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州乐园坐拥狮山名胜和文化景观

苏州乐园坐拥狮山名胜和文化景观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狮山坐落在苏州城西,紧邻苏州古城,是苏州城西重要的战略制高点,自古以来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苏州乐园与众多主题公园的不同之处在于,乐园围绕狮山而建,水上世界在狮山之南,糖果世界在狮山东南,欢乐世界则在狮山东麓,翘首欢迎各方来宾。今日的狮山,已成为人们假日休闲的好去处。这在苏州民间传说和苏州的不少有关狮子的遗存中可以得到印证。

狮山坐落在苏州城西,紧邻苏州古城,是苏州城西重要的战略制高点,自古以来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天,天堂苏州与狮子的缘分更深一层。在古城西部,苏州高新区以狮山为中心向四周拓展,并于1994年引进国外的高科技、游乐设施及管理经验,在狮山脚下兴建起了一座占地100公顷的现代化综合性游乐园——苏州乐园。

苏州乐园与众多主题公园的不同之处在于,乐园围绕狮山而建,水上世界在狮山之南,糖果世界在狮山东南,欢乐世界则在狮山东麓,翘首欢迎各方来宾。狮山状如雄狮的独特外形和深厚丰沛的历史文化内涵,给这座游乐园增添了灵气和底蕴!今日的狮山,已成为人们假日休闲的好去处。

狮子原产于非洲和西亚、南亚地区,中国本土动物中原本没有它的踪迹。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狮子,那是在东汉皇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月氏国派遣使者到中国访问,随团带来了让中国人大开眼界的狮子。同时,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以及佛教在中国的渐渐普及,中国人对佛教的瑞兽——狮子才由陌生变得熟悉起来。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江南,苏州人也应该是在那时才和狮子见了面。

苏州人对外来文化的接受是很快的,狮子及其文化很快就成为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人对狮子也显得特别亲近。这在苏州民间传说和苏州的不少有关狮子的遗存中可以得到印证。以城中的地名来说,有狮子口、金狮河沿;巷有金狮巷、狮林寺巷;路有醒狮路;里有狮林里;弄有再狮弄;狮子的灵异也特别多,据《吴县志》记载,百狮子桥扶栏上原有石刻狮子100个,因为雕刻得十分生动形象,所以相传它们都沾上了灵气,能作怪害人。在闻名世界的苏州园林中,更有一座以狮子为名的园林,这就是狮子林,山石的形状皆似狮子,饶有情趣。

在苏州城中,最能说明狮子与苏州缘份的或许就是狮子山了。据《吴郡志》记载:大禹王时期,太湖洪水经常泛滥成灾,大禹王观察到位于太湖中的柯山影响水流畅通,造成洪灾,就命童男童女用绳子将柯山牵出太湖,形成今天的狮山(又称鹤阜山、岝崿山,因山的东面和山的西南有两座小山,有石如卷岝一般,据说这就是童男童女牵山用的纤)。千百年来,狮山留下了众多名胜掌故和风物传说,通过对狮山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的梳理,可以总结概括出有历史、有形象、有特色的狮山十八景:

(1)狮子回头望虎丘。

在诸多的苏州名山中,狮山可说是风格最为奇特的,它孤傲地矗立于一片原野之中,宛如雄狮回首东吼,四周绝无依傍,绝无牵连,孤寂而骄傲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睥睨四方。尤为奇异的是,狮山山体山石裸露,没有泥土覆盖,由大块大块的岩石纵横堆叠而成,筋骨毕露。清人潘耒有诗歌颂狮山的形状和气势:“啸天狮子最嶙峋,开口平吞摸象人。雄拔万山皆夺气,孤高大士合藏身。石肤剥尽存真骨,云顶单栖绝四邻。会得寒山诗外句,无边烟景镇长新。”

