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邢澍生平事迹

邢澍生平事迹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邢澍出生在清代阶州一个贫苦人家庭。关于他的生卒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仲冬生日,说明邢澍生日在农历十一月。邢澍终于成行,并一举高中秋榜。进士及第后,邢澍被任命为浙江永康县知县。《永康县志》关于邢澍生平记述的又一错谬,是误以为邢澍在永康任职不久,即调至长兴,疏漏了邢澍任会稽知县的一段仕历。邢澍在会稽的事迹,因文献残缺,无从勾订。可惜多次努力,未能抄录到邢澍的跋文。差役收监小偷后,向邢澍禀告了此事。

第一节 邢澍生平事迹

清代乾嘉时期,朴学大盛,陕右学者以经术文学显著于世者,首推邢澍与张澍,二人同被学界尊为陇右人伦领袖。邢澍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陇右文献学家、金石学家、诗人,他在文化圣地江南二十余年的学术仕宦生涯,打开了陇右通往关外的文化交流的大门。

邢澍出生在清代阶州一个贫苦人家庭。关于他的生卒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据邢澍的学生浙江嘉兴人张廷济《桂馨堂集·感逝诗》注:邢佺山生于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六月二十八日,即1759年7月22日。冯国瑞先生《邢佺山事迹考》亦同。但近人吴文英所辑的《清代名人手札》甲集收录的嘉庆十九年(1814年)邢澍给一位同年好友的一函手札,落款为“仲冬生日”;又嘉庆二十三年,张廷济曾赠送洮砚为老师邢澍祝寿,并在《洮河石砚》一文中记述说,“因奉此为先生六十寿,嘉庆戊寅冬日事也”。仲冬生日,说明邢澍生日在农历十一月。根据这两条材料,邢澍当生于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即公元1760年1月14日。可能张廷济《感逝诗》在刻印时误把“十一”刻成了“六”,“六”和“十一”竖写时形体非常接近,容易混淆。笔者曾在2004年8月2日走访了邢澍第八代孙邢果先生,家里所藏的神主牌位,很遗憾恰恰缺邢澍的牌位。

邢澍早年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但聪慧颖悟,好学不倦。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秋,邢澍去西安应乡试没有盘费,借钱置办了几桌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希望能得到一点赞助。杯盘既尽,却无一人解囊相助,母子痛哭失声。一位商人听到后,慨然斥资援助。邢澍终于成行,并一举高中秋榜。

回到阶州,邢澍住在龙山寺,潜心读书。其弟子张廷济《题邢师松林读书图》记述了此事。张氏在“风雨龙山话往年”下注云:“师壮时,读书阶州龙山寺。”大概在该年秋天,邢澍随阶州计吏抵达京城,准备次年春闱考试。邢澍在晚年所写的《砚耕堂记》《望益轩记》中曾不止一次提及随计吏抵达京城之事,可以说进京会考是他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京师,邢澍经陕西长安人年景鹤引荐,结识了满族诗人和亮,曾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十四年(1789年)两次馆宾和亮家,边做私塾边读书。两人情谊甚笃,暇时共论经史疑义,乃人品邪正,政治得失。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春恩科会试,邢澍第18名,殿试时钦点为三甲第20名(总排名第57名)成进士,座师为东阁大学士王杰、吏部侍郎朱珪、工部侍郎邹奕孝,殿试读卷官为和珅。进士及第后,邢澍被任命为浙江永康县知县。秋天赴任途中,经过嘉兴时,著名学者毕沅的母亲张信昭(藻)以所藏犀牛角印奉赠,印椭圆,篆细而劲,文曰“凉州上士”,众人诧为汉章,以为是姜维遗物,题辞成册,嘱邢澍为之序。邢澍撰《凉州上士印题辞序》一文,考订此印“断非汉代物,或出自西州人士,或出自姜氏后裔,俱未可知”。

