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凯恩斯工资理论和就业理论的主要错误

凯恩斯工资理论和就业理论的主要错误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所述,凯恩斯的工资理论和就业理论,同其庸俗前辈相比,是对李嘉图工资理论作进一步歪曲和庸俗化,对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进行更为恶毒的进攻;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政策上是有害的,现把其主要错误分项简要地揭示如后。凯恩斯完全回避了这个根本原因,另从工资水平高低去找失业的原因和解救对策,这实在是文不对题。

如前所述,凯恩斯的工资理论和就业理论,同其庸俗前辈相比,是对李嘉图工资理论作进一步歪曲和庸俗化,对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进行更为恶毒的进攻;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政策上是有害的,现把其主要错误分项简要地揭示如后。

马克思指出:“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15)

马克思把劳动力同劳动二者严格地区别开来,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只是他的劳动力。劳动力是蕴藏在工人身体内的一种能力,而劳动则是劳动力所发挥的作用。工人出卖劳动力,就把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转让给资本家,由资本家去消费,而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即劳动。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中,常常有各种假象阻碍人们去认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其中最迷惑人的是工资形态所产生的假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给资本家做工,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劳动一天,得一天的工资;劳动一月,得一月工资。因此,从表面上看,工资就好像是“劳动的报酬”或“劳动的价格”。这就完全是一种假象。

实际上,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并不是劳动,而只是劳动力。因此,资本家向工人支付的本来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因为采取了“工资”的形式,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把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完全掩盖起来了。只要我们把资本主义剥削同以前两个阶级社会的剥削形式加以简单类比,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在奴隶社会中,奴隶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但因为奴隶的人身属于奴隶主所有,所以乍看起来,奴隶为自己进行的必要劳动也好像是为奴隶主进行的无偿劳动,奴隶的全部劳动好像都是没有报酬似的。在封建制度下,农奴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无论在哪一种地租形式下,农奴交给封建主的部分和留给自己的部分,都是明显地分开的。可是,资本主义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工资形式下,工人的全部劳动仿佛都成了有偿劳动。好像对全部劳动都付了报酬,因而也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马克思指出:

因此可以懂得,为什么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转化为工资形式,即转化为劳动本身的价值和价格,会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这种表现形式掩盖了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工人和资本家的一切法权观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神秘性,这一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一切自由幻想,庸俗经济学的一切辩护遁词,都是以这个表现形式为依据的。(16)

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和价值这一庸俗论点,是对工资的性质这个问题的歪曲,由此否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这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在工资问题方面所玩弄的种种辩护的总纲。在这个总纲方面,凯恩斯同其庸俗前辈完全是一致的。以这个总纲为基础,捏造劳动边际生产率和劳动边际负效用等一系列庸俗概念,用来辩解关于确定工资率之高低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凯恩斯否定了其庸俗前辈关于实际工资等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一庸俗公式,硬说实际工资大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说实际工资还可以而且应该再降低一些,这是凯恩斯同其庸俗前辈之间的分歧点。这种分歧表明,绝不是凯恩斯“摧毁了”马克思的什么李嘉图基础,而是他在歪曲李嘉图的有关科学论断,并使之在庸俗化的道路上,比其庸俗前辈滑得更远,对工人阶级危害更大。

凯恩斯的庸俗前辈早就把工资率的高低问题同失业问题关联起来,把失业问题归咎于工人拒绝降低工资水平。在这一点上,凯恩斯同其庸俗前辈是一致的。分歧点只在于:他把货币工资同实际工资区别开来,硬说只要工资品价格上涨一些,现行货币工资下的劳动总需求量和总供给量,都会比现有的就业量增大,(17)则称之为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这样,他把工资理论和就业理论作进一步的联结,认为非自愿失业之所以存在,只不过是因为实际工资嫌高了些;或者说,只是因为工资品价格嫌低了些。他从实际工资率之高低问题去找失业存在的原因和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完全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社会中失业大量而经常存在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中失业之所以经常而大量存在,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具体说来,主要有下列两个方面:(1)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发展所特有的资本积累法则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人口规律。(2)相对过剩人口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存在和发展之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

首先,谈第一个方面。失业人口的经常而大量存在,是资本主义资本积累法则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人口法则的实质。他对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分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机制。这个机制不可避免地要引起失业人口(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法则是这样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不断扩大必然伴随而来的是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劳动技术装备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在资本主义下所特有的表现形式。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表明在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而可变资本部分则相对地日益减少。资本对于劳动力的需要,不是取决于资本总额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可变资本的大小。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增加,可变资本的绝对量虽然也会增加,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即它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日益下降。因此,在每个工人的工资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也就日益相对地减少。

不仅如此,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不仅会相对地减少,而且,在某些部门和企业中,有时还会绝对地减少。

