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资理论在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恶毒作用

工资理论在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恶毒作用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的保守派经济学家如马歇尔等认为,在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能够达到充分就业,生产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所以,非自愿失业问题构成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中心研究课题。因此,凯恩斯把降低实际工资看成增加就业的唯一途径。

传统的保守派经济学家如马歇尔等认为,在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能够达到充分就业,生产资源(人力与物力)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这种论点有着下列两根理论支柱:

首先,萨伊定律硬说“供给创造它自身的需求”。因而商品不愁没有销路。于是否定一般意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其次,把工资水平同就业理论作最简单的联系,建立两个基本前提:(1)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物;(2)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

然后辩解说:除摩擦性失业的例外情况而外,失业的病根是由于工人不让工资(货币工资)降低。这就是说:除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而外,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的境界了。(1)

凯恩斯就业理论体系的主旨是:摒弃充分就业的假定前提,另行建立就业不足的理论。为了建立他的“就业一般理论”,他对传统就业理论的上述两根支柱作了形式上(仅仅是形式上的)的修订。具体作法如下:

首先,他编造一个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否定并代替萨伊定律。用它来解释市场上供求不能自动趋于均衡,供大于求;解释就业不足(失业严重)和资本主义社会“富裕中的贫困”这种矛盾现象。(2)他对这个心理规律特别强调,认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个心理规律上”。(3)

其次,他承袭了上述关于工资同就业二者之间联系的基本论点,同意其第一个基本前提: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物;同时却玩了一个花招,不同意其第二个基本前提,认为工资的效用(实际工资)大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引导出“非自愿性失业”这个经济范畴。通俗地说,工资的效用乃指用工资购买物资和劳务所获取的生理、心理、文化娱乐等的享受和满足,故可概括为实际工资。就业的负效用乃指就业(劳动)中所感受到的损耗、劳累、厌倦情绪等。效用和负效用都是属于心理状态,前者可概括为满足与享受,后者为痛苦与厌倦。这可分三种情况进行分析:其一,如果说“工资的效用<劳动的负效用”,意即实际工资太低,由工资所获得的满足和享受小于劳动中感受到的痛苦与劳累,工人就会拒绝就业,也即工资的效用不足以诱致工人就业,不足以把工人(劳动)的供给诱致出来。其二,如果说“工资的效用=劳动(就业)的负效用”,意即“实际工资给予的满足和享受=劳动中的痛苦与劳累”,也即这种满足恰好等于劳苦,工资恰好足以把劳动的供给诱导出来,使劳动的供给与需求恰好相等。其三,如果说“工资的效用>就业的负效用”,即工资所给予的满足大于劳动中的劳苦,也就是实际工资较高,即使实际工资降低一些,工人也愿意就业,仍足以把劳动的供给诱导出来。凯恩斯就是从“实际工资高于边际负效用”这一工资水平演化出“非自愿失业”范畴的。他就进而硬说实际工资还可以降低,并提出通过增加通货,促使物价温和上涨,减低实际工资,企图解救“非自愿性失业”。

凯恩斯在《就业通论》一书中,一开始就从“就业—工资”联系方面大做文章。在它的第二章“经典学派的前提”方面,接受其第一个基本前提;同时否定并修正其第二个基本前提,这就确立了就业理论的中心课题:

(1)病象——非自愿性失业;

(2)病根——实际工资太高;

(3)处方——冻结货币工资,增加通货使物价温和地上涨,降低实际工资。

把消费倾向心理规律编造出来,这只承认:有效需求不足,就业不足(失业问题严重),但尚待把工资同就业两者联系起来,才可进一步把失业问题具体化,使就业理论体系的中心课题——“非自愿性失业”演化出来。

由此可见,凯恩斯对待其工资理论,虽然没有如对待消费倾向心理规律一样,列为整个就业一般理论体系的三个最后的“自变数”之一,但仍然有其特别重要性。

总的说来,A.马歇尔以来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构成其工资理论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构成其整个就业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以价值理论为基础的工资理论,构成凯恩斯整个就业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具体分析起来,它的特别重要性可从下列论点看出来:

(1)把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区别开来,就演化出“非自愿失业”这个范畴。而“非自愿失业”是其就业不足的具体内容。同时,就业理论所要解救的失业问题,也就是指这种失业而言。所以,非自愿失业问题构成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中心研究课题。

(2)把这种失业的原因归咎于实际工资太高。他说:

设消费倾向与新投资量所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则实际就业量将小于现行实际工资率之下所可能有的劳动供给量,而均衡实际工资率将大于均衡就业量之边际负效用。(4)

这就是说,有效需求不足,就业需求量小于劳动供给量,引起失业;而这时实际工资率大于均衡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种失业的原因就在于实际工资太高。

(3)既然实际工资太高了,那就还可以降低一些,一直降低到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为止。

因此,凯恩斯把降低实际工资看成增加就业的唯一途径。他说:

设组织、设备、技术不变,则在实际工资与产量之间(亦即实际工资与就业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相互关联性。这样,在一般情况下,唯有实际工资下降,就业量才能有所增加。(5)

这样,凯恩斯主张,在一般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是解救“非自愿失业”,达到“充分就业”的唯一手段

(4)怎样去降低实际工资呢?他利用货币工资同实际工资两者变动的差距,设置下列一套计谋:

①主张刚性货币工资。他说:

……在权衡得失以后,最好还是维持一个稳定的一般货币工资水平。(6)

②实行温和的通货膨胀:通货贬值,物价上涨,他说:

假使我们所需要的,只是适度的通货贬值。则我们今日一定可以找出一条出路。(7)

③通过温和的通货膨胀,促使物价上涨,从而降低实际工资。

(5)用政府“调节”的办法,实行上述计谋。

他认为,只有在没有政府“调节”的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可能有“非自愿失业”存在,其原因在于实际工资由于没有政府调节而过高。在有政府调节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可以通过上述措施,消除“非自愿失业”,达到充分就业。

总之,凯恩斯的工资理论是为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政府调节”:一方面,冻结货币工资;另一方面,提高物价水平,降低实际工资,保障高额垄断利润,从而为增加就业(解救失业)作辩解。

凯恩斯的工资理论,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政策上对垄断资产阶级大大有利,对无产阶级十分有害,必须彻底加以驳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