关于邢澍初仕永康的时间,过去很多研究邢澍的学者都被光绪十七年(1891年)李汝为编纂的《永康县志》的讹谬所迷惑。《永康县志·职官列传》曰:邢澍“乾隆癸丑,由进士知县事”。癸丑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也就是说邢澍在这一年出任永康知县。但邢澍在嘉庆十四年(1809年)所写的《望益轩记》中则明确说,他“策殿廷,解褐从仕,食禄几二十年”。邢澍自称吃国家俸禄二十几年,显然是相对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而言,故曰“几”。又在作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秋的《砚耕堂记》中说,他“起家科第,解褐从仕,由邑而郡,逾二十年”。解褐从仕,“逾二十年”,也明显是相对乾隆五十五年而言,故曰“逾”。如果是乾隆五十八年初仕,就不可能说“逾二十年了”。

还有一条材料,邢澍在《凉州上士印题辞序》一文中云:“庚戌秋,余初仕浙中。”庚戌,即乾隆五十五年。由此可知,邢澍解褐入仕的最初时间确为乾隆五十五年,并非五十八年,且初仕之地亦即浙江永康县。因此,嘉庆五年(1800年),长兴县儒学训导柴季高在《新修同善堂碑记》中所说邢佺山先生“以陕右名进士读万卷书,握百里符,本儒术为官,方历宰婺之永康,越之会稽”是正确的。永康,系当时浙江婺州之属县。这些史料证明,邢澍初仕之地当为永康无疑。

《永康县志》关于邢澍生平记述的又一错谬,是误以为邢澍在永康任职不久,即调至长兴,疏漏了邢澍任会稽知县的一段仕历。《职官列传》云:佺山“寻以考最,迁长兴”。其实邢澍在永康任满三年后,于乾隆五十九年调任会稽(今绍兴市)知县。据佺山好友章学诚《与邢会稽》“前日趋署叩辞,闻父台大人玉体违和,匆忙就道,不获展晤。秋高气爽,敬想起居万安。欣闻移居义乡,未识何时起马”,“长兴不远往返,时可通音问也”,“他日守郡监司,仍来庇我东邑”的记述,邢澍于嘉庆元年(1796年)秋调任长兴,并于农历十一月到任。在绍兴三年中政绩斐然,深受民众爱戴,离开会稽时,以致“民思慈保,士念明师”。邢澍后来在长兴的下属柴季高先生文中提到“历宰婺之永康、越之会稽”的记述,是符合事实,真实可信的。

邢澍在会稽的事迹,因文献残缺,无从勾订。据任桂全等编修的《绍兴市志》卷35《碑版》记载:在绍兴禹陵乡大禹陵碑廊有诚敬碑,碑高64厘米,宽125厘米,碑“尾有绍兴知府高□畏、会稽知县邢澍跋语”,上镌“清嘉庆元年七月浙江巡抚觉罗吉庆题”。说明邢澍跋语也作于嘉庆元年七、八月间。可惜多次努力,未能抄录到邢澍的跋文。

嘉庆元年仲冬,邢澍出宰长兴。从此在风景如画的美丽水乡,度过了他人生最为辉煌的十二年时光。长邑奠定了他在中国学术史上崇高的地位,也成就了他流芳青史的循吏英名。正如柴季高《同善堂碑记》所言,邢澍一贯勤于吏事,常案无留牍;“为政以平为法守”,反对奢华;清廉勤俭,“俯察民情,劳心抚字,清俸之外不名一钱”;关心民生事务,“凡有裨于民生者,大小就理”,人称“邢青天”。

