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理解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理解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时间:2022-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依照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规定,跨国公司的构成要素有3个方面。(二)生产经营国际化跨国公司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生产经营国际化。这些公司是现代跨国公司的先驱。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和经济危机,跨国公司增长缓慢。

学习任务二 理解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的含义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TNC),又称多国公司、国际公司,是在两个或更多的国家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由母公司进行有效控制和统筹决策,从事跨国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

依照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规定,跨国公司的构成要素有3个方面。

(1)跨国公司必须是一个经营实体,并且是母公司控制下的多国经营实体,母公司通过股权控制对在多国从事生产和销售的其他的经营实体进行控制。

(2)跨国公司必须具有一个统一的中央决策体系,有共同的全球经营战略和协调一致的共同政策、策略。

(3)跨国公司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跨国公司的特征

(一)战略目标全球化

所谓全球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将其全球范围的经营活动视为一个整体,其目标是追求这一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考虑局部利益的得失。为实现公司全球利益最大化,公司要合理地安排生产,要在世界范围内考虑原料来源、劳动力雇佣、产品销售和资金利用;要充分利用东道国和各地区的有利条件;要应付世界市场上同行业的垄断竞争。为实现公司全球战略,需要统一指挥,协调步骤,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配合协作,从而形成整体。跨国公司的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原则上都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各个子公司与分支机构都围绕着全球战略目标从事生产和经营。

(二)生产经营国际化

跨国公司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生产经营国际化。生产经营国际化是指跨国公司的产品在一个国家设计,产品的零部件在其他一些国家生产,然后再运到另一个国家组装。这时的产品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产品,它是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设计,利用最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由最熟练的工人生产的产品。

生产经营全球化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价值和性能,进而提高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能力。跨国公司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和控制手段是实现生产经营国际化必需的组织保证,当代通讯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则为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国际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经营策略多样化

在实行全球一体化经营的同时,跨国公司也会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东道国的具体情况及其对跨国公司的政策法规、自身的实力以及在竞争中的地位,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策略安排,以更好地满足东道国当地的实际情况,获得良好的经营效益,也有利于与东道国政府建立融洽的关系。在组织机构上,跨国公司往往会相应地改变原来的集权管理,将原先集中在总部的权力适当下放给下属各子公司与分支机构,实行分权管理。

(四)技术创新能力强大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技术进步已成为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利润、争夺市场、增强自身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型跨国公司是当代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其实力主要体现在它们拥有雄厚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开发能力。跨国公司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就必须不断地投入巨额资金,加强技术研究与开发,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技术领先地位带来的丰厚市场回报,又激励着跨国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三、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跨国公司的出现与资本输出密切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大大发展起来,这时才开始出现少量的跨国公司。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开始跨国性经营。例如,1865年,德国德里克·拜耳化学公司在美国纽约州的奥尔班尼开设一家制造苯胺的工厂;1866年,瑞典制造甘油、炸药的阿佛列·诺贝尔公司在德国汉堡开办炸药厂;1868年,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建厂,到1880年,又在伦敦和汉堡等地设立销售机构,负责世界各地的销售业务。美国的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爱迪生电气公司、伊斯特曼·科达公司、英国的尤尼莱佛公司、帝国化学公司、瑞士的雀巢公司都先后在国外活动。这些公司是现代跨国公司的先驱。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和经济危机,跨国公司增长缓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是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阶段。战后10年间,美国垄断资本凭借其霸主地位,利用西欧战后经济恢复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空前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它们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很快发展起来,跨国公司迅速增加,挑战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到20世纪70年代后,跨国公司进入多极化发展阶段。一方面,美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西欧和日本公司地位上升,形成了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格局;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科威特、巴西、阿根廷、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发展。

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跨国公司空前扩大阶段。跨国公司数量呈跳跃性增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中小型企业已经并持续不断地加入到跨国公司的行列。据联合国有关机构调查,1968—1969年,世界上14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拥有的跨国公司母公司总数仅为7276家。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数量在1980年增至1万家,其所属国外分支机构亦增至8.9万家。1992年,世界范围的跨国公司母公司数为3.66万家,2006年达到7.8万家,海外子公司数目分别为17.49万家和78万家。

四、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了机器设备的出口;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原料产地的投资,扩大了原料的进口;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国际化,加大了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流量。所有这一切,大大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当前,国际贸易的1/3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1/3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也就是说,与跨国公司有关的贸易已占世界贸易的2/3。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约3/4的全球贸易。

(二)跨国公司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部门构成和地区分布

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部门,这就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它集中反映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制成品的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此外,跨国公司内部专业化协作的发展,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部门投资的增加,也是使制成品贸易比重不断上升的重要因素。

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占总投资的3/4,促进了这些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

跨国公司是当代新技术的主要源泉、技术贸易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世界的新技术、新生产工艺和新产品,基本上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技术贸易的快速发展是与跨国公司技术发明和技术转让的发展分不开的。目前,跨国公司掌握了世界上80%左右的专利权,基本上垄断了国际技术贸易。

