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国外绿色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国际上对绿色城镇化发展的研究由来已久,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这一时期,城镇化的绿色生态理念由理论进一步向实践发展,绿色城市建设思想向方方面面渗透。(二)国外绿色城镇化的实践模式从世界绿色城镇化的实践来看,绿色城镇化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以说是为了解决城镇化中的资源

(一)国外绿色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国际上对绿色城镇化发展的研究由来已久,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绿色城镇化理论的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早在古希腊和古埃及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思想就是要根据城市的环境因素来考虑其选址、形态和布局。1898年,英国学者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form)和《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中提出建设田园城市的设想,其核心思想是:城市分层设计,以中央大公园和配套的公共建筑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建设花园住宅,城市最外围是工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有1米多的林荫道阻隔,保证住宅区的环境质量。这种城市建设思想对后来的城镇化生态规划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可以看作是现代绿色城镇化的开端。而后,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在《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中,发展了霍华德的思想,认为城镇化进程要遵循自然环境条件,要根据生态原理规划和建设城市。

第二,绿色城镇化理论的发展、完善时期(20世纪20年代—70年代)。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城镇化引入生态学思想,城市生态学理论形成和发展,并产生广泛影响力。在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影响下,城镇化发展规划开始引入生态学思想并逐渐系统化,城市生态学创立并发展。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即“雅典宪章”中,已开始将生态思想引入城镇化进程中。《大纲》里指出,城市的扩张不断吞噬着风景优美的周边绿色地带,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公众健康进一步遭到威胁,城市扩张剥夺了人们身心受到滋养的权利。因此,城市规划的首要责任是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上的最基本需要,从人类的居住、休闲、工作、交通四大主要活动入手,“把自然引入城市”,将城市纳入其所在地域的整体影响之中考虑,以区域规划取代简单的行政规划,城市聚合体的界限应由其经济影响范围决定。《大纲》影响力广泛而深远,前后不仅在研究上获得长足发展,许多重要文件也体现了对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重视和响应。研究方面,1952年,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代表人物帕克(R.E.Park)出版了《城市与人类生态学》,倡导创建城市生态学,研究了城市环境问题,完善了城市与人类生态学思想体系;1977年,美国学者贝利(B.J.L.Berry)的《当代城市生态学》,对城市生态学的起源、发展、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对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形成了以城市为对象的生态学研究基础。重要文件方面,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提出了14个研究项目,其中第10个项目为“工程建设对人及其环境的影响”,第11个项目为“以能源利用为重点的城市系统的生态问题”,这是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镇化问题得到具体反映的体现,确定城镇化研究以生态学为方向;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指出,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为大家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明确表达了城镇化发展应处理好与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以上这些表明生态城市理论获得空前发展,在这里城市被认为是自然生态绿色系统的一部分,城市规划应把城市本身作为一个重要的有机生态系统来建设。

第三,绿色城镇化理论的全面实践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至今)。

这一时期,城镇化的绿色生态理念由理论进一步向实践发展,绿色城市建设思想向方方面面渗透。特别是到20世纪90年代,绿色发展成为主流,在城镇化发展中,绿色理念全方位推进,从只注重绿色规划到向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和绿色文化全方位渗透。1981年,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O.Yanitsky)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想模式,认为在这一模式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虽然目前的现实可操作性不太强,但这一理念蕴含着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把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放在了城镇发展的首位。1987年,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瑞杰斯特(Richard Register)在《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ier Future)一书中,认为生态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体现了城镇化发展中重视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1990年,由理查德·瑞杰斯特组织发起的城市生态组织在伯克利召开了第一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提出了在生态原则上重构城市的目标,并在1996年完善了生态城市原则。这些原则体现了强调绿色、环保的思想,比如提出城市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总量应大大小于当前的城市水平;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优先开发紧凑的、绿色的、安全的混合土地利用社区;提倡回收,采用新型优良技术和资源保护技术,减少污染物和危险品的排放等。1993年,多米尼斯基(T.Domnski)认为,城市的发展应遵循三步走模式,即减少物质消费(reduce)、重新利用(reuse)、循环回收(recycle)。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3R”原则。体现了在生产、流通、消费中的绿色思想。2002年,第五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发表了《生态城市建设深圳宣言》,对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进行了定义,包括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和生态景观整合的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城市建设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怀,将绿色生态放在城镇建设的中心位置,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绿色建设。此宣言成为指导各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行动计划。总之,这时期的生态城市建设由理念转变行动,开始了全面探索和积极实践。