陇南曾礼先生主编的《武都县志·艺文》第九章《趣轶》记述了一件关于邢澍的有趣故事。相传邢澍到长兴不久,县衙抓到一盗贼,问他哪里人,盗贼说是阶州人。衙役们说“咱们县太爷不也是阶州人吗?”小偷听了,暗自心喜。差役收监小偷后,向邢澍禀告了此事。次日升堂,邢澍一眼看到犯人目光狡黠,口音衣着不像北方人。他审问说:“你姓甚名谁,何方人氏?因何在本县作案?”“禀老爷,我是阶州人,我冤枉,刚到这里正要找你,就被差役抓来了。”邢澍即命松绑,并搬来凳子让其落座。众人惊讶不已。邢澍说道:“你既是阶州人,阶州有个呱嗒嗒,你晓得不晓得?”贼人把呱嗒嗒误解为金银落案之声,认为邢澍向他索贿。赶紧说:“小人从家乡走到长兴,所带钱银已花光了,没有呱嗒嗒了。”贼人正洋洋得意,邢澍怒声喝道:“大胆恶人,呱嗒嗒是我家乡话快跑的意思,你竟胡说八道。你做过什么案,从实招来!”小偷终于招供,邢澍声名大振。这个风趣的传说虽然表达了家乡人民对邢澍的赞美之情,但从一个侧面刻画了邢澍个性中风趣幽默的品格。

嘉庆三年春,邢澍携友人至长兴三鸦冈,勘访晋太傅谢安墓,撰《长兴谢文靖公墓考》,考订三鸦冈之坟即谢安墓葬,而非所传的衣冠冢。考核详确,一时传为胜谈,阮元、谢启昆、秦瀛、钱大昕、凌廷堪、张廷济、吴兰庭、陈鱣、施希闰等硕儒名流争相称颂,先后赋诗作文大加褒扬。

是年秋,邢澍继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任浙江乡试同考官后,再次前往杭州充任乡试同考官。此次分房选士,得嘉兴张廷济,荐为第一。后来张廷济回忆当时情境时说:“先生得廷济文卷,欣赏击节。读《桂馨一山诗》至‘人到玉峰湾’之句曰:‘此必能作诗者。’”中举后,张廷济谒见邢澍于武林公寓,从此追随左右二十几年。张廷济后来成为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可以说和邢澍的奖掖是分不开的。据洪亮吉《自吴江取道宜兴舟次值同邢大令澍话即席赋赠》记述,这年邢澍和洪亮吉“冬仲在西湖把晤”,两人“同访孤山鹤”,共同欣赏宋代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时所植的梅和所养的鹤。

经过三年的励精图治,长兴“政通人和,百废俱举”。大概在嘉庆四年(1799年),邢澍省墓归籍。在阶州,他亲自勘验白龙江水系,正订旧说,撰写《桓水考》一文,对自汉至清关于《禹贡》“西倾因桓是来”的种种误解,一一作了辨解。“求之目验而信,证之经文而合”,考订古恒水就是嘉陵江支流白龙江,一时传为美谈。

在阶州,邢澍寄情于故乡熟悉的山水胜景,流连忘返,江水滔滔,江城如画,他像当年杜少陵成都浣花溪畔一样,在白龙江边构筑了一座草堂,取名“桓上草堂”。草堂面江而开,松韵清幽,鸣禽啾啾,有翠竹奇花相映成趣,明月微风相伴而眠,开门看山闭门读,夕阳垂钓闲若仙。优雅闲适的生活,竟使邢澍萌发了退隐之意。

回到长兴,邢澍将草堂绘制成《桓上草堂图》和《松林读书图》,其中《桓上草堂图》卷首五字系钱大昕八分书。友人传阅其《桓水考》,品读《二图》,纷纷赋诗赞贺邢澍“学是儒林吏是仙”,“草堂还把水经笺”的仙儒生活。钱大昕有《题山松林读图书》七绝二首、洪亮吉有《邢大令澍松林读书图》五古一首、孙星衍有《邢佺山大令澍松林读书图》七律一首、张廷济有《邢房师桓上草堂图》七律一首和《题邢师松林读书图》七律二首。

