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农业的地位,是指其与其他经济活动诸部门的相对重要性。主要体现为农业的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要素贡献,是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所谓农业的地位,是指其与其他经济活动诸部门的相对重要性。农业的地位和其他诸部门一样,显然是动态变动的,[1]也就是说,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是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动态变化的;另一方面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代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部门中的份额逐渐增加,农业的相对地位下降,即其总产值和就业在国民经济部门中所占的份额日益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有所减少。这种份额的下降是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总产值的绝对增加为前提的。只要人类的粮食仍以动植物为主,农业将依然持续地是供应粮食的主要源泉。农业无论在什么时候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都是不会动摇的。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农业的重要性更是突出。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和贡献,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这也就是经济学界通常所说的“农业四大贡献”。主要体现为农业的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2]

(一)产品贡献

非农业部门的扩大以农业发展为前提,农业不仅要为非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员提供食物,而且还要为某些制造业,如纺织,提供原材料。前者可称为农业部门的粮食贡献,后者可称为原料贡献,合称为农业的产品贡献。

1.原料贡献

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工业部门都把农产品作为主要原料。没有农业部门提供的原料,这些工业部门就不能发展起来。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生产一般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生产比重会逐渐趋于下降。但是,应当看到,在进入工业化之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在整个工业中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的地位就越是重要;反之,对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来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的地位不是很重要。当然,从动态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所占比重有下降的趋势。

2.粮食贡献

如果说不是所有的发展经济学家都重视农业部门的原料贡献的话,那么,几乎所有关心经济发展的发展经济学家都强调粮食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这是由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对粮食的需求是巨大的。

第一,发展中国家粮食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结果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在一段时期内对粮食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这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需求弹性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据估计,发展中国家粮食需求弹性达0.8以上,而发达国家只有0.15左右。[3]

第二,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率要高得多。在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已经处于低死亡率、低出生率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低死亡率、高出生率阶段,因而人口增长迅速,从而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对粮食需求的增长。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近亿的人口处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粮食的生产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第三,在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中,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非农业部门中,这些新工人离开农业部门时,必须自带口粮。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要求粮食供给增加。

由于上述几个原因,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粮食的需求是巨大的。这要求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保持持续增长,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否则会发生粮食短缺。一方面政府不得不动用大量的外汇进口粮食以满足国内需求从而加大了外汇缺口;另一方面,粮食短缺可能会诱发通货膨胀,从而引起公众的不满和社会的动荡,最终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市场贡献

农业部门的产品贡献来源于农产品剩余的供给,而农业部门的市场贡献则来源于其对非农业部门的产品需求。农业生产所需的投入一部分来自本部门自己的供给,如种子、肥料农具等;另一部分则来自非农业部门的产品,如化肥、地膜、农业机械等。此外,农业人口所需的生活消费品一部分来自本部门的产出,如粮食、蔬菜等;另一部分则来自工业部门,如服装、日用工业品、家电等。农业部门对非农业部门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需求的增加,扩大了非农业部门的销售市场,促进了非农业部门的增长和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作出了市场贡献。

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虽然农业人口的人均收入低于城市居民,但从总量上说,在一定时期,农业部门的货币总收入并不比非农业部门少。因此,广大的农村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比城市居民更低,因而农民的消费倾向比城市居民高。这样,在一定数量的货币收入条件下,农民对工业消费品的购买就要比城市居民多。此外,从动态角度来说,农民货币收入的增加比城市居民的同量增加,更有利于消费品市场的扩大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

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生产的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品市场。农业部门与制造农业生产资料的部门之间的联系被称为后向联系,这种联系随着农业的发展而越来越密切。这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增长越来越依赖现代工业投入品的增加。因而,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料工业部门的扩张。

(三)要素贡献

农业的要素贡献主要体现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这三方面。

就土地贡献而言,城市的发展必须依靠从农业中流出的土地。农业在为非农产业发展提供土地时,必须以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为前提,使农业在土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也能生产出同样多甚至是更多的农产品。提高土地生产率可以借助集约生产的方式,通过向农业投入更多技术、资本或劳动来实现。但由于农业具有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以及历史和人为原因造成的农产品价格歧视的广泛存在,它在与非农产业竞争资源时,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如果完全由市场来调节土地流向,农业用地就会出现严重的过量流失;要解决这个问题,往往需要借助法律手段。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要素贡献,是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一方面,传统农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工业化开展以后,这些剩余劳动力在比较利益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吸引下,将会大量涌向工业和城市,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也会释放出新的剩余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向工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农业就会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劳动力贡献。