(四)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

跨国公司为了获得超常利润,通常采用公司内部转移价格和公司外部垄断价格的价格策略。这种手段人为地破坏了市场机制,干扰了正常国际贸易的进行。

当前一些跨国公司为了追求高额垄断利润,采取不正当手段,在国家的支持下滥用管理措施,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扭曲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开展。

【知识与技能训练】

一、名词解释

1.对外直接投资 2.对外间接投资 3.跨国公司

二、专业词汇翻译

1.对外直接投资 2.对外间接投资 3.跨国公司

三、单项选择题

1.国际投资中的长期投资是指(  )以上的投资。

A.三年     B.八年     C.一年     D.五年

2.世界银行给某一发展中国家贷款用以该国开发牧业,这是属于(  )。

A.公共投资B.直接投资C.私人投资D.间接投资

3.(  )是资本要素国际移动的主要方式,是国际投资的两种形式中的主要形式。

A.对外直接投资B.对外间接投资

C.公共投资D.私人投资

4.各国政府或政府机构之间的借贷活动称之为(  )。

A.国际金融机构贷款B.证券投资

C.政府援助贷款D.中长期出口信贷

5.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拥有(  )投票权的股东,即可视为直接投资。

A.10%B.50%C.25%D.15%

6.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间接投资的基本区分标志是(  )。

A.前者可用实物进行投资,而后者则不行

B.能否有效地控制作为投资对象的海外企业

C.前者是个别经营单位进行的投资,后者是政府进行的

D.前者属于长期投资,后者属于短期投资

7.投资者在国外建立独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相比有优点,但也有不利之处。

其不利之处可表现为(  )。

A.管理上容易出现分歧

B.经营上容易受到限制

C.经营风险较小

D.容易受到当地民族意识的抵制

8.通过并购海外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缺点是(  )。

A.建设周期较长

B.不能利用原有企业的技术

C.不能利用原企业的销售渠道

D.容易受到东道国法律的限制

9.政府援助贷款属于(  )。

A.对外直接投资B.借贷资本输出

C.证券投资D.国际服务贸易

10.借贷资本输出不包括如下哪种方式(  )。

A.出口信贷B.证券投资C.政府援助贷款D.合资经营

四、材料分析

材料1:改革开放初期,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国内积累能力有限,储蓄严重不足,而投资需求却逐年扩大,导致储蓄缺口逐年增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进口需求迅速增长,但由于我国出口规模不大,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创汇能力不足,难以满足进口的需求,因而导致外汇缺口也逐年增大。而外资的进入有效地解决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1979—198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578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企业50多万家,实际使用外资存量超过2700亿美元。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带来了资金,而且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产业带动效应主要在于优化了产业结构。产业经济学认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变,可通过三次产业间比例关系的变化反映出来,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2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使我国出现了一批现代新兴科技企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快了我国现代化的步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且带动了我国与世界各国更紧密的贸易联系。

问题:

请分析跨国公司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及外贸的影响。

材料2:非洲成为全球资本竞逐的新市场

从北京首届非洲投资论坛到开普敦第十六届非洲经济峰会,从华盛顿第五届非洲成长与机会论坛到第一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近期围绕着非洲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主题所召开的一个又一个大型国际性会议让人们在强烈感受辽阔非洲魅力的同时,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穿梭和忙碌于非洲大地上许多国家的身影。

一、八方伸出橄榄枝

五十多种贵重稀有矿产品,八百万桶的原油日产量,具有丰厚经济价值的可可、咖啡与棕榈,富饶的非洲对外部世界产生了强大的诱惑。

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这些财大气粗的富国曾根本没有将非洲纳入自己的投资视野和合作版图,可如今纷纷放下架子并走进非洲。布什及其他美国高官排着长队访问非洲,创造了美国对非关系的历史纪录。美国宣布取消对利比亚长达20年的经济制裁,此举表明白宫的目的非常明确:美国要与所有的非洲国家交朋友。无独有偶,日本首相小泉也在前不久造访埃塞俄比亚、加纳等国,这是小泉出任首相以后首次访问非洲。日本的底气也很充足:日本与非洲既没有殖民主义历史,也没有经济与政治瓜葛的记录,完全可以和非洲成为铁哥们。

为非洲描绘出一幅经济发展的诱人蓝图是发达国家示好的又一促销手段。布什政府策动智囊机构制订了消除非洲饥荒计划、贸易促进非洲发展计划、非洲教育计划以及保护刚果盆地雨林合作计划等一系列合作方案。欧盟精心策划推出了《对非战略文件》,并在文件中公开打出了“非洲人自己治理非洲”的鲜明旗帜,其讨好对方的动机不言自明。不仅如此,欧盟日前还在马不停蹄地为非洲制订一项经济发展“总平面图”,目标是建设诸如交通、电信和铁路服务等跨非洲的基础设施网络。