冯国瑞先生《邢澍事迹考》认为,“佺山于嘉庆戊辰间曾省墓归籍,草堂殆筑于此时”。嘉庆戊辰即嘉庆十三年(1808年),此时钱大昕已辞世有四年时间,不可能为《桓上草堂图》题额了。又张廷济《题邢师松林读书图》作于嘉庆五年(1800年)正月十六日。说明草堂修筑时间最迟也在嘉庆四年秋,不可能在十三年。另据赵定邦《长兴县志·坛庙》载:嘉庆四年五月,邢澍为重修的谢安祠墓撰文树碑,那么回到阶州修筑草堂也只能在该年夏秋之间。

嘉庆四年(1799年)夏五月,藏书家瞿中溶购得《虞山毛氏汲古阁图》,命人重装,画幅高约七尺,宽二尺有余。中秋节后五日,也就是八月二十日,瞿中溶题诗于上,遍请当时名流为之题跋。先后有三十余人陆续题诗,皆步瞿原韵,邢澍是第26位题诗者,大概题写于嘉庆四年冬,并有“安槎二兄先生正,佺山邢澍”题字,下押邢澍朱文方印一方。1949年前后,收藏家陈澄中将《汲古阁图》携之香港,1956年、1965年两次因生计意欲出售,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最后由国家购得,现庋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乾嘉之际,书院大兴,学术研究空前繁荣,为便于士子学习,教化民风,邢澍于嘉庆五年(1800年)在县治北子山之阳修建了箬溪书院,又名同善堂。同时在书院开设医局和药局,既可读书教学,也可为民治病。

书院建成,邢澍延请乡贤名流,聚集庆贺,自己将欢会绘制成图。目录学家胡虔赋《佺山大令招集箬溪书院绘为图书此以识》、程际尧赋《题箬溪书院雅集图》诗。胡虔诗描绘了书院“绕郭清溪流,濯手鱼可数。蝉声咽高枝,岩峦润宿雨。浮图出林端,风铃悄自语”的幽静读书环境,以及“峨峨校士堂,信冠尽胜侣”的欢庆场面,热情赞扬了邢澍崇教兴文的盛举。

聚徒授学之日,邢澍亲骋名宿作山长,自己定期到书院考课诸生评定等级,激发学生刻苦攻读的精神。并拿出自己的官俸为书院购置书籍,常“捐数百金而不惜”,一时间如程际尧所言,“清谈听亹亹,多士接跄跄”。邢澍的义举感动了长兴父老,他们请求“上官特荐之于天子,绘邢澍画像藏于书院同善堂,“以志景慕于无穷”。

嘉庆五年(1800年),邢澍奉咨入都。在江苏宜兴,与游罢太湖消夏湾的洪亮吉意外相逢。洪作《自吴江取道宜兴舟次值同邢大令澍话即席赋赠》,有“前年西子湖,同访孤山鹤”句。另从洪诗“即今大吏举尤异,鞍马结束行朝天”来看,邢澍大概在这年四月上京考最。回来不久,又南下杭州,第三次出任乡试同考官。详见清叶沛恩、吕震南纂修的光绪十二年刊本《阶州直隶州续志》卷26《邢澍传》。

邢澍为政之余,常延集时贤,呼朋选胜,乘兴遨游,诗酒酬唱,情联旧雨,鱼我相忘。钱大昕《题顾渚春游图序》和《瞿木先生自订年谱》记载:嘉庆六年(1801年)春三月二十六日,邢澍邀请钱大昕、瞿中溶、何元锡、杨素存四人同游长兴顾渚山。傍晚、邢、钱、杨三人返回县署。何元锡和瞿中溶留在山中,并于次日入明月峡,访得唐人颜真卿、杜牧、杨汉公和宋人汪藻、韩允寅的碑刻。瞿木夫后绘制《顾渚纪游图》,钱大昕、邢澍均有题诗,后面有专章论述,此处不赘。