狮山旧影:100年前的狮子山下,田园苍苍,一个农夫正在挑担前行,两只小羊羔正在野外吃草。

狮山的形态犹如一头首南尾北、侧卧回望的雄狮,与东北方向的虎丘遥相呼应,构成了苏州有名的一景:狮子回头望虎丘。在苏州民间,关于这一天然的景观,流传有不少优美动人的传说,更增强了狮山的迷人魅力。虎丘,初名海涌山,在苏州城西北七里。《史记》记载,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虎丘风景幽美,山上古树参天,千年古塔隐逸在绿树丛中。历代留下不少人文古迹和传说故事,向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到苏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虎丘山与狮子山狮虎相对,讲述了一个古老而悲怆的故事:春秋时吴王阖闾为争夺王位,令刺客专诸用鱼肠宝剑刺杀了吴王僚,王僚葬身狮山山麓,阖闾身亡之后葬在虎丘,从此狮虎相向而立,仇恨历世不解。

狮山旧影:那时的姑苏城外,阡陌纵横,溪桥形影,似有鸡犬之声相闻。远远的左侧的那座山,就是苏州乐园的狮子山。如今,这里已是楼房遍地,演变成苏州城市的一部分,认不出来了。

在《苏州旧梦》一书里,有这么一句话:“狮山雄峙平畴,以绵绵远山为依托,魏然壮观。”当年的田园风光已不在,斗转星移,改天换地,变成了今天的苏州乐园。书中的老照片,记载了一百年前狮山的模样。

(2)狮山坠星。

狮山还得到上天的垂爱。不知何时,一颗来自天外的明珠——坠星,轰然坠落在狮山东面,这样,狮山不仅是一座人间的名山,在古人的心目中,它更是一座充满灵气、维系天地、沟通神人的神山福地。《越绝书》称:“碓山南有大石,古者名为‘坠星’,去县二十里。”现在山的东面还有地名叫“落星泾”。明人莫旦在《苏州赋》中有句赞道:“狮兮坠星。”这块石头的魅力丝毫不比虎丘的“枕头石”等逊色。

狮山独特的山貌,形成于一亿八千年前的侏罗纪至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白垩纪,当时人类还未出现,环太平洋两岸地区发生了被称作“燕山运动”的强烈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出现了大规模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地表升降变迁现象。已形成的地层在地引力作用下,产生了多期次、多形式的褶皱和断裂。地壳深部的岩浆沿断裂带频繁上侵,有的冲出地表,造成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岩系。狮山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火山岩,历经亿万年的风雨侵蚀,方才形成今天这般模样。

(3)天下第五泉。

狮山不仅山形奇特,更有甘泉相伴,不仅只有筋骨毕露的山石,也有阴柔秀美的名泉,山水相得益彰,真是人间难得的山水胜境,是苏州城西的一大山水绝佳处。唐人张又新曾踏遍天下名山,勘查名泉。在经过仔细的品味、评鉴之后,他认为吴中名泉占去天下大半。天下共有六大名泉,吴门有四,天下第五泉就在狮山。民国《吴县志》载:“天下六泉,唐张又新品定吴门有四:(第一泉郭璞墓前,第二泉无锡惠山,)第三泉在虎丘,第四泉在治平寺,即杨素井,第五泉在狮山狮子浜,第六泉在蒋家圩。”

游客去无锡的锡惠公园,都会前去探访惠山的“天下第二泉”;游玩虎丘,无一不去剑池的“天下第三泉”览古。狮山之泉堪与名扬天下的无锡惠山“第二泉”、苏州虎丘“第三泉”相媲美,是一处值得大力打造的景点。

