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兴起,表明了它在经济全球化建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目前世界经济尚处于不景气的发展状态中,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特区经济和科技经济园区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换句话说,在中国现阶段条件下,决不能忽视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私有制经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五节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世界约有200个左右的国家,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90多个。全球总面积约有51000万平方公里,中国为96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总面积的18.82%。中国约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左右。2005年中国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82321亿元人民币,排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已达1703美元。2004年进出口贸易达1.15万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三位。当然,目前中国仍然属于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其大国地位逐步显现出来。中国的兴起,表明了它在经济全球化建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目前世界经济尚处于不景气的发展状态中,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中国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总体来说,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抓紧并办好。我们党倡导和正在实践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在现阶段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结晶。只要我们中华民族能坚持和实践这种指导思想,就能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进一步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从而,就有可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提供一定的条件和基础。

具体而言,中国要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做出诸多方面的决策和努力。

1.要确立和实行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要使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行业、全国各个地区其中包括东、西、南、北、中和五大经济带,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根据它们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实行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比如农、轻、重或者说第一、二、三次产业要全面协调发展;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带、京津冀和渤海湾地区经济带、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南三角经济带,它们各有优势和特点,应当取长补短,全面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保持各部门和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上来说,其实这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实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2.要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和高新科学技术,这是推动地区经济合作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特区经济和科技经济园区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应适当发展现代工业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生产基地。这样,才能大力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力节约资源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才能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一步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全面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3.健全和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快速发展。经济学界有一种观点,要“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取代“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实现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并且提出要“寄希望于民营经济”,这种主张和要求是脱离中国现阶段的实际的,是错误的,它必然会改变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之所以先后提出要允许发展个体和私有制经济,这是由于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经验教训,归根到底,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换句话说,在中国现阶段条件下,决不能忽视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私有制经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恩格斯曾经说过,私有制不是人们可以任意废除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并且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制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1]在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前,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个体和私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保护私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但就社会总体而言,决不允许以私有制经济取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违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规律的。

4.要深化和完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一是要搞好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调整和正确处理好第一、二、三次产业发展的关系。要努力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水平和素质,加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搞好能源(包括水、煤、电)和电网建设,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抓好节约能源、原材料和节约用水工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搞好资源的优化和综合利用。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加强和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和品质,实现多种经营。要加快发展第三次产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提高国民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步骤和途径。二是要深化和完善国家所有制经济和企业的改革,促进国有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深化和完善经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转变和健全政府职能,加强和完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职能,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审计和安全保障职能,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实行“抓大放小”的方针,进一步确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稳健发展跨国公司的步伐,目前仅有三万多家涉足跨国经营的企业,对外投资额不到100亿美元,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要完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搞好贸易特别是外贸体制的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搞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逐步允许有条件的外资银行和企业适当参与证券市场的投资,这同样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需要。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经济改革中,应当让国有企业退出竞争行业,这种观点是不切实际的。既然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全面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无论是国内外贸易还是其他行业,难道还有不存在竞争的领域吗!其实在不同行业和产品之间,只不过是竞争的激烈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决没有脱离竞争的问题。我在改革开放初期撰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问题》一书中,曾经研究过这一类问题,主张在城市商业部门和饮食、服务业,可以大大压缩国营企业的数量和经营范围。在大中城市,保留一两个市级和区级百货中心商场、在县城保留一个县级百货中心商场就行了。这样既可以调控物价和稳定市场,又可以给个体和私营商业留出广大的经营空间。这同国营企业“退出竞争行业”有着原则的区别,而同“抓大放小”的思路却是相通的。

5.加强和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建设,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着重解决好“三农”问题,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大大地增强中国经济实力,推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和步骤。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起步,经过若干年的探索,根据当时农村的状况和特点,在解散人民公社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实行统一经营与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这是一种农村新型合作制经济模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是各个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一般说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的双层经营结合和发展得比较好,集体和农户的经济收入提高得很快,县城郊区次之。出现了若干全国闻名的富裕村,如江苏的华西村、北京房山区的南韩继村、河南的七里营村等,它们已率先进入了小康社会。但在不少农村地区统一经营这个层次还只是一种框架或口号,经济实力很弱。特别是那些老、少、边、穷地区,几乎还谈不上统一经营这个层次,所以经济发展缓慢,大多数农户还没有摆脱贫困状况。我们要迅速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加强适当发展多种形式的统一经营这个层次,这是关键。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和特点,适当发展农业和农村的规模化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统一经营即规模经营与家庭经营相结合,同时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如果不适当发展农业的统一经营和规模经营,单凭农户的个别经营是不够的。否则就不可能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普遍推广,因而就不可能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当然也就无法增加和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更无从谈起。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适当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也不失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步骤和途径。中央一再强调我们必须加快农业的基础地位,严格保护耕地面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优势农产品的合理布局,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要适当增加对农村基本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的财政拨款,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有步骤地减免农民税、费的负担,切实减轻农民的困难。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做好农村扶贫和全面脱困。这样,就会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条件和注入新的活力。

6.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城乡市场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创造一定的条件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商品流通是离不开市场的,没有市场就不会有商品流通。在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中,商品流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发展贸易和跨国公司已成为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形式和标志。传统的流通方式、手段和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区域合作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必须进行流通领域的革命,建立现代流通体制和机制。积极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等,实行流通方式和流通手段的创新。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说已经基本确立,但还不完善、不成熟,不能适应发展城乡贸易、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发展国际贸易的需要。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建设和完善现代流通体制,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内外贸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需要,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同时要进一步清理整顿建设和完善贸易体系的法律法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并同世贸组织的原则和游戏规则相衔接。要坚持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和发挥我国经济制度的优势相结合,坚持扩大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坚持利用外资和加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换代相结合,要提高利用外资的素质,进一步改善提高利用外资的软硬环境和服务水平,合理引导外资的投向,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的原则,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优化进口商品的结构和质量,增强我国经济和贸易的整体竞争力。这样,就会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全球化。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国家能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团结奋斗,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努力完成上述各项任务,就会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地向前发展,就能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从而,就可以大大地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这样,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经济区域合作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就会大大地增强中国的地位和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注释】

[1]参见《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9页,人民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