钦佩。陶澍死后,老搭档林则徐为他献上了这样的挽联:“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谥终凭公论定;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百姓也不会忘记这位勤政为民、兢兢业业的好官,在两淮盐业重地的海州(今连云港)地区,人们专门为他修建了祠堂。

陶林二公祠

长芦盐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