(4)狮岩眠松。

狮山周围林木葱茏,景色清幽,历史上就是一处林泉优美之地。明清时期,狮山的绿化很好,林木蔽山,花草丛生。清代思忆讲寺诗僧释智桢有诗“树色空堂翠”,释成闲也有诗句“散步落花间”。说明狮山并非不毛之地。狮山的林木以松树为主,明人缪宗俨咏狮山诗中说:“惊风入松林,震若吼声发。”说明狮山松林茂盛的景象。故而明人莫旦在《苏州赋》中,列举苏州林木特产时就把“虎丘古杉”与“狮岩眠松”并举,说明狮山松在当时是很有名的。狮山松的有名,很可能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独特姿态。狮山由于多由山石构成,表面泥土绝少,松树多长于石缝之间,大多形成横空出世、摇曳多姿的卧松形状,故称“狮岩眠松”。 自古以来,松树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被目为树中君子,它与山中之王狮山一起,体现了一副高洁自重的君王气度,寄托了芸芸众生的高尚情思。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狮山松对狮山所起的作用,与迎客松对黄山所起的作用相当。

(5)吴王僚墓。

《吴地记》称狮山:“吴王僚葬此山中。”民国《吴县志》称:“在岝崿山西。”“专诸刺王僚”“狮子回头望虎丘”等传说皆与狮山有关。民国15年(1926年)4月,爱国老人、民国名宿、朱德的老师李根源先生曾登山访墓。

春秋时期,伍子胥从楚国出逃至吴国,谒见吴王僚,尽说伐楚之利。但由于公子光阻挠,吴王打消了攻楚的想法。公子光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王位继承人,一直偷偷地招揽谋臣和勇士,伺机夺取王位。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想杀吴王僚,便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待若上宾。后来公子光找准机会,在地下室埋伏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吴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大门和窗户以及台阶两旁,都是吴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任何人进入都要搜身,不能带利器,要刺杀吴王僚很难。专诸把小型匕首“鱼肠剑”放进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到吴王僚跟前,掰开鱼肚,取出鱼肠剑刺死了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手下杀死。公子光放出埋伏的武士,将吴王僚的部下全部消灭。剪除了吴王僚,公子光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吴王阖闾。阖闾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将鱼肠剑亟封永不再用;将吴王僚葬在狮子山。后来阖闾死后,葬在虎丘山。吴王僚难忍心头怒火,扭头怒望。从此狮虎相向怒视,这就是“狮子回头望虎丘”了。在狮子山和虎丘山之间有座何山,据说就是充当着居中调和的角色,所以才叫作“何山”。这与因何家多葬于何山而得名的传说有所不同。

(6)西晋地宫。

1976年3月,吴县文管会(今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员)在狮山东麓发现了一处西晋墓葬群,其中出土了大量文物,还有一尊堪称珍品的越窑青瓷魂瓶。狮山墓葬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大多已无迹可寻。如民国15年时,李根源先生登山访墓,吴王僚墓、寿圣公主墓等皆已不知其址。西晋墓葬则是狮山迄今发现较为完好的一群墓葬。

这群墓葬分布在狮山东麓近100米长的山坡上,各有广约100平方米、高2米左右的封土堆。吴县文管会清理出西晋时期的砖室墓四座。墓的主人,可能是当时家族实力比较雄强的傅氏家族。墓葬中随葬品十分丰富,以青瓷器为主,说明当时的越窑青瓷烧制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7)何充墓。

东晋门阀大族出身的高官何充,官至司空,在朝中是显赫一时的人物,死后也归葬吴地。民国《吴县志》转引《寰宇记》:何充墓“在岝崿山东一里”。

何充,字次道,出身于东晋时期几个著名的门阀大家族之一,又是皇室司马氏的儿女亲家,他由于身兼这两种身份,所以做了朝中的宰相一职。何充喜好佛法,曾倾奉家资营修佛寺,是当时有名的热衷于佛教的忠实信徒。所以,在他死后被葬在与佛教渊源深厚的苏州狮山,倒也不失为一个十分合理的选择。

(8)狮山石佛寺。

自古名山僧占多。 自南朝以来,不少卓锡姑苏的名僧慧眼独具,选中此地驻锡传经,宏畅宗风。至今狮山犹可见两座寺庙遗址:一座是位于狮子颌下(狮山南坡)的古老的石佛寺,一座是自唐开寺(又一说南梁开寺)、明清时期香火鼎盛的思忆讲寺,人称两寺僧房有九千一百间,每逢宗教节日,四乡八邻的乡民来此进香朝拜的不计其数,是苏州城西一处比较有名的佛教道场。今日虽然名寺已毁,但遗基尚存。