邢澍一生崇奉仁学同贯、官读并举。作为一方行政长官,他非常重视地方文化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嘉庆六年(1801年)八月,他捐俸修建了廿字河桥,因管理严格,“事不烦而民不扰”(《重建平政桥记》),体现了“平政之道”,故名平政桥。次年九月,又捐俸重新修建跨越箬溪水、四安水、笤溪水的仓桥。嘉庆八年建成,乡绅耆旧吁请更名,邢澍“乐其岁物之丰成,而民亦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也”,故取名“丰乐桥”(《重建丰乐桥记》)。与此同时,邢澍还组建了长兴有史以来的第一支消防队,并捐俸购置了消防用具,挑选了80名青壮年充任火兵,进行灭火训练,日夜整装待命。

嘉庆七年(1802年)夏,邢澍延请钱大昕、钱大昭兄弟和瞿大夫到长兴,商讨《长兴县志》编纂的体例门类。邢澍《序》云:“壬戌之岁,始延请嘉定宫詹钱辛楣先生至署,稽旧之失,汰旧之繁,增旧之阙,订旧之讹。”重阳节后,钱大昕在女婿瞿木夫陪同下再次到长兴。《瞿木夫先生自订年》云:“七年壬戌,34岁,九月复随外舅往长兴与邢明府商订编修县志,嘱余佐辑,遂出南浔。”又《十驾斋养新录》卷14载:“嘉庆壬戌重阳后三日,访佺山大令于雉城官署,乞宿东斋。”瞿木夫留馆鉴止亭,帮助邢澍纂辑《县志》,钱大昕数日后去吴兴南浔镇。次年《县志》初稿成,十年冬完竣刊行。

邢澍在《序》中由衷地表达了他对钱大昕高洁人格的敬佩之情。他回忆说:“余每见先生口讲指画,不惮精详。常与余商论,或秉烛至午夜。由是体例门类举邑志而更新之,而是书顿为改观。”复旦大学黄苇教授等编著的《方志学》,赞誉邢澍为清代优秀的修志家和方志学家,书后附《地方志大事记》,也记述了嘉庆时期钱大昕、邢澍编修《长兴县志》的事迹。另外,该志还有时任湖州知府白善庆写的一篇《序》,作于嘉庆十一年,邢《志》刊于嘉庆十年,故未收入,后补录在赵《志》。

嘉庆九年(1804年)春,邢澍为了使地方有识之士学习君臣父子之道,使其身心性情得到陶冶,为青年学子提供学习的楷模,他又捐俸倡建了文庙、乡贤祠、名宦祠。文庙,供祀孔子与四配、十哲和九十八位先贤先儒。乡贤祠与名宦祠供祀谢夷吾、陆龟蒙、徐中行、归有光、耿炳文等六十四位自汉至明末,或生于长兴,或宦宰长兴有良好政绩和声望的循吏名流。邢澍期望通过对前辈功绩的彰扬,激发学子发愤读书的志向,培养他们远大的抱负理想,并以此警策官员,教化民众。反映了邢澍为国为民,恪尽职守的美好政治愿望。

这年夏天,邢澍又一次上京考绩。秋天南归,弟子吴钟华、陈荔峰为其送行。吴氏作《都门送邢佺山先生》七律二首,见附录一。吴荣,字钟华,号欣斋,长兴县人。据赵定邦《长兴县志·人物传》载,吴钟华“自幼颖异,性情通达,作文高古朴老”,曾在长兴随侍邢澍左右三四年,学习经史诗文。嘉庆五年(1800年)邢澍任浙江同考官,吴荣考中举人,次年入京师被荐为拔贡,以三等任浙江乐清、丽水等县教谕。吴诗云“抚字已多三考绩,循良深荷九重知”,说明邢澍此次上京考绩,春风得意,他抚字拳拳的突出政绩终于得到朝廷的肯定,任命为长兴知县、候选知府。

据藏在内阁档库的当时浙江巡抚安泰题报邢澍升任知府请准以安吉县县丞李栋升补的文献记述,嘉庆十一年(1806年)六月,邢澍任江西饶州府(今江西省波阳县)知府,并举家迁到秀水(今嘉兴市)碧漪坊。饶州府远在鄱阳湖东岸,距秀水千里之遥。邢澍上任约两年,遂于十三年(1808年)九月因病回到秀水疗养,一面养病,一面著书立说。可参看清许瑶光《嘉兴府志》卷51《嘉兴流寓》之《邢澍传》。

