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争议性事件中的平衡报道

争议性事件中的平衡报道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北大推出‘中学校长推荐制’引发各界争议》的专题,该事件以专题形式报道出来,该事件引发的争议时,就使用平衡式的处置手法列举了正反两方的不同观点同时还报道了北京大学对相关争议的回应。新闻媒体对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应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原则,采用客观、公正、平衡的处理方法和报道框架,采取在新闻报道中罗列当事人、政府官方、网民、专家等各方观点和意见的报道手法,全面再现争议性事件。
争议性事件中的平衡报道_新闻平衡报道研究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社会,而且具有泛争议的趋势。在泛争议的现代社会,争议性公共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主题: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聚焦的话题或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话题;二是社会各界以及人民群众对该类话题在认知上存在意见的多元性即富有争议与冲突。[1]

自改革开放以来,争议性议题在中国成为一直是媒体聚焦和重点报道的主题与领域。20世纪90年代之前,争议性议题主要涉及社会现象、道德价值观、社会思潮为主的内容。如“上学是否有用”、“大学生救人牺牲值不值”、“大学生救淘粪工值不值”等。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利益诉求多元交错,争议性事件频发,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和教育、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

争议性事件离不开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中的现实与讨论语境,如网络评选出来的2008年“十大争议事件”,包括人肉搜索、食品添加剂、山寨和原创、明星改国籍、飞人刘翔奥运退赛、王石与“捐款门”、“范跑跑”的跑与不跑、杨佳袭警案、“封口费”与抓记者、房价涨跌“口水战”等。根据光明网的盘点,2009年的十大争议事件包括:李乔明“躲猫猫”身亡、王帅发帖遭“跨省追捕”、男子“偷窥强奸”罪、胡斌“70码”飙车撞人、邓玉娇“自卫被判杀人”、梁丽捡巨额金被拘、协警“临时性强奸”案、老人吸烟被拘留、狗咬死人被枪决案、纸币开铐和鞋带自缢等,此外2009年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事件、“武汉大学张在元教授遭解聘”事件等也都是典型的、极富争议的新闻事件。2010年的“校园惨案”、“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宜黄“强拆”自焚事件、“我爸是李刚”、“郭德纲徒弟打人事件”、“上海静安区大火事件”等。2011年的“地沟油事件”、“校车事件”、“动车事故”、“郭美美炫富事件”、“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无人扶”等新闻事件都引发了人们热议,反响强烈。

社会变迁与转型导致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发展变化,争议性事件出现成为社会高速运转中的常态,而“争议的存在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有争议,才会有方法,才会有正确的决策;有争议,老百姓才能说出自己的声音;有争议,这个世界才会有真理。”[2]一些争议性公共事件,如“取消‘五一黄金周’好不好”、“人肉搜索”是否该立法禁止、“校车改革”、“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等,通过大众媒体的平衡报道,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多方意见的交流与协商,大大提升了相关议题的公共能见度,促进了事件的及时有效地解决,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相关修改等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在泛争议的现代社会,争议性公共议题的传播范式由“去公共性”突出极化的传统范式向动员公众参与的对话协商范式的转换,实质是强调传播由冲突转为建构。公共争议的传播,需要大众媒介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透过协商与对话,释放公共争议内在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多面向,寻求“最广泛的社会合意”,增加公共争议透过社会利益博弈机制得到调试与解决的可能性。

案例一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事件

自2009年10月8日北大宣布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以来,这一涉及教育改革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争议,各大媒体竞相报道(表4-1)。

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北大推出‘中学校长推荐制’引发各界争议》的专题,该事件以专题形式报道出来,该事件引发的争议时,就使用平衡式的处置手法列举了正反两方的不同观点同时还报道了北京大学对相关争议的回应。,,

表4-1 新浪网专题:北大推出“中学校长推荐制”引发各界争议[3]

当前,争议性事件的报道仍然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与困境,主要有诸如:报道模式固定化(常被简单归结为赞成与反对的两个极端,意见群体之间缺乏对话)、理性引导缺乏、潜在的娱乐化倾向、同质化以及忽视公众利益等。如《光明日报》在2009年11月10日的《各方热议:“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利大弊大?》在该报道中,直接将各方观点简单地设定和限制于“利大”还是“弊大”的两极框架中。对公共争议的“冲突对立式”的报道框架在大众媒介报道里一直是平衡报道遭受质疑的核心和关键,这种“冲突对立”的框架处置方法被认为“并不完全代表大众媒介是一种文化中立或价值中立,只是大众媒介维护客观形象的思维捷径”,[4]甚至被认为是一种“伪平衡”。

新闻媒体对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应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原则,采用客观、公正、平衡的处理方法和报道框架,采取在新闻报道中罗列当事人、政府官方、网民、专家等各方观点和意见的报道手法,全面再现争议性事件。在对争议性事件的再现与传播中,媒体不能以简单的方式对复杂的争议发出谴责或者褒扬、赞成或反对的声音,而要以一种平衡、公正的手法将争议事件以“多棱镜式”方式向公众呈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