石佛寺在狮子山头颌下颈部(狮山南麓)。何时建造不明。据宋朝范成大《吴郡志》记载,居住在松江沪渎(今上海)的渔民,屡屡看见两尊石像在水中沉浮,以为是海神,前往拜谒,但在接近石佛时水面狂风大作、波浪滔天,渔人吓得赶紧回舟登岸。这桩神奇之事传开,有道士以为这是道教的海上神仙,于是雇舟前往迎奉,谁料他们接近石像时,石像忽然沉入水底,踪迹全无。此事越传越神。吴中有个佛教徒朱膺清,认定这是前来吴地传扬佛法的菩萨显灵,就斋戒沐浴,乘船来到沪渎口,顶礼膜拜、诵经赞德,这时灵异的现象出现了:只见微风送棹、波澜不惊,二石像妙相庄严,逐波而来,石像背后各有名字:一名维卫,一名迦叶,确实是菩萨的化身。朱膺清等将石佛迎回了苏州。古时相信石佛能灭无量罪,所以苏州城乡供奉者甚多。其中一座在狮山,称为狮山石佛寺,至清代依然香火很盛。故而直到民国时李根源先生还前往寻访,并在日记里写道:“下至祖师殿,即旧石佛寺,有咸丰七年香炉一,殿后道光十七年洗心泉摩崖。”但该寺建于何时,当时规模多大,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确知了。不过,石佛寺的历史和地位,比起一般寺庙要深远得多了。

(9)思忆讲寺。

《吴地记》称狮山“有寺号思益,梁天监二年置”。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记载:“思忆讲寺,在狮子山,旧名思益。唐开元中僧胜光建,有张祜诗。宋高宗南渡,值寿圣公主薨,择葬球山,因赐今名,元季寺毁。洪武间彻庵智、宣德间定峰勒重建,有郑雍言碑。后废归王氏,复请圣胤、松山,启云诸师驻锡。清乙酉灵白桢公继住重建(自戊子至今,殿庐像设,事事毕举)。”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游于此。

思益寺坐落在狮山东麓,规模宏大。宋高宗把妹妹寿圣公主葬在狮山后,下令将寺名改为思忆讲寺,表示自己忆念皇妹,时刻不忘。思忆讲寺后改称法音寺。据民国《吴县志》记载,该寺“山人祈祷,思之必应”。民国十五年(1926年)4月,李根源先生游寺,日记云:“下至法音寺,即古思忆寺,访吴王僚墓,寺虽颓败,大丛林基地尚在也,照墙砖刻湘舟顾沅书‘宏畅宗风’四字。”可惜,抗日战争时思忆讲寺毁于战火,仅剩下一间小屋。

(10)白居易诗刻。

狮山距城并不远,大约6千米,这就为文人随时出游狮山、相聚论文提供了便利。加上古代狮山的交通还算通畅,古人至狮山,大多是乘舟沿河而行,先到枫桥,再由枫桥航行到狮山脚下。如清人钱载将游支硎、华山、天平诸胜,前天晚上先系船狮子山下,也就是说先在狮山游玩。归庄诗中也说“舟行尽处步寒原”,“来是舟藏山前溪”。通畅便利的交通条件,加上独特的吸引力,使得历代至狮山的文人络绎不绝,相寻于道。

早在唐代时,由于狮山思益寺的香火畅旺,更由于狮山的独特形态,引来了许多名人驻足。方志告诉我们,唐代诗人张祜曾来狮山,并有诗作歌咏思益寺和狮山。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在任苏州刺史时,也在狮山留下了他的足迹。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明确地说:狮山“山旁有寺,号曰思益,乐天曾游之”。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在任苏州刺史时曾游玩狮山,并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自思益寺次楞伽寺作》,描写了他游玩狮山以及思益寺时的思绪,反映出他对昏庸腐败的封建官场深恶痛绝,以至萌生出“休官非早亦非迟”的退隐之念:

朝从思益峰游后,晚到楞伽寺歇时。

照水姿容虽已老,上山筋力未全衰。

行逢禅客多相问,坐倚渔舟一自思。

犹去悬车十五载,休官非早亦非迟。

诗中说道:早晨在狮山峰和思益寺游玩过后,晚上到上方山的楞伽寺歇宿,虽然我的年纪已渐入老境,但筋力还算强健,跋山涉水犹足胜任。在这一路舟行过程中,每每遇到高僧禅客,相互间畅谈禅理,十分愉悦。我在渔舟中常这么想,我已到了体官归山的恰当时机。

这首诗不仅说明了白氏对于自然山水的热爱,反映了白氏对于腐败的封建官场的厌弃,也告诉了我们白氏与狮山的深厚情缘。可将白诗刻石,以供游客观赏。

(11)寿圣公主墓。

北宋末年,宋高宗赵构在金兵的追击下,在中原无处藏身,狼狈南逃。当时跟随高宗南逃的皇亲国戚、高官贵族很多,据说高宗的妹妹寿圣公主也在这一行人中。寿圣公主是千金之躯,到了苏州之后,她那娇贵的身体再也承受不住奔波之苦了,在苏州溘然身故。高宗感到十分悲痛,但自己又急着要逃命,只得草率地将寿圣公主安葬。据说寿圣公主的葬址就在狮山旁的球山上,球山因此获得高宗御赐的名称——皇妹山。《百城烟水》称:“高宗南渡,值寿圣公主薨,择葬球山。”《木渎小志》载:“高宗南渡,妹寿圣公主薨,择葬狮山旁。”民国十五年4月,李根源先生“登球山,访高宗妹寿圣公主墓,无迹可寻”。

(12)状元读书处。

申时行是苏州人,在明世宗嘉靖年间中了状元,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官至内阁首席大学士,也就是做了宰相。申时行为人宽和通达,熟悉为政之道,在宰相任上做出了一定的政绩,深得神宗皇帝的信任。后来,申时行辞官回到苏州,福乐安康,享尽荣华,一直活到80岁。申时行虽然是明代历史上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得以投身政坛、平步青云,却是从狮山起步的。据乾隆《吴县志》记载:“(明)嘉靖间,申文定公时行为诸生时,读书于此(狮山思忆讲寺),及抡大魁,造大殿,手书‘佛指分狮’额。”就是说,申时行发迹之前,在狮山思忆讲寺苦读诗书,最后才得以金榜题名,并在明代政坛发挥重大作用。

苏州评弹《玉蜻蜓》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明朝时候苏州有一户姓申的人家,是苏州的首富。男主人叫申贵生,娶了一个妻子张氏。张氏性格强悍,是有名的雌老虎。申贵生难以忍受,夫妻感情很不和睦。申贵生就常常离家,到外边寻求安慰。

虎丘山下有一座尼姑庵,叫法华庵,是申家的家庙。庵中有个叫志贞的尼姑,年轻貌美,很引人注目。申贵生时常来庵中走动,一来二去,两人就熟悉了起来,发生了恋爱关系。申贵生把自己佩在身上的玉蜻蜓赠给了志贞,作为定情物。志贞尼姑不久就怀了孕。申贵生后来因病死在庵中,庵中的尼姑着了慌,害怕这件事传出去会损害尼姑庵的清名和申家的声望,就悄悄地埋葬了申贵生,把事情隐瞒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志贞生下了一个小男孩,眉清目秀,十分讨人喜爱,但尼姑庵不敢抚养这个小孩,就想把他还给申家,托了一个老太太去办这件事。谁知这个老太太怕麻烦,走到半路,把小孩送给了一户没有孩子的人家。这个人家是卖豆腐的,自从有了这个小孩后,磨的豆腐再也没人买,生意越来越清淡,养不活一家三口人。据说因为这个小孩是文曲星转世,一般的人家是养不起的。这户人家没办法,就把小孩转手卖给了苏州府的徐知府。徐知府夫妻二人没有生育,对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喜欢得很,给其取名徐元宰,当成亲生的一般。