然而,被贫困浸泡太久的非洲人民更加渴望的是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扶持与帮助,于是减免债务、增加贷款等金融工具都派上了用场。一年前的八国峰会上,“富人俱乐部”决定免除非洲18个重债贫困国400亿美元的债务,与此同时,八国首脑还一致同意在今后5年增加100亿美元对非洲的政府开发援助贷款。当然在所有向非洲提供援助的国家中,日本似乎显得特别卖力。就在前不久访非期间,小泉信誓旦旦地承诺今后3年日本对非洲的直接援助将翻一番。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向非洲释放出的友好能量愈发热烈。目前,中国已经与31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债务勾销协议,勾销的债务总额占这些国家积欠中国债务的60%。而一个更加具有战略性的全新举措是,在首届非洲投资论坛上,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对中非关系进行战略总结,也是继《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之后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二份对外政策白皮书。

二、竞逐投资贸易大市场

谋求投资与贸易的多元化以分散国际市场的风险是所有国家的选择,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新兴市场国家产品竞争力日渐强大的国际经济生态中,非洲以其不可替代的资源与要素优势吸引了许多国家投资贸易的眼光

过去5年中,非洲经济达到了年均增长5%的速度,世界银行预计,未来5~10年,非洲经济年均增长有望保持在3.5%左右。这种日益增长的经济总量一方面将为非洲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另一方面加大了非洲国家的消费需求能力和支付能力。

事实也正是如此。资料显示,目前1/3的非洲国家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了中国。另据南非一家公司的最新调查表明,非洲目前拥有7.5万多名百万富翁,他们的财产共计7000亿美元左右。谁最先抓住了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谁就能够抢到非洲市场的最大发言权。

还须注意的是,作为一个新兴市场,非洲地区由于具备了市场成本优势,因此外国直接投资回报率一般要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据美国商业部最新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回报率达24%~30%,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16%~18%的平均回报率。

由于历史原因,欧洲一直在非洲市场保持着强于美国的凌厉攻势。目前,欧盟占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市场40%,在此处的投资占其全球总投资额的32%,不仅如此,欧盟早在4年前就与南部非洲关税同盟(SACU)签订了《贸易、发展与合作协议》,协议规定,南非与欧盟在12年内相互开放市场,这就使得超过86%的欧盟出口商品免税进入了南部非洲大市场。但与欧盟相比,美国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市场只占了7.7%,投资仅占8%。这种尴尬的结果让美国很难接受,因此,加大对非洲的投资和贸易成为布什政府主攻非洲的重头戏。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对非投资正在以年30%以上的比例增长。

与发达国家进入非洲投资贸易市场相比,中国虽然慢了半拍,但却后来者居上。目前中国在非洲设立的合资企业已超过600家。2005年,中非贸易总额达到近400亿美元,中国已超越英国,成为排在美国和法国之后的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与发达国家仅仅进行能源和工业品的投资贸易不同,中国在非洲投资更多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行业。在塞拉利昂,中国投资2亿美元启动该国的旅游业;在安哥拉,中国正在重建颇具传奇色彩的本格拉铁路;在苏丹,一项总额12亿美元的水电大坝建造工程的大部分技术由中国提供。

作为一项全新的贸易举措,中国政府日前在非洲国家正式启动了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计划,首期建设投资2.67亿美元的第一个非洲经贸合作区——尼日利亚Lekki自由贸易区将于两年内完成。此举初衷虽然在于避开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但客观上为中国商品和投资进入非洲广阔的腹地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争夺石油资源话语权

资料表明,非洲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超过950亿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

作为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对非洲石油的依赖与日俱增。目前,美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占其全部进口比重的15%,而到2015年将提高到25%。正因为如此,美国能源部已拟定计划,每年对非洲石油产业投资要达到100亿美元。

由美国政府直接推动和支持的美国石油公司正在非洲疯狂攻城略地。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投巨资铺设了一条长达1000公里左右的输油管道,将乍得的石油输往喀麦隆的大西洋沿岸;雪佛龙公司计划在今后5年内投资200亿美元,扩大其在非洲的石油生产能力;埃索公司在安哥拉获得的3个深海石油开采项目的总投资近百亿美元。在几内亚湾地区,美国石油勘探和开采活动已经覆盖20万平方千米、涉及近10个国家。

以非洲作为自己根据地的欧洲国家,由于感觉到了美国的凌厉攻势,促使其挥师跃进的势头更加凶猛。英荷壳牌公司不仅是非洲最大的储油国尼日利亚的头号产油商,而且一直霸占着其他国家与利比亚的绝大多数合作项目。法国道达尔等石油公司正在喀麦隆、乍得和加蓬大把撒钱,其在安哥拉的项目将分别于2008年和2006年建成投产,而且道达尔计划在今后5年内投资100亿美元用于尼日利亚石油上游生产和开发利用。

作为进入非洲石油市场的一个后来者,代表中国利益的“国家队”也在与国际石油巨头们的竞争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尼日利亚,中海油前不久以近23亿美元的价格获得了在该国开采天然气和石油的权利;在安哥拉,中国以提供20亿美元的长期援助为条件,一举拿下了该国的石油开采权;在苏丹,中国已经砸下40亿美元的巨额投资,成为了这个国家最大的外国投资者。目前中国从非洲获得的石油资源占全部石油进口的28%,但这个数字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放大。

分析:

(1)为什么非洲成为全球资本竞逐的投资贸易大市场?

(2)非洲为什么没有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下实现经济振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