碧漪坊环境幽雅,有朱彝尊先生故宅,邢澍寓舍恰恰与其相邻。朱彝尊,号竹垞,浙江秀水人,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诗歌与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邢澍素来仰慕朱彝尊,当年随计吏到京城,就通读了朱氏的《曝书亭集》。后“及宦浙中,因尽观所著书”(《砚耕堂记》)。他编撰《全秦艺文志》时,据洪亮吉《序》说,曾参仿朱彝尊《经义考》体例。在秀水,邢澍曾购得一方端砚,砚小而良,背镌“砚田我耕”四字,又“竹垞”二字,八分书甚遒美,系朱彝尊手迹。邢澍缅怀前哲,日就月将,爱不释手,并以“砚耕”题所居之堂,作《砚耕堂记》,叙述自己对朱彝尊的敬慕之情。

根据邢澍《武阶备志序》“今年,予省墓,(鹏翱)持以就质,兼弁首之文”推断,邢澍于十三年(1808年)冬又一次归籍省墓。《武阶备志》编于嘉庆八年,成于嘉庆十三年,系邢澍亲戚吴鹏翱纂辑,凡21卷。脱稿后,吴鹏翱质之佺山先生,佺山欣然作序。这部著作一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才得以刊印。佺山先生《序》称赞吴《志》“可以成一家之著作,备《四库》之采择矣”,评价甚高。详细情况可参看《武阶备志序》笺疏。

据新编《武都县志·艺文》第十一章《楹联》记述:嘉庆十三年,邢澍在乡下的田庄驼子湾同家人欢度春节,他出银50两资助村上唱戏闹社火。众人请他写戏台上的对联,他挥笔成句:“戏乃戏乎,戏推物理;曲者曲也,曲尽人情。”年龄较大的人嫌邢澍写得太文雅,笑着说:“老爷,我们看不懂啊!”邢澍一想,立即明白自己写得太深奥,赶忙说:“惭愧!惭愧!让我重写一副。”展纸疾书:“愿来者来,愿去者去,来去自请两便;说瞎就瞎,说好就好,瞎好要唱三天。”横批:“唱大戏。”大家纷纷称赞,邻近的符家塄、曾家山等村民众也都赶来请邢澍书写对联。