徐知府家的隔壁就是申家。申贵生之妻张氏自从丈夫出走之后,派人找遍了苏州城,也没能把丈夫找回来,只得罢手。现在看到徐家的小孩越长越像自己的丈夫,也不由满心地喜爱,就想把他认作自己的义子。正巧这时苏州发生了饥荒,徐知府是个好官,不忍看见老百姓饿死,就下令开仓放粮。这一来,苏州的百姓有了生机,国库却亏空了,徐知府想到了苏州的首富之家申家,就过来和张氏商量。张氏满口答应帮徐知府填补空额,但有一个条件,即认徐元宰为义子,徐知府也答应了。这样,徐元宰又多了一个姓:张。

从此徐元宰在申、徐两家的细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状元。回到苏州后,徐知府的夫人觉得不应隐瞒小孩的身世,就拿出了一封血书和玉蜻蜓。徐元宰这才知道了自己的生母,连忙赶往法华庵中,与三师太即当年的志贞尼姑相认,这就是著名的“庵堂认母”。三师太不久也过世了。而徐元宰凭着玉蜻蜓得以认祖归宗,于是又改姓为申。徐元宰后来做到了宰相,生了三个儿子,活到了80高龄,是中国民间所羡慕的“福、禄、寿”三全的人物。

《玉蜻蜓》的情节据说是根据明代申时行的事迹编写的。申时行原先确实姓徐,申家也确实是苏州城里的少数几个巨富之家。申时行后来中了状元,做了宰相,评弹中据此把主人公定名元宰,元宰就是状元宰相的简称。

在申时行还是一个布衣书生时,为了科考得中,金榜题名,就远离了闹哄哄的苏州城,躲到清静的狮山思忆讲寺,一门心思攻读诗书。青灯古佛,伴随着琅琅书声;袅袅香烟,飘送出缕缕书香;灵山胜境,大长了申时行的文思;绿树秀水,助长了申时行的文运。果然,在后来的科考中,申时行场场奏捷,连传喜报,直到最后中了状元。中了状元的申时行回到苏州,马上来到狮山,要报佛祖的庇佑之德,就为思忆讲寺重建了大殿,并手书了“佛指分狮”四个大字,制成匾额,高高悬挂在思忆讲寺大殿的上方。狮山曾经孕育出一名状元,这是狮山的骄傲。

(13)传诗堂。

民国《吴县志》云:“在狮山南平门里,(明)周本清由昆山徙此,本清年九十九卒,以耆德重于乡。”苏州是个园林城市,而传诗堂则是有史传可证的建在狮山的唯一一座宅第园林。苏州乐园可以按照这个掌故构建狮山园林式的景观建筑。

(14) 狮山布道所。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中国的和尚独具慧眼,选中狮山来弘扬佛法,而且外来的洋道士也英雄所见略同。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后,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教士来恩思夫妇来苏传教,在狮山设立教堂。这说明狮山在苏州历史上也是中西宗教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来恩思在狮山设立教堂,是美国北长老会在苏州传教事业的发轫。基督教(新教)是在19世纪初传入中国的,但由于清政府实行教禁,所以传播极其缓慢。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教获准在通商口岸传教。1858年《天津条约》订立后,传教士们才获准到内地传教。早期到苏州开教的依次为英国的伦敦会,美国的监理会、北长老会、南长老会和浸会,而真正在苏州开展了传教事业的则是美国的几个教会。来恩思夫妇就是属于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的。1873年,来恩思夫妇在狮山设立教堂,并在阊门的专诸巷设立布道所。

