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跨国公司的影响案例

跨国公司的影响案例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关于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几乎不能算一个新课题。低碳经济在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同时,也必将影响到跨国公司的竞争力。然而,本书研究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追逐新潮,而是在全球推行低碳发展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基于跨国公司基业长青的战略高度,探讨跨国公司竞争力的新模式。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关于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几乎不能算一个新课题。很多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曾在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竞争力问题进行了探讨,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跨国公司作为企业组织的高级形式,是推动全球经济的主力军,必然会加入到这一轰轰烈烈的转型进程中来。低碳经济在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同时,也必将影响到跨国公司的竞争力。跨国公司竞争力的来源也面临着新的转变。诚然,当下“低碳经济”似乎已经成为全球性热门话题,与低碳经济有关的研究也正在成为一种潮流。然而,本书研究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追逐新潮,而是在全球推行低碳发展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基于跨国公司基业长青的战略高度,探讨跨国公司竞争力的新模式。这是一项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的任务,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教授提斯(Teece,2000)所说:“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很可能没有什么比破解企业和国家竞争优势之谜更具野心的项目了。”[1]

1.1.1 研究背景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早已遍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事实上,人类也正是在不断地解决对竞争的追求和对竞争的克服这一矛盾的努力下,才发展到了今天。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竞争是指竞争者为了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的较量和斗争[2]。这种竞争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人们将剩余产品进行交换时,竞争就产生了。但那时的竞争只是偶然的,人类从事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我消费,而不是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劳动效率的提高,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多,这种经济意义上的竞争也就更加频繁。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态,生产的目的主要不是用来满足自我消费,而是为了交换。这时,竞争就成了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主导,市场也因此成为一个竞争的舞台,各个经济活动的主体都在这个舞台上进行较量,各种买卖、供销、盈亏都是一系列市场竞争的结果。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活动中的竞争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激烈了。有限的资源变得更加稀缺,而人类社会总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利用好市场的竞争机制。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市场范围的全球化与竞争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经济行为主体的跨国界活动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成本越来越低,障碍越来越小。作为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企业,在逐利动机的驱使下,不断开辟新的市场,降低经营成本。企业经营已突破国界的限制,走向跨国经营。跨国公司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微观主体,将世界市场作为自己的活动空间,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配置经济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同时跨国公司的参与,又给国际竞争注入了新的内容:一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二是跨国公司与非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三是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竞争,四是各国跨国公司子公司之间的竞争[3]。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态势,跨国公司要在国际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竞争力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

作为企业组织的高级形式,跨国公司同样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然而,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公司,跨国公司的这种逐利动机具有全球性,即以争夺全球消费者和以世界市场为角逐目标。以全球利益为目标使得跨国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比起其他类型公司更为复杂,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跨国公司要在全球市场上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比一般企业更强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市场竞争环境,它是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制胜所必需的资源或者独有的能力,是跨国公司持续发展基业长青的保障。它的获得,要求跨国公司必须是高瞻远瞩的公司,能科学预见未来,具有敏锐的洞悉能力,能够科学地认识竞争力的来源,挖掘有竞争优势的公司成长路径,在全球市场上建立和维持持久的竞争力。

如果说竞争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那么自然与气候则是人类生存与展开竞争的前提,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决定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18世纪中叶兴起于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近两百年的时间内,人类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经济增长了几十倍。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对自然资源高强度的索取和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1962年,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在美国问世,拉开了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环境保护的思想开始萌芽。人类开始反思以往经济发展模式所积累的环境问题,鉴于世界经济增长依然延续以往模式,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治理,相反日趋严重。就算是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今天,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未能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严重依赖与破坏。虽然一些发达国家在后工业阶段,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增长有所脱离,但并不意味着世界环境问题得到控制。一方面发达国家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自身发展问题,经济发展正处于爬坡上行阶段,需要消耗必要的资源以保障经济系统的平稳运行,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不可避免。经济的发展见证了环境的恶化,带来负的外部性。人口激增、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人与自然的矛盾在逐步加深。反过来,这种负的外部性又给人类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外部压力和制约条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是通过转移就能解决的,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认真对待和解决了。

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和谐与平衡,人为的破坏这种平衡必将为此付出代价。自然生态系统改变,温室效应导致冰川及永久冻土层消融、海平面上升、恶劣的极端天气等等,人类已经开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和影响下挣扎生存。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显示,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在1906—2005年期间增加了0.74℃,考虑到资料的误差,实际增温幅度介于0.56~0.92℃之间,其中20世纪起初的10—40年代和70年代至21世纪初是两个明显的增温阶段,近30年增温趋势尤其明显[4](见图1-1)。报告同时表明,除自然因素的影响外,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化石燃料的消耗和对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以每年1.9ppm(百万分之一)的速度上升,而有连续直接测量记录以来的增长率为每年1.4ppm[5]。而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也由工业革命之前的280ppm提高到目前的430ppm[6]。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不加以阻止,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将无法弥补,必须采取行动减少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目前,国际社会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7]及《京都议定书》[8]等国际制度层面的相关文件,确立起“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共同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图1-1 全球气候变暖的证据
资料来源:IPCC《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