(二)国外绿色城镇化的实践模式

从世界绿色城镇化的实践来看,绿色城镇化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以说是为了解决城镇化中的资源环境问题而来,是一种对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反思、检视与转型发展。如,英国在城镇化加速发展进程中发生了严重的伦敦等地空气污染事件;美国郊区大规模发展使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产生了交通拥挤、环境破坏、传统文化丧失等一系列问题,美国由于水体污染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关闭11270个湖滩或河滩;巴西在城镇化急剧发展过程中由于配套设施建设没跟上,带来了严重的垃圾围城以及贫民窟问题;日本城镇化过程中发生了曾经令世界震惊的疯人村、水俣病、痛痛病、哮喘病、核污染等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印度近些年城市急剧膨胀,由于环保基础设施短缺,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环境衰退、贫民窟、城市贫困等严重的“城市病”。正是这样,许多国家为了应对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开始探索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主要特点的新型绿色城镇化模式。

在绿色城镇化实践过程中,各国都根据自身的特点、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模式和做法(见表10-2)。其中,英国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实践比民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构想,但直至2007年英国才真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生态城镇(eco-town)。这是由时任英国首相布朗发起的,重视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保护环境与控制碳排放,在城镇总体规划阶段就重视考虑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推进可持续型社区,注重垃圾的存放、收集、处理、分类和再利用;合理利用建造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实现建造过程零废物排放。美国则将“二战”前美国城市设计的理念与现代环保、节能的设计原理结合起来,推行新城镇主义与“精明增长”模式。主张建造具有人文关怀、用地集约、适合步行的居住环境,促进具有地方归属感、

表10-2 国外绿色城镇化发展模式

资料来源:董战峰,杨春玉,吴琼等.中国新型绿色城镇化战略框架研究[J].生态经济,2014,30(2):7982,92

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成本和利益公平分布的社区规划、社区设计、社区开发和社区复兴。美国特别重视立法规范,以宪章形式提出27条新城镇发展原则,并辅以政府引导实现绿色城镇化建设。澳大利亚的城镇化则强化了城市绿色规划,增加绿地面积,推广可更新能源和促进资源的重复利用。而印度则针对大城市周边发展中的随意、无序发展状态,采取比较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和绿化建设要求,并通过优先发展公交和重点发展大企业以及增加城市配套基础设施的措施,来控制污染、减少污染和消除污染。日本则在全国大力推进生态城镇建设,主要做法包括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普及低碳技术,引导人们选择低碳物品,如政府出台了“绿色点数”政策,即消费者在购买节能型家电时可以获得一定份额的绿色点数,可用来购买其他节能型家电。日本也大力推广建筑低碳技术,实现建筑低碳化等。

(三)绿色城镇化国际经验启示

绿色城镇化的国际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和可行的追求目标。绿色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模式的替代与超越,作为一种城镇化的转型模式,它必须明确要解决哪些问题,克服传统城镇化的哪些弊病,并制定确定可行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二是个性创新与差异。虽然绿色城镇化要解决的主要是城镇化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建设,但每个城市的具体条件不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同,因此绿色城镇化的道路与内容也不同。例如,同样的绿色交通建设,有的推广自行车,有的发展公交网络系统,有的进行平等规划,有的集中在大城市发展。三是绿色城镇化始终与低碳环保、资源节约、循环经济以及生命支持结合在一起,绿色城镇化的目标与内容围绕这些进行。四是广泛的公众参与。绿色城镇化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活动,无论从规划方案的制定到实际的建设过程,还是后续的监督监控,都需要有具体的措施保证公众的广泛参与与支持。五是完善的法律政策及管理体系。绿色城镇化不仅需要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强制推动执行,而且需要科技的支撑,以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其执行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