农业还为工业化的起步作出了巨大的资本贡献。农业部门的资本贡献是指农业剩余的净流出。农业部门在向非农业部门提供农产品的同时,还要从非农业部门中购买工业品,以满足本部门的需要。从农业剩余中减去农业部门购买的工业品数额即得到净农业剩余,此即农业部门的资本贡献。举个例子说,假设一个国家在某一年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提供的农业剩余是1亿吨粮食,价值为1000亿元,而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购买工业品花费了600亿元。这样,在这一年中,农业剩余的净流出是400亿元。这就是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作出的资本贡献。

工业化的推进有赖于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的扩张,而非农业部门的扩张则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一个国家的非农业部门尤其是工业部门规模甚小,依靠自身来筹措发展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农业部门就成为国内储蓄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当然,在工业化初期,农业部门也要有适度增长,农业的发展也需要有资本投入。但是,在农业部门中,生产的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不一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它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劳动投入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修筑水利设施和道路、平整土地等),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提供资本是完全可能的。

把资本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一般来说有两个途径:一是依靠市场机制自动转移,二是依靠政权力量强制性转移。如果依靠市场机制自动转移,那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农业必须向非农业部门出售产品,即必须有市场剩余。第二,农民必须是净储蓄者,即他们的消费必须少于他们的收入。第三,农民的储蓄必须超过他们在农业上的投资,或者说,必须有农业净储蓄或资本净流出。一般认为,要满足这些条件,就必须给农民适当的刺激,使他们增加市场剩余,愿意节制消费,并且情愿把他们的储蓄转为非农业投资。历史上,美国、加拿大等国主要就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转移农业剩余的。在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政府宁愿运用政权力量强制性地把农业部门的一部分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政府转移农业剩余的手段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手段主要是对农业征收重税。如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课以重税就属于这种情况。间接手段主要是对两部门产品交换比价进行控制,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向农业部门收购农产品,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向农业部门销售工业品。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台湾地区实行的“化肥换谷制度”就是这种情况。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也主要是通过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来转移农业剩余的。据计算,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40年中,农业资本净流出100%是通过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方式进行的。这是一种非常隐蔽的资本转移方式,一般不容易被农民察觉。

(四)外汇贡献

农业的外汇贡献,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出口创汇;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增加农业产出,来减少农产品的进口,以节省外汇。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农业是一个重要的创汇来源。由于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的限制,发展中国家大面积生产的农作物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价格劣势,没有竞争力,它们主要通过出口具有本国地理和气候特色的农产品,例如橡胶、水果、茶叶椰子、可可、糖、咖啡等,来换取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技术产品和资本品。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的农产品出口,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农产品出口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较高比重;第二,农产品出口往往集中于少数甚至是单一的产品。这种生产和出口高度依赖少数或单一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贸易和经济格局,无疑会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一方面,由于农产品为初级产品,需求弹性小,其需求不会随着进口国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成比例地增加,也难以通过降价而同比例地扩大销售;另一方面,农产品出口也面临来自供应方的约束,这种约束来自技术、规模、管理等多方面。因此,传统农业的创汇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应该强调的是,农业对经济发展方面的四大作用,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主要部门,所作的产品贡献和要素贡献(资本和劳动力)十分突出;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对农业部门的资本和产品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而对农业部门的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在工业化高级阶段,农业的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进一步减小,市场贡献也在逐步减小。相反,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农业部门的产品贡献再次凸显出来。此外,农业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上述四个方面。从经济发展阶段分析,农业的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大多发生在从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当这种结构转型完成后,经济结构开始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时,农业对结构转变的作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许多经济学家都注意到,当人均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阶段后,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由上升转为下降。在这种下降过程中,社会对农业的需求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出于享受和健康的考虑,人们对农业产生了非实物化的需要,日益要求农业能生产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社会提供休闲、旅游和教育等产品。于是,以绿化、美化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为目的植树造林、种草甚至种花等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农业中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农业贡献,即“生态环境”贡献。农业的生态环境贡献,是随着以工业为主的社会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而产生并逐步增加的,与此相对应,农业内部的产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实物产出份额下降而非实物产出份额上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