在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随着资本的剥削和统治的不断加强而日益增多。

这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要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在某些部门或企业中有的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在不断地增长。结果,就不可避免地要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即造成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相对人口过剩。

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失业问题严重的根本原因。凯恩斯完全回避了这个根本原因,另从工资水平高低去找失业的原因和解救对策,这实在是文不对题。这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政策上是有害的,而且这种庸俗论点是完全经不起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生活的检验的。例如,美国战后第六次经济危机中,经济危机(生产猛降)与通货膨胀(物价大涨)两症并发。按照凯恩斯的工资理论与就业理论,物价上涨,实际工资下降。这时应该是就业增加,失业人数减少。但结果完全相反,物价上涨同失业人数大增两者交织在一起。这不仅是美国如此,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各国都是如此。这次危机波及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生产下降、物价大涨,而同时失业人数大增。这无可否认地表明:凯恩斯的工资理论与就业理论是不符合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情况的。

其次,让我们来考察上述第二个方面: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理由主要如下:

(1)相对过剩人口可以保证有经常的劳动后备军,供资本随时需要,随时利用。资本主义社会中,为了生产周期循环的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动的调节,像银行需要有一个充分的库存一样,需要有一个充分的失业队伍,作为储备,以供应资本家随时发生的对劳工的需要。这种失业人口,为产业资本家形成一支庞大的产业后备军。

(2)相对过剩人口又是保证对在业劳动人口加紧剥削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资本主义劳动市场,为了保证廉价劳动力的供应,也需要有一个庞大的失业人口,作为机制调节的制动器。有了失业大军的存在,劳动市场的竞争,才有利于资本家压低工资,增大劳动强度,加紧剥削在业工人。

总之,劳动现役军是资本家的直接剥削对象,固然是资产阶级所必需的;而失业大军是劳动后备力量,也是资产阶级所必需的。企业主对充分就业抱着一种害怕的态度。因为充分就业了,失业人数减少了,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斗争力量增强了。这对企业主压低工资、加强剥削实属不利。

凯恩斯本人正是这样。他并没有主张消除全部失业。他只妄图消除他的所谓“非自愿失业”;而对其庸俗前辈所承认的“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则主张任其照常存在。凯恩斯就业理论体系的中心课题:就业问题,在于承认其庸俗前辈所确认的“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后,编造一个“新”的失业范畴——非自愿失业;于是,围绕着所谓“非自愿失业”这个中心课题,就其发生的原因和“医治”的处方等方面,展开一套比其庸俗前辈更加庸俗的理论体系。换句话说,凯恩斯所谓“充分就业”,不能用“充分”一词的普通含义去理解,而须按照他那套特有的论点去理解。那就是,所谓“充分就业”只限于消除“非自愿失业”,而让“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继续存在着。在凯恩斯的心目中,后两种失业是“天公地道”的,完全不成其为问题的,根本不列为其就业理论体系的考察对象。所以,“充分就业”这个范畴,就其实质而言,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用这样一个字面上漂亮而实际上却大打折扣的术语,来模糊失业规模,混淆视听,欺骗工人阶级,松懈他们的斗争意志。

失业对工人是一种深沉的苦难。事实上,任何工人都不愿意失业,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的失业都是非自愿失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无产阶级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工人以出卖劳动力为唯一的主要生活来源,只有二者必居其一的下列悲苦处境:

(1)就业:替资本家干活、忍受剥削,借以维持生活。

(2)失业:连受剥削的资格都被剥夺,劳动收入来源立即断绝,过着极为困苦的生活。

所以,工人是绝对没有自己愿意失业的。凯恩斯及其庸俗前辈捏造所谓“自愿失业”,这对失业工人是一种十足的诬蔑和嘲弄。

至于“摩擦失业”,诡称是失调性的、过渡性的临时失业。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市场供求作用的盲目调节,在各种行业中,这种失业经常出现,它是长期存在着,而且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它构成资本主义失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是任何工人都不愿意遭遇的一种失业。

*  *  *  *

总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全部都是非自愿性失业。我们必须揭露被凯恩斯划分为三种失业范畴的骗局,打破他那“非自愿性失业”的狭隘界限,把全部失业都包括在一般意义下的失业这个范畴之内。

————————————————————

(1)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9~20、31、32页。

(2)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9~20、31、32页。

(3)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9~20、31、32页。

(4)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0、31~32页。着重点是引者加的。

(5)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0、31~32页。着重点是引者加的。

(6)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28、263页。

(7)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28、263页。

(8)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1~12页。

(9)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1~12页。

(10)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1~12页。

(11)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1~12页。

(12)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8、31~32页。着重点是引者加的。

(13)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8、31~32页。

(14)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1页。

(15)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9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91页。

(17)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