1902年来恩思离开苏州时,狮山教堂的信徒已有66人之众。

(15)狮山招国魂处。

早在1903年,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夕,吴中奇士朱梁任偕同道18人,于狮山之巅哭召国魂,呼唤中华睡狮快快醒来,呼唤中华国魂早早归来。这个义无反顾的正义举动,极大地震撼了苏州的群众,也鼓舞了民主斗士们的斗志。

狮为百兽之王,其吼声如雷,威靡百兽。佛经称佛为“人中狮子”,并用狮子吼来比喻佛祖说法讲经这庄严。《维摩经·佛国品》曰:“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后秦僧肇注此语云:“狮子吼,无畏音也,凡所言不畏群邪异学,喻狮子吼。”佛经中又说:“所言不怯,名狮子吼,无畏音也。”这就是说佛的声音是世界上的最强音,能够震撼天地,扫荡邪恶;佛的声音也是世界上的最祥音,能够唤醒沉睡的人们。因此,狮子吼具有不可阻挡的威力。

随着佛教的中土化和狮子的中国化,狮子吼也逐渐被用来表达尘世的抗争和人类的呐喊。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近百年,深重的民族灾难和残酷的封建压迫,使中华民族遭受了空前的苦难。民族的危机,人民的痛苦,使得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迫切地要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让东方雄狮早早苏醒,能够平等地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于是向西方学习,唤醒民众,就成为近代救亡图存的主旋律。

在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曾经借助“狮子吼”的形式,向“满街狼犬”的严酷现实发出了挑战,向苦难之中的中国人民发出了呐喊。辛亥革命时期的宣传家陈天华,他的革命小说取名《狮子吼》,大声疾呼“扬狮旗,扫狼穴”,为共和而奋斗。1934年,正当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满腔悲愤的徐悲鸿,挥笔画了一幅雄狮图,题词是:“新生命活跃起来。”陈天华的《狮子吼》和徐悲鸿的雄狮图,都是凄风苦雨年代的救亡之作,表达了炎黄子孙的拳拳爱国之心。

无独有偶,在锦山秀水的苏州,也有一些民主革命的先驱发出了同样的呐喊,并采取了名副其实的唤醒睡狮的行动。在苏州的民主革命先驱中,最值得称道而又最具个性色彩的是朱梁任先生。朱梁任,本名锡梁,字梁任,号君仇,又号夬膏,1873年出生于苏州。朱梁任自幼读书学剑,富有远大志向。

朱梁任是个充满斗志的雄狮,他的一生和狮子有深厚的缘分。他的住所在苏州的三乐湾醒狮路,他的须发飘飘,宛如雄狮之鬃。他生平以唤醒睡狮为己任,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才有了著名的“狮山招国魂”的活动。朱梁任秘密召集了一些同仁集聚家中,商议到苏州西郊狮山山顶招国魂,认为当时的中国国势颓危,国事日非,而国人依然十分麻木,这种状况十分危险。拿破仑曾将中国喻为东方睡狮,到了当前这种光景,睡狮应该醒了,因此到狮山去呼唤国魂,名实相符!朋友们听了都十分赞同。1903年11月19日,朱梁任先生邀了梁柚隐、苏曼殊、祝心渊、王薇伯、胡友白、杨韫玉、包天笑、范烟桥等18人,一起到狮山举行招国魂活动。这些人,都是苏州文化界的知名人物,真可谓群贤毕集。大家坐船到狮山下,携带物品,离舟登山。到了山顶,朱梁任先生便把自己制作的招魂幡竖了起来。那幡为黑布制成,狭长形,长约四五尺,横约六七寸,下面分叉为二尖角,中有四字草书“魂兮归来”。然后,朱先生再竖起一面白布幡旗,上面画着一只狰狞威武的雄狮,意即睡狮已经觉醒,将一吼惊天动地。下款是“共和纪元第四十六癸卯十月辛亥朔”,署名曰“黄帝之曾曾小子”,意即炎黄子孙。在慷慨悲壮而又激愤昂扬的气氛中,活动开始了。众人摆开祭品,先祭祀了一番,都放声痛哭,并把酒浇在狮山顶峰狮头上,要睡狮睁开它紧闭的双眼。然后,大家轮流朗诵自己的诗作,呼唤国魂归来,睡狮醒来。最后,朱梁任用自己带来的前膛枪,朝清政府所在的北方开了一枪,表明了革命者坚决与昏庸腐败的清王朝决裂、誓建民主共和新国家的坚定决心。枪声声震原野,不少乡民为之惊动,揣测纷纭。