减缓气候变暖,需要我们建立起一种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9]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并提出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排60%的计划,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10]。作为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当时的英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度很高,出于能源供给安全考虑,英国迫切希望开发新能源以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同时,气候变暖的威胁迫在眉睫,英国作为《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本国温室气体的排放。2006年10月在英国政府及首相布莱尔的邀请下,英国经济学家、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牵头推出《斯特恩报告》[11],该报告全面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对经济活动、人类生活和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为如果不采取行动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每年可达到全球GDP的5%~20%。报告呼吁世界各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以每年全球GDP 1%左右的成本,严格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避免损失。2007年11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取决于发展路径的选择,人类必须一致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12]。2007年1月23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首要问题。自1995年起,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不断推动气候谈判的进程,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2010年的坎昆气候大会,低碳发展之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1年12月11日闭幕的南非德班气候大会达成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负责法律工具的制定,继续《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13],同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14],成立基金管理框架[15]。我们看到,低碳经济已不再只是个时髦概念,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行动正在加速。世界各国领导人面临着一项重要的挑战:在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解决好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气候变暖问题在引起全人类前所未有的关注的同时,也在触发一场席卷全球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最终重塑国际竞争和世界经济的版图。

2009年9月,澳大利亚气候研究机构(The Climate Institute)与英国第三代环境主义组织(E3G)联合发布研究报告《20国集团低碳竞争力》(G20 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 ),对20国集团中除欧盟外的19个国家的低碳竞争力进行了评估。这份报告可能是最早使用“低碳竞争力”一词的文献,主要从国家整体层面分析了20国集团成员国的低碳竞争力。诚然,世界经济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需要依靠各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加大对低碳技术的投资,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正确的框架,从技术、经营、管理、理念上引导经济社会朝向低碳发展。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这一过程中,跨国公司拥有巨大的发挥潜力。跨国公司通常被认为是创新、资金和能力的主要来源,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动力。在正确的引导框架下,跨国公司具备带来全球性低碳经济的条件。事实上,现在跨国公司也越来越愿意进行低碳项目的投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看中丰厚的商业回报,或是遵循低碳经济的政策,更是为了获得一种长期的市场战略优势,在世界经济的竞技台上,这种优势所体现出来的正是跨国公司的低碳竞争力。在以气候为导向的全球经济协同发展的低碳时代,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形态以及国际政治格局都将与资源、政策高度相关。发展低碳经济对跨国公司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跨国公司要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的转变,打造低碳竞争力是关键。低碳时代,只有拥有低碳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才能抢占稀缺的低碳商机、巧妙借势整合资源、调整产业链,实现低成本、低风险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扩张经济势力以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其社会责任问题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国际社会要求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渐高,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正在悄然改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价值观的不断改变,对道德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健康安全问题更加重视,对可持续发展观更加认可。跨国公司不得不认真听取来自国际社会的声音,从以往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向经济利益与公众利益并重转变,将实践社会责任作为参与全球竞争的有效手段或资本。理论上讲,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微观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然而,作为一种高级形式的企业组织,跨国公司存在于整个社会系统之中,也是这个系统的基本元素。跨国公司要在社会系统中找到其存在的合理性,必然依赖社会资源而生存,凭借生产关系而发展。跨国公司只有主动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可能为其追逐经济利益营造一个合法的空间,即经济利益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为前提。反过来,经济利益的受益者也不仅仅是跨国公司,而是整个社会。拒绝承担社会责任的跨国公司,则同样会被社会所拒绝。社会责任已成为跨国公司参与全球竞争的一张“门票”,抛弃对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就将丧失参与竞争的资格,其竞争力也将不能持续发展。

今天我们身处的时代,既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环境全球化的时代。人类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能源、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更加强调微观经济主体的社会责任。低碳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跨国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制胜,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科学预见未来,重新审视自身竞争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科学地认识竞争优势来源,努力融合于时代的主流。本书正是在全球推行低碳发展这一时代背景下,将跨国公司低碳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提出这一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选题。

1.1.2 研究意义

本书既对跨国公司竞争优势来源做出了新的探讨,从而拓展了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理论,也对跨国公司如何在低碳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以期解决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全球低碳发展带来的现实问题。

1.1.2.1 理论意义

(1)探索低碳经济的微观实现路径。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跨国公司这一全球经济微观主体。低碳时代,跨国公司必定是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这是因为,一方面跨国公司亟须摆脱资源与环境约束,抢占低碳市场先机,获得低碳竞争力;另一方面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研发实力为培育低碳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本书以跨国公司低碳竞争力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低碳技术、低碳管理、低碳文化为驱动因素的跨国公司低碳竞争力理论分析模型,可以看作是对跨国公司乃至全球推行和实践低碳经济的微观路径探索。

(2)丰富与拓展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理论。本书在企业竞争力理论与跨国竞争优势理论基础上,将“低碳”理念与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理论相结合,从低碳经济的视角来诠释跨国公司竞争力的新内涵,对跨国公司低碳竞争力的内涵、低碳竞争力的驱动因素、低碳竞争力培育路径等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与拓展了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理论,进一步体现出竞争优势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3)探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实现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也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已成为中国保护生态环境与兼顾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书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企业自身特点,将低碳竞争力理论运用到中国企业低碳实践当中,从企业和政府的视角探讨了中国企业培育和提升低碳竞争力的策略,可视为对中国推行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微观路径的一种探索。

1.1.2.2 现实意义

(1)为跨国公司在低碳经济时代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低碳时代,以气候为导向的全球经济协同发展,跨国公司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有新的理论来指导。跨国公司必须认清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并自觉跟进,才能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本书的研究正是顺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

(2)为中国企业实践低碳经济、建设责任企业提供参考建议。发展低碳经济顺应世界潮流,合乎中国提倡的绿色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国情,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企业要抓住契机,努力攻关低碳技术,优化管理模式,建设企业低碳文化,培育低碳竞争力,这样才能在低碳市场竞争中取胜。本书的研究为中国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了理论参考,并从发展观念、技术、管理、文化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参考建议。

(3)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出台法律提供决策参考。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离不开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支持的助推、保障和规制。本书从政府视角出发,对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创造提出政策建议,力图为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有分量、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