嘉庆十四年(1809年),邢澍徙任江西南安府(今江西省大余县)知府,大概上任几个月因病辞职。他在《望益轩记》中曾言辞恳切地说:“若病良已,将仍以一职自效,非真退者也。”他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给一位入京同年友人的信中也坦言:“如果旧疾霍然,当拟如觐枫宸,再作出山之计。”但他再度出山的愿望终归南柯一梦。邢澍在饶州、南安任职时间较短,政绩平平,其事迹地方志也未见著录。笔者曾致函波阳、大余两地方志办、博物馆,了解邢澍情况,一无所获。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邢澍曾到京城。作于嘉庆二十三年的《行至杨庄闻清口淤浅觅小舟自冯家渡渡河往清江浦雇吴江船南行》“一见相问汛,旧识更可喜”,邢澍自注云:“雇得吴江朱姓人船,乃前岁雇过者。”前岁,即嘉庆二十一年。又据《归舟即事和孙竹畦》“前年返西秦,江淮泝颍汝”,嘉庆二十一年,邢澍沿运河至淮安,逆淮河西行,又沿颍水西上,再溯汝水至临汝,然后北上洛阳,西行归里。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春,邢澍由三儿子邢寿恺陪同北上京城,原本是要补官,出乎意料的是不知何故,他被迫奉还禄位,致仕还乡。其中必有隐情,我们无从知晓。秋天南旋,沿运河而行,历时两月有余,得诗70首,名《南旋诗草》,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他唯一的一部诗集。当时大儿子邢寿恭在西安应乡试,二儿邢寿名、四儿邢寿朋在嘉兴。《南旋诗草》充溢着忧伤、失意的情愫,表现出邢澍在遭遇政治打击之后对功名富贵的蔑视,对家人亲情的眷顾。回想自己过去入京,乘坐官船,如今“解组归衡门,闲散已与民无异”(《牵夫谣》)。在《舟中有养百灵鸟促织虫者感而有赋》一诗中,以百灵鸟声高空自娱比喻自己怀才不遇,以百灵鸟“不及随阳雁,明年又北飞”,抒发自己不善于投机钻营、仕途不畅的伤情。《旅夜不寐再迭前韵》则感叹“心事名场如烛短”,“几年蒲褐身闲后,一笑邯郸梦觉时”,喟叹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空梦。在《蕉窗八咏和孙竹畦》中,他又以“自古奇人多失路”宽慰自己。《南旋诗草》已经看不到他前期诗歌积极进取、意气风发的豪迈气概。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邢澍带着万卷藏书举家西迁。邢澍一生生活节俭,劬力收藏,藏书之多而精,闻名江浙。洪亮吉、张廷济及邢澍自己都曾说,他聚书有三万余卷。在返里时,苦于路途艰辛,将大量书籍或赠或售。途经历西安时,又将近半书籍赠给了当年曾资助他应乡试的那位商人。运回阶州者达30余驮,计在万卷之上,其中包括他已刊印的著作和手稿,收藏在阶州城内其外家蹇家楼。

据新编《武都县志·邢澍传》记述:1930年邓锡侯川军与回军马廷贤部交战,五月马部攻占武都,烧杀掠抢,兵士将邢澍的书箱用作马槽,书籍铺在地下隔潮,撒在院中垫路,大雨滂沱,马踏人践,一片狼藉。战乱结束后,蹇家亲戚怕人笑话,竟将残卷和杂物堆在一起,付之一炬。邢澍耗尽毕生心血收藏、编撰的这批稀世珍品就这样化为缕缕青烟飘到了九霄云外。今天,他的好几部著作都不见于世,大概毁于此次战火,这是甘肃文学及学术界的一大损失。

邢澍回到阶州后,深居简出,沉静寡营,以著书自娱。《武都县志·艺文》载,道光四年(1824年),知州黄文炳曾拜访过邢澍。其晚年事迹失于卷帙,无从钩稽,不知终年几何。笔者在1990年整理《守雅堂稿辑存》时,曾写信和邢澍七代孙邢子仪先生联系,邢先生回信说家里没有任何材料。

据邢子仪先生的老伴讲,邢澍归籍后,在武都两水镇购置了田产。两水镇在武都城西,因南来之拱坝河与西来之白龙江相汇而得名,背山面水,视野开阔。邢澍后裔邢彦芳女士说,邢澍当年回阶州时,从南方带来一位风水先生,墓地是这位先生所选。邢澍陵墓周边树木,在毛泽东主席倡导的大炼钢铁时期被砍伐殆尽,坟墓毁于毛主席发动的“文革”期间。墓碑如果能找到,邢澍晚年的事迹就可以勾画清晰了。

邢澍在山清水秀的南国,度过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光,江浙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他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

邢澍家乡为弘扬邢澍的学术精神,振兴陇南文化,1984年7月22日,在武都成立了邢澍研究会,文丕谟、李百川、杜析璞、曾礼、罗卫东、王鼎海、刘可通、董生贵、田仁信、冯淑文、吕新田、杨万华、王宝林等先生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杨万华先生任武都博物馆长期间,还将邢澍生平事迹和学术成果在馆内陈列展出。1991年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电视台联合摄制《甘肃文化名人邢澍》电视专题片;2006年,陇南市政协、市文联、市电视台录制了《竹集巷人物邢澍》电视专题片,对宣传邢澍、宣传陇南产生了巨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