在当时清朝残暴的统治下,狮山招国魂活动是要冒杀头风险的,需要极大的革命勇气,于此更可见朱梁任先生等18位民主志士的不凡。所以,郑逸梅先生高度赞扬了这次活动,认为狮山招国魂活动,是“苏州南社成立前的一次话剧”,对苏州的知识界与广大的人民群众起了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作用。

(16) 日神土地庙。

民国《吴县志》称:日神土地庙“在岝崿山下”。这是苏州民间流传多神崇拜的印证。 日神就是太阳神,是普照一切的温暖阳光的源头;土地就是土地神,是万物生长的温床。它们滋润万物,哺育众生,给了人类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立足点,它们是值得人们顶礼膜拜的。

(17)祝大椿墓。

祝大椿是近代民族资本家,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在实业界号称电气大王。鉴于他在兴办近代实业中的巨大贡献,清廷御批赏赐他二品顶戴,农工商部亦聘其为顾问。民国时期他还获得北洋政府颁发的三等和二等嘉禾奖章。他本人则担任了上海工部局学校、上海总商会董事及锡金商会分会总理。他与近代著名商人胡雪岩一样,也是一个极为有名的红顶商人。其墓葬在狮山。

(18)狮山雅集。

狮山与虎丘一样,都是著名的古代文人的雅集之所。狮山是苏州历史上知名很早的一座名山。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聚集在此,品茗谈禅,赋诗论道,诸如唐代的白居易,明末清初的徐崧、归庄、金之俊、周荃,清末的朱梁任、苏曼殊、包天笑、范烟桥等人,都曾会集狮山,留下诗歌、文章,并留下种种佳话。

明末清初吴江人徐崧,多次在其作品中写到狮山,其《过狮山赋赠灵白法师》一诗有云:

数里见崚增,来游出野塍。

悬崖高阁起,古寺小桥凭。

冢没思皇妹,碑存识旧僧。

倘逢除草尽,绝顶一同登。

明末清初昆山人归庄的《登岝崿山泛月归枫桥》一诗,更是将狮山的刚健雄伟,自己攀登狮山的艰辛和感受,以及自己对江南山水的热爱表露无遗:

枫江待雪雪不作,且以晴天登岝崿。

舟行尽处步寒原,梅林欲花绕山脚。

山巅魂硊无林木,石磴巉绝劣容足。

贾勇直上赖一筇,俯瞰翠微之佛屋。

山像猛兽威稜大,蹑而跨之不跌蹉。

狂夫岂是法王身,遂登半天狮子座。

远近群峰列眉黛,渺渺睛空起微霭。

城中城外七浮屠,一一入眼无隔碍。

竦身疑在虚空境,夕阳照我千寻影。

月落空庭竹倍修,何况振衣在绝顶。

下从坦道入招提,僧厨饭罢月渐西。

同游莫愁归路遥,来时舟藏山前溪。

载得斜月鼓枻去,回首青山隔烟雾。

急呼斗酒解劬劳,不辞仍向枫桥住。

上述种种,为苏州乐园挖掘文化底蕴、开拓旅游产品、丰富节庆活动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可以肯定的是,狮山在历史上就是苏州城西的一座非常有名的宗教场所,禅风源远,遗韵流长。每逢农历节庆或是宗教节日,四乡八邻的乡民及城中的官绅士贾,就会到此进香、祈福、还愿、做道场,是一个可以大力